-
公开(公告)号:CN105548740B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510885465.4
申请日:2015-12-03
申请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三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R31/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雷击故障侵入波与接地故障侵入波的辨识方法与系统,获取变电站故障侵入波,分析变电站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获取雷击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以及接地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根据变电站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雷击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以及接地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辨别变电站故障侵入波为雷击故障侵入波或为接地故障侵入波。整个过程中,利用雷击故障侵入波主波和接地故障侵入波主波不同的能量分布范围,高效且准确辨别变电站故障侵入波为雷击故障侵入波或为接地故障侵入波。
-
公开(公告)号:CN105093079A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510532718.X
申请日:2015-08-26
申请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三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R31/1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电站设备绝缘水平的确定方法及系统,首先通过采集变电站侵入波,对变电站侵入报进行辨识,当侵入波为雷电侵入波时,根据雷电侵入波以及变电站设备损坏情况,对变电站雷电侵入波对变电站设备损伤程度进行确定。通过上述变电站设备绝缘水平的确定方法对变电站设备绝缘水平进行确定时,不但对雷电侵入波进行分析,还对变电站设备受雷电攻击时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而摒除了确定结果与变电站设备实际运行情况死区的问题,提高确定变电站设备绝缘水平的稳定性,能有效对变电站设备绝缘水平进行确定。
-
公开(公告)号:CN105548740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885465.4
申请日:2015-12-03
申请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三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R31/00
CPC分类号: G01R31/001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雷击故障侵入波与接地故障侵入波的辨识方法与系统,获取变电站故障侵入波,分析变电站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获取雷击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以及接地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根据变电站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雷击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以及接地故障侵入波主波能量分布范围,辨别变电站故障侵入波为雷击故障侵入波或为接地故障侵入波。整个过程中,利用雷击故障侵入波主波和接地故障侵入波主波不同的能量分布范围,高效且准确辨别变电站故障侵入波为雷击故障侵入波或为接地故障侵入波。
-
公开(公告)号:CN105067865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456275.0
申请日:2015-07-29
申请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三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R19/00
摘要: 一种变电站全波电压综合测量装置,包括分别敷设在线路电压等电位内设滤波器的圆筒外侧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通过介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构成第一电容的第一电极,通过介质与所述第二导电层构成第二电容的第二电极。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结合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介质构成了分压器低压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大地及它们之间的空气介质构成了高压臂电容,高压臂电容与低压臂电容由极板连接,没有引线电感,因此该装置的频率响应特性优于普通的电容分压器。再者,该装置无需改变一次侧接线,并且可长期挂网运行,安全性高且稳定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204758681U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20566212.6
申请日:2015-07-29
申请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三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R19/00
摘要: 一种变电站全波电压综合测量装置,包括分别敷设在线路电压等电位内设滤波器的圆筒外侧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通过介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构成第一电容的第一电极,通过介质与所述第二导电层构成第二电容的第二电极。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方案,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结合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介质构成了分压器低压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大地及它们之间的空气介质构成了高压臂电容,高压臂电容与低压臂电容由极板连接,没有引线电感,因此该装置的频率响应特性优于普通的电容分压器。再者,该装置无需改变一次侧接线,并且可长期挂网运行,安全性高且稳定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761189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476904.5
申请日:2024-04-19
申请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06Q50/06 , G06F113/16 , G06F119/08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火条件下输电线路导线最大弧垂的预测方法和系统,包括:获取山火状态下输电线路导线的弧垂长度,并根据弧垂长度,通过应力计算公式得到输电线路山火状态下导线的第一水平应力;根据第一水平应力,结合山火条件下的悬垂链模型,计算得到输电线路的第一导线温度;根据所述输电线路的第一导线温度,通过导线热平衡公式计算得到导线表面的第一空气温度;根据导线到火焰的距离与所述导线表面的第一空气温度,得到第一山火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山火温度,结合燃烧时间和燃烧实验,得到最高山火温度;根据最高山火温度,结合山火条件下的悬垂链模型反演得到输电线路的最大弧垂。本发明实现了更准确地预测山火条件下输电线路导线弧垂。
-
公开(公告)号:CN113554235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110855492.2
申请日:2021-07-27
申请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6Q10/04 , G06Q10/0639 , G06Q50/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输电线路山火跳闸事故的预测方法、设备和介质,包括:获取目标地区待预测日的相关数据,并根据所述相关数据,计算得到目标地区山火发生的概率,获取目标地区输电线走廊参数,并根据所述输电线走廊参数,计算得到目标地区山火发生时的最大火焰燃烧强度、植被燃烧时相地间隙的耐受电压和相间间隙的耐受电压;根据所述植被燃烧时相地间隙的耐受电压和相间间隙的耐受电压,获得目标地区输电线路跳闸概率;根据所述目标地区山火发生的概率和输电线路跳闸概率,获得目标地区输电线路山火跳闸事故的预测结果。本发明能够预测输电线路区段山火跳闸事故的发生概率,进而有效的指导输电线路山火运维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8297791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76920.4
申请日:2024-04-19
申请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木垛与树木火焰特征参数转换方法、系统、终端和介质,包括:获取当前环境风速以及当前木垛的三维尺寸,并根据所述当前环境风速以及当前木垛的三维尺寸,计算得到第一火焰顶部温度、第一热释放速度、第一火焰高度和第一火焰长度,通过树冠火关系式反推得到若干树冠高度和平均直径的组合值;其中,所述树冠火关系式为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的函数关系式,或通过神经网络得到的非函数关系式;根据树干高度和平均直径与树冠高度和平均直径的约束条件,去除各树冠高度和平均直径的组合值中的异常值,确定与所述当前木垛对应的树木尺寸。本发明实现了更准确地转换实际树木的尺寸与试验木垛尺寸。
-
公开(公告)号:CN113793021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111065829.6
申请日:2021-09-10
申请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6Q10/0635 , G06Q50/26 , G06Q50/06 , G06N7/01 , G08B17/00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立体化输电走廊山火监测装置及方法,其中装置包括:山火跳闸风险评估模块,用于当输电线路走廊监测到山火时,实时评估山火跳闸风险进而确定是否发布山火告警;山火在线监测装置布点规划模块,用于根据山火跳闸风险、卫星监测盲区和输电线路的重要等级生成输电线路的山火在线监测装置的布点规划;立体化输电走廊山火监测告警模块,采用多源卫星和无人机,用于根据布点规划装设的山火在线监测装置、多源卫星监测以及无人机巡查实现立体化的输电走廊山火监测。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可以提高输电走廊山火的告警准确性;并且在布置监测装置时解决了装置多余、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435837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211076387.X
申请日:2022-09-05
申请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卫星定位的基建环境监测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接收针对待监测区域的卫星定位信号,并确定位置信息;调用所述待监测区域内的监测设备信息和摄像头信息;通过调用的摄像头采集视频数据;并通过调用的监测设备采集区域传感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并将区域传感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将比对分析结果和三维模型作为区域的监测结果。相比于现有技术,除考虑位置信息外,还结合了监测设备的区域传感数据、摄像头采集获得的视频数据,对待监测区域构建三维模型,并将区域传感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基于比对结果和三维模型作为监测结果,监测结果具有更多的地理环境特征和细节,提高了对区域环境的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