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92276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210344699.8
申请日:2022-03-31
申请人: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分类号: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尾非对称推力作用下盾构隧道纵向变形分析方法,包括建立非连续盾构隧道模型,将盾尾非对称推力简化为盾尾总推力和始端附加弯矩并作用于修正Winkler地基上非连续盾构隧道模型;根据单个管环段始端和末端截面上状态向量间的函数关系和隧道环间接头段左右相邻管环段截面上状态向量间的函数关系,获得整个盾构隧道始端截面状态向量和末端截面状态向量之间的传递关系,推导得出盾构隧道任意截面处的位移和内力。本发明能够更真实的反应盾尾非对称推力作用下隧道的实际变形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5048692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580049.3
申请日:2022-05-25
申请人: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分类号: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9/14
摘要: 一种新建隧道上穿情况下既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分析方法,包括步骤:S1、将既有盾构隧道沿纵向简化为一根放置在地基上的弹性连续梁,建立既有盾构隧道等效连续梁模型;S2、将土体与隧道的相互耦合作用施加于所述等效连续梁模型上,求得隧道节点竖向位移与土体竖向自由位移的函数关系;S3、求得新建隧道开挖卸荷作用下层状地基土的土体竖向自由位移,推导得出既有盾构隧道的纵向位移分布。本发明考虑土体的天然成层性,减少了相应的地基参数选取和均质化处理步骤,可以更真实反映新建隧道开挖卸荷作用下既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规律;同时,耦合方法更能反映天然地基因弹性模量改变而出现的应力集中或应力扩散现象。
-
公开(公告)号:CN114969920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86417.5
申请日:2022-05-26
申请人: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分类号: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7/11 , G06F17/15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建顶管上穿下既有盾构隧道环间变形的计算方法,包括建立纵向环‑弹簧‑环盾构隧道模型,计算新建综合管廊隧道开挖卸荷引起的附加应力,将既有盾构隧道简化为修正Winkler地基上所述纵向环‑弹簧‑环盾构隧道模型;根据既有盾构隧道单个管环段始端和末端截面上状态向量间的函数关系和其环间接头段左右相邻管环段截面上状态向量间的函数关系,获得整个既有盾构隧道始端截面状态向量和末端截面状态向量之间的传递关系,推导得出既有盾构隧道任意环间处的张开量和错台量。本发明能够更真实的反应新建顶管上穿下既有盾构隧道的环间实际变形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5306397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774164.4
申请日:2022-07-01
申请人: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摘要: 一种新建矩形顶管上穿既有地铁隧道卸荷平衡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布置既有隧道变形监测点;计算开挖影响范围;测量放样,安装顶管机机架、后靠、主顶装置,设备调试,顶管机进洞;吊放垫块和管节;顶管顶进及测量;压注土体固结浆液;既有隧道变形监测;判断隧道最大隆起值,根据既有隧道最大拱顶竖向位移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预警值决定是否采取压载措施;堆载压重;顶管机出洞。本发明依据计算的开挖影响范围以及隧道变形动态监测结果对既有隧道采取有针对性的变形控制措施,避免因盲目控制造成的人力、物力损耗;根据卸荷平衡法,对管节堆载压重以平衡下方土层产生的卸荷应力,能有效实现控制既有隧道变形的目的;施工效率高,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4692276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344699.8
申请日:2022-03-31
申请人: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分类号: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尾非对称推力作用下盾构隧道纵向变形分析方法,包括建立非连续盾构隧道模型,将盾尾非对称推力简化为盾尾总推力和始端附加弯矩并作用于修正Winkler地基上非连续盾构隧道模型;根据单个管环段始端和末端截面上状态向量间的函数关系和隧道环间接头段左右相邻管环段截面上状态向量间的函数关系,获得整个盾构隧道始端截面状态向量和末端截面状态向量之间的传递关系,推导得出盾构隧道任意截面处的位移和内力。本发明能够更真实的反应盾尾非对称推力作用下隧道的实际变形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8933796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873258.6
申请日:2024-07-01
