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693152A
公开(公告)日:2014-04-02
申请号:CN201310435326.2
申请日:2013-09-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适当地确保对均衡器的传递力或传递行程相对于制动踏板的操作力或行程的比率。具备:制动踏板(30),具有比踏板枢轴(33)向前方延伸的踏板臂(31)和比踏板枢轴(33)向上方延伸并与踏板臂(31)一起转动的传递臂(32);和均衡器(40),与制动踏板(30)的传递臂(32)连结,该均衡器的一端部与向后轮制动器(BR)传递操作力的后传递部件(70)连接,另一端部与对前轮制动器(BF)赋予制动力的主液压缸(50)连结,侧视观察时,摆臂枢轴(15p)配置于这样的位置:该位置的前方被动力单元(E)包围,后方被传递臂(32)包围,上方被主液压缸(50)包围,下方被踏板臂(31)包围。
-
公开(公告)号:CN113226908B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1980085414.X
申请日:2019-08-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能够在低位地板上配置制动踏板时抑制低位地板的高度增加。前后连动制动装置适用于如下跨骑型车辆(1),该跨骑型车辆(1)在转向把手(2)上配置有制动杆(400),并且在设于转向把手(2)与座椅(23)之间的低位地板(25)上配置有制动踏板(26),其中,均衡器(80)将输入至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向后轮制动器(BR)及前轮制动器(BF)分配而传递,该均衡器(80)与制动踏板(26)的踏板摆动轴(42)相比配置于车身下方。在均衡器(80)上连结有将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向后轮制动器(BR)传递的后轮制动缆索(150)、和将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向前轮制动器(BF)传递的连动用缆索(100)。
-
公开(公告)号:CN108698658B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780010005.4
申请日:2017-02-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45/414 , B62J45/42 , B62K1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将加速度传感器配置在车身罩的内侧的同时减小对其他部件的配置造成的影响的两轮摩托车。两轮摩托车(10)具备主框架(21)、连接于主框架(21)的后部并向后方延伸而对座椅(19)进行支承的座椅框架(23)、对座椅框架(23)进行加强的辅助框架(29)、以及加速度传感器(60)。加速度传感器(60)在侧视下的座椅框架(23)的下方且是辅助框架(29)的上方的位置被从座椅框架(23)或者辅助框架(29)延伸的支架(61、62)支承。加速度传感器(60)的侧面由车身罩(50)覆盖。
-
公开(公告)号:CN113226908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1980085414.X
申请日:2019-08-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能够在低位地板上配置制动踏板时抑制低位地板的高度增加。前后连动制动装置适用于如下跨骑型车辆(1),该跨骑型车辆(1)在转向把手(2)上配置有制动杆(400),并且在设于转向把手(2)与座椅(23)之间的低位地板(25)上配置有制动踏板(26),其中,均衡器(80)将输入至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向后轮制动器(BR)及前轮制动器(BF)分配而传递,该均衡器(80)与制动踏板(26)的踏板摆动轴(42)相比配置于车身下方。在均衡器(80)上连结有将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向后轮制动器(BR)传递的后轮制动缆索(150)、和将制动踏板(26)的操作力向前轮制动器(BF)传递的连动用缆索(100)。
-
公开(公告)号:CN112441164A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2010794058.3
申请日:2020-08-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1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承接脱落的链条。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设置在后轮(3)上的链轮(31);以及与链轮(31)啮合而驱动后轮(3)的链条(32),其中,后轮(3)具备从链轮(31)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后轮侧突出部(58),覆盖链条(32)的链条罩(33)紧固于链条罩紧固部(40),该链条罩紧固部(40)相对于后轮侧突出部(58)设置在车宽方向外侧,链条罩紧固部(40)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链条罩紧固部(40)位于与后轮侧突出部(58)重叠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1527295B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1880083721.X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鞍乘型车辆,使发动机制动稳定而能够使鞍乘型车辆顺畅地减速。鞍乘型车辆具备:发动机(10),其具备电子节气门机构(27),所述电子节气门机构(27)通过致动器(27a)对进气的节气门进行驱动;以及第一控制部(31a),其对发动机(10)进行控制,其中,第一控制部(31a)具备发动机制动控制部(52),所述发动机制动控制部(52)对节气门进行控制,使得在使车辆减速时产生将发动机(10)的发动机制动抵消的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565983B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1880083415.6
申请日:2018-10-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T7/12 , B60T8/1755 , B60T8/26 , B60W10/00 , B60W10/188 , B60W10/22 , B62K25/08 , B62L3/08
Abstract: 使自动制动的动作不易影响乘坐者的姿态,且能够利用自动制动迅速地使鞍乘型车辆减速。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制动装置,其具备液压式的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3)及对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3)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第一控制部(31a),第二控制部(31b)具备对本车与前方障碍物的碰撞可能性进行判定的碰撞可能性判定部(53),第一控制部(31a)具备自动制动控制部(55),自动制动控制部(55)进行使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3)的制动力自动增大的自动制动控制,在碰撞可能性判定部(53)判定为有碰撞的可能性的情况下,自动制动控制部(55)在对后轮制动器(33)加压而对后轮(3)进行制动的同时,对前轮制动器(32)加压至车体姿态不会因前轮(2)的制动而变化的规定压力(P)。
-
公开(公告)号:CN112441164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010794058.3
申请日:2020-08-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1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承接脱落的链条。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设置在后轮(3)上的链轮(31);以及与链轮(31)啮合而驱动后轮(3)的链条(32),其中,后轮(3)具备从链轮(31)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后轮侧突出部(58),覆盖链条(32)的链条罩(33)紧固于链条罩紧固部(40),该链条罩紧固部(40)相对于后轮侧突出部(58)设置在车宽方向外侧,链条罩紧固部(40)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链条罩紧固部(40)位于与后轮侧突出部(58)重叠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1565983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1880083415.6
申请日:2018-10-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T7/12 , B60T8/1755 , B60T8/26 , B60W10/00 , B60W10/188 , B60W10/22 , B62K25/08 , B62L3/08
Abstract: 使自动制动的动作不易影响乘坐者的姿态,且能够利用自动制动迅速地使鞍乘型车辆减速。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制动装置,其具备液压式的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3)及对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3)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第一控制部(31a),第二控制部(31b)具备对本车与前方障碍物的碰撞可能性进行判定的碰撞可能性判定部(53),第一控制部(31a)具备自动制动控制部(55),自动制动控制部(55)进行使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3)的制动力自动增大的自动制动控制,在碰撞可能性判定部(53)判定为有碰撞的可能性的情况下,自动制动控制部(55)在对后轮制动器(33)加压而对后轮(3)进行制动的同时,对前轮制动器(32)加压至车体姿态不会因前轮(2)的制动而变化的规定压力(P)。
-
公开(公告)号:CN111527295A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880083721.X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使发动机制动稳定而能够使鞍乘型车辆顺畅地减速。鞍乘型车辆具备:发动机(10),其具备电子节气门机构(27),所述电子节气门机构(27)通过致动器(27a)对进气的节气门进行驱动;以及第一控制部(31a),其对发动机(10)进行控制,其中,第一控制部(31a)具备发动机制动控制部(52),所述发动机制动控制部(52)对节气门进行控制,使得在使车辆减速时产生将发动机(10)的发动机制动抵消的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