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面板接合构造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666264B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080054822.8

    申请日:2010-10-25

    IPC分类号: B62D25/20

    摘要: 本发明的车身面板接合构造具有:结构架(30b),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棱线,其一部分接合在第一车身面板(44)上,另外的一部分接合在第二车身面板(43)上;重叠部(61),为第一车身面板和第二车身面板的重叠部,所述结构架以跨过重叠部的方式配置;凹部(64),设在避开结构架中的棱线的位置上,其与所述重叠部抵接;和点焊部(65),在重叠部中,使凹部、第一车身面板及第二车身面板通过点焊而被接合。

    车身后部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636309A

    公开(公告)日:2010-01-27

    申请号:CN200880008723.9

    申请日:2008-01-21

    IPC分类号: B62D25/20 B62D43/1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在车身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后车架(2、2)上支承有备用轮胎盘(5),为了不使后车架的截面大型化,并提高后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在上述备用轮胎盘(5)上设置多条呈圆弧状连续的弧状加强筋(10a-10e),上述多条弧状加强筋(10a-10e)朝向车身后方呈凸状,且以规定间距相互分离地配置。

    前部车身构造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70901B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080029099.8

    申请日:2010-07-26

    IPC分类号: B62D25/20

    CPC分类号: B62D21/15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部车身构造。该前部车身构造具有左右的前侧架(16、17)。左侧的前侧架(16)呈具有矩形形状的闭截面形状。该前侧架(16)具有:从前端(58)到中央部(43)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部(架前半部)(44);与直线部(44)连续地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延伸的力矩承受部(架后半部)(45)。第一棱线部(78)是成为直线部(48)的角部(78)中的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角部(78)的部分。第二棱线部(84)在力矩承受部(45)的内部与第一棱线部(78)直线状地连结。加强件(65)连接在前侧架(16)的后端(66)。

    前部车身构造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70901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080029099.8

    申请日:2010-07-26

    IPC分类号: B62D25/20

    CPC分类号: B62D21/15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部车身构造。该前部车身构造具有左右的前侧架(16、17)。左侧的前侧架(16)呈具有矩形形状的闭截面形状。该前侧架(16)具有:从前端(58)到中央部(43)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部(架前半部)(44);与直线部(44)连续地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延伸的力矩承受部(架后半部)(45)。第一棱线部(78)是成为直线部(48)的角部(78)中的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角部(78)的部分。第二棱线部(84)在力矩承受部(45)的内部与第一棱线部(78)直线状地连结。加强件(65)连接在前侧架(16)的后端(66)。

    车身后部结构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636309B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0880008723.9

    申请日:2008-01-21

    IPC分类号: B62D25/20 B62D43/1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在车身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后车架(2、2)上支承有备用轮胎盘(5),为了不使后车架的截面大型化,并提高后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在上述备用轮胎盘(5)上设置多条呈圆弧状连续的弧状加强筋(10a-10e),上述多条弧状加强筋(10a-10e)朝向车身后方呈凸状,且以规定间距相互分离地配置。

    车身面板接合构造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66264A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申请号:CN201080054822.8

    申请日:2010-10-25

    IPC分类号: B62D25/20

    摘要: 本发明的车身面板接合构造具有:结构架(30b),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棱线,其一部分接合在第一车身面板(44)上,另外的一部分接合在第二车身面板(43)上;重叠部(61),为第一车身面板和第二车身面板的重叠部,所述结构架以跨过重叠部的方式配置;凹部(64),设在避开结构架中的棱线的位置上,其与所述重叠部抵接;和点焊部(65),在重叠部中,使凹部、第一车身面板及第二车身面板通过点焊而被接合。

    车身前部结构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734287B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0910209838.0

    申请日:2009-11-02

    IPC分类号: B62D25/08 B62D25/20 B62D21/15

    CPC分类号: B62D21/15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即使在输入有相对于冲击吸收部(伸出部)具有角度的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冲击吸收性良好,且结构简单,能够确保车身安装性。使前侧车架(15)的前端部(15a)和下车架(21)的前端部(21a)配置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且相互连结各前端部(15a、21a),从而形成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长形状部(22),在该横长形状部(22)的前表面整个区域范围内设置冲击吸收部(50),在该冲击吸收部(50)上安装保险杠梁(23),冲击吸收部(50)为截面多边形的横长筒状体(58),在下车架(21)的纵壁(42)的延长线上配置冲击吸收部(50)的外侧面(71)。

    车身前部结构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34287A

    公开(公告)日:2010-06-16

    申请号:CN200910209838.0

    申请日:2009-11-02

    IPC分类号: B62D25/08 B62D25/20 B62D21/15

    CPC分类号: B62D21/15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即使在输入有相对于冲击吸收部(伸出部)具有角度的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冲击吸收性良好,且结构简单,能够确保车身安装性。使前侧车架(15)的前端部(15a)和下车架(21)的前端部(21a)配置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且相互连结各前端部(15a、21a),从而形成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长形状部(22),在该横长形状部(22)的前表面整个区域范围内设置冲击吸收部(50),在该冲击吸收部(50)上安装保险杠梁(23),冲击吸收部(50)为截面多边形的横长筒状体(58),在下车架(21)的纵壁(42)的延长线上配置冲击吸收部(50)的外侧面(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