申请人: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盾构机盾尾密封效果实时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和应用,检测装置包括测量导管、保护套、连接结构、以及信号接收与转换装置,保护套和测量导管形成的容纳腔中安装有磁铁、缠绕于磁铁上的励磁线圈以及两个电极,电极密封镶嵌于测量导管侧壁上,电极内端暴露于测量导管内腔中,电极外端暴露于保护套内腔中,磁铁和励磁线圈能够在垂直于测量导管轴线方向上形成恒定的磁场,信号接收与转换装置和电极外端电性连接,信号接收与转换装置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水流流速。本发明能够实时检测盾构机盾尾密封效果,辅助盾构司机掌握盾构机盾尾泄露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操作保障施工稳定和安全性,避免频繁停机,来提高盾构施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532544B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110930776.3
申请日:2021-08-13
申请人: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D21/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体应变刚度和应力状态实时测试装置,包括信号发生单元、信号激发单元、信号接收单元、信号处理及收集单元,以及自动采集系统,信号激发单元和信号接收单元均分别安装在施工范围测点的两个钻孔内;信号激发单元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激发元和压力测试组件A,信号接收单元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接收元和压力测试组件B,每一个激发元对应一个接收元,二者水平正对。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测试装置的施工及测试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可以测得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现场地层孔隙水压力、土压力、水平向小应变剪切模量演化规律,探究地层应力传播和土体刚度衰减规律,确定不同评价指标下地层扰动程度和扰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3720995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10930884.0
申请日:2021-08-13
申请人: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旁侧基坑开挖对既有隧道洞周加固影响的离心试验装置,包括试验箱体、隧道洞周加固模拟系统、基坑开挖模拟系统和离心机数据采集系统,试验箱体内填有砂土地基,隧道洞周加固模拟系统和基坑开挖模拟系统均埋设于沙土地基内;隧道模型周围安装有检测仪器,检测仪器与离心机数据采集系统相连;当基坑开挖模拟系统启动后,隧道洞周加固模拟系统周围的检测仪器检测相关数据,并将数据发送至离心机数据采集系统,离心机数据采集系统获得各传感器信号。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模拟实体,并通过传感器现场检测,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地层及旁侧隧道的受力信息,为旁侧基坑开挖条件下既有隧道注浆变形控制技术提供有益参考,准确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532544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930776.3
申请日:2021-08-13
申请人: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D21/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体应变刚度和应力状态实时测试装置,包括信号发生单元、信号激发单元、信号接收单元、信号处理及收集单元,以及自动采集系统,信号激发单元和信号接收单元均分别安装在施工范围测点的两个钻孔内;信号激发单元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激发元和压力测试组件A,信号接收单元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接收元和压力测试组件B,每一个激发元对应一个接收元,二者水平正对。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测试装置的施工及测试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可以测得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现场地层孔隙水压力、土压力、水平向小应变剪切模量演化规律,探究地层应力传播和土体刚度衰减规律,确定不同评价指标下地层扰动程度和扰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9653247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1910099645.8
申请日:2019-01-31
申请人: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02D29/045 , E02D31/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裂式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所述综合管廊结构包括垫层、底板、两个侧墙和顶板,所述底板设于垫层上,底板的两端部与地墙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侧墙下端设于间隙内,侧墙的外壁与地墙相连;且两个侧墙的上端通过顶板相连,顶板上铺有回填土层,顶板及回填土层的两端均与地墙相连。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各防水层或防水结构均采用柔性或半柔性防水卷材,不会对混凝土结构产生约束;底板与侧墙分开浇筑,互不接触,顶板与侧墙一体成型,协同变形,解决了侧墙由于底板约束而生产的裂缝和顶板由于侧墙约束而产生的裂缝。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