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80159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25368.7
申请日:2024-11-14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磁约束聚变堆的平板型偏滤器模块及其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偏滤器在聚变堆高热流密度和高能中子辐照环境下难以保持性能稳定和结构完整以及散热效率不足的问题。该模块包括复合式热沉和固定在其表面的钨铜复合件,复合式热沉由铜合金层、结构材料层和盖板组成,铜合金层与结构材料层间设有冷却流道,盖板上设有进出水管连接冷却流道,实现高效热交换。钨铜复合件由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纯钨(5mm)和无氧铜中间层组成,铜合金层为氧化铝弥散强化铜材料(ODS_Cu),结构材料层和盖板采用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CLF‑1)。制备方法采用爆炸焊接、真空热压扩散焊和真空钎焊工艺等,实现不同材料的可靠连接,确保模块在高热流密度和中子辐照条件下的散热能力和结构完整性。本发明具有优异的耐高温和抗辐照性能,适用于聚变堆偏滤器高热负荷区域的长寿命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41852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529354.5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云边协同架构的混合车群协同控制方法,属于智能交通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S1.设置云边协同架构下城市道路单车道异质交通场景;S2.在云端服务器基于异质车辆运动学特性分别建立网联自动车和网联人驾车纵向运动学模型;S3.获取、分析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的车辆状态信息数据和车辆纵向运动学模型,在云端服务器上结合车辆信息拓扑结构分别构建考虑车辆间的相互影响的网联人驾车协同行驶模型和网联自动车控制算法;S4.建立异质车辆的状态空间方程,并将网联自动车控制算法和网联人驾车协同行驶模型进行整合,构建混合车群运动学状态方程;S5.建立混合车群协同控制方法。本发明有效保证混合车群快速实现一致稳定行驶。
-
公开(公告)号:CN114049329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355850.X
申请日:2021-11-16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基于卷积LSTM神经网络的面向材料有效区域位移场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材料表面喷涂随机喷涂散斑,使用相机连续采集图像以记录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过程。构造材料形变图像序列作为数据集,数据集包括训练集和测试集。结合卷积、反卷积、多任务和卷积LSTM神经网络,建立一个通过输入材料形变的图像序列来实时测量材料位移场并分割裂纹区域的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训练集数据训练材料位移场测量和裂纹区域分割的多任务卷积LSTM神经网络模型。输入相机采集到的时序图像数据,测量材料的实时位移场并分割材料出现裂纹的区域,最后得到非裂纹的有效区域的位移场。本发明能够更好的结合时空特征来对材料的形变位移场进行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08171758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1810041002.3
申请日:2018-01-16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IPC: G06T7/80
Abstract: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基于最小光程原理和透明玻璃标定板的多相机标定方法,用于视觉检测与图像测量领域。本方法利用透明玻璃板完成多相机的标定,整个多相机标定过程包括:第一阶段,仔细调整相机的视野,以满足两个相机之间存在相同的覆盖区域要求;第二阶段,利用张正友标定方法获得相机的内部参数;第三阶段,分别使用小孔成像模型和折射投影模型获取标定板前后方相机的外部参数;第四阶段,将每台相机的外部参数统一到同一坐标系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基于最小光程和透明玻璃标定板的多相机标定方法可以同时对系统中多台相机完成标定,提高了精确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418236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328854.4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基于多任务神经网络的汽车可行驶区域规划方法,涉及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辅助驾驶、图像处理等领域。首先本发明基于硬参数共享机制构建具有语义分割与目标检测两种功能的轻量级多任务神经网络;其次根据网络输出格式,制作训练集与构建相应的损失函数数学模型;再次对网络进行训练,使用本发明提出的损失函数数学模型进行反向传播优化网络参数;最后将多任务神经网络应用于汽车可行驶区域规划中。本发明的多任务神经网络不但具有车道分割功能,还具有车辆、行人检测功能,通过单目测距可以起到汽车防碰撞预警功能,减少汽车发生碰撞的概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096525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392902.3
申请日:2016-06-06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K9/00798 , G06K9/6288
Abstract: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复合型车道识别系统及方法,涉及智能车辆环境感知与控制技术领域。系统由数据采集、信息融合、车道建模与车道识别四个模块组成。其中,数据采集模块利用摄像机及多个雷达采集车道标志线、车道边界、引导车和护栏信息,通过车载定位装置采集主车运动状态;信息融合模块融合摄像机与多个雷达采集的车道边界、引导车信息以提高其检测精度;车道建模模块利用车道标志线、车道边界建立主车所在车道的中心曲线模型来描述车道形状;车道识别模块利用车道标志线、车道边界、护栏、引导车信息及主车运动状态通过滤波器来准确估计车道结构参数,从而实现车道识别的目的。本发明方法提高了对不同车道的适应能力并提高车道识别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526942A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610050880.2
申请日:2016-01-25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IPC: G01C21/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C21/3407
Abstract: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基于威胁估计的智能车辆路径规划方法,涉及智能车辆决策与控制技术领域。首先确定影响智能车辆威胁评估的多种因素如外部目标特性及环境参数等,建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智能车辆威胁估计模型。在智能车辆运行过程中,采集威胁因素的实时数据,根据该模型计算外部环境中的各目标对智能车辆的威胁指数;基于各目标对智能车辆的威胁指数构造各目标对智能车辆的斥力势场模型,与智能车辆行驶的终点对智能车辆的引力势场模型融合,得到智能车辆的综合势场模型,求解后得到智能车辆的路径规划。本发明通过对影响智能车辆威胁评估的多种因素的考虑,形成对智能车辆驾驶环境的更充分的认知,以规划出更为合理、有效的行驶路径。
-
公开(公告)号:CN114067142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111403259.7
申请日:2021-11-24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实现场景结构预测、目标检测和车道级定位的方法,涉及自动驾驶、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领域。首先本发明构建了一种车道级定位、场景结构预测和目标检测的神经网络,通过场景结构预测值和目标检测预测值与其真实值间的损失构建损失函数数学模型;通过图像和地图制作数据集并对网络进行训练;将网络部署于汽车上输出检测结果;最后将输出的场景结构通过匹配方法与地图进行检索匹配,矫正汽车的定位误差,实现车道级定位。该网络可以通过图像和地图制作数据集并对网络进行闭环训练且仅需要图像信息和地图信息就能完成场景结构预测、目标检测功能和车道级定位。场景结构预测结果里包含的道路结构可用于自动驾驶中。
-
公开(公告)号:CN118560480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662309.0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驾车不确定换道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混行车辆协同方法,属于智能交通技术领域。S1.设置城市道路三车道混合交通场景;S2.为了方便描述异质车辆的行驶状态,借鉴元胞自动机思想,将每一辆车划分为一个元胞,基于此设定每一个元胞内的异质车辆行驶规则和人驾车换道规则;S3.基于元胞内的异质车辆行驶特性,分别建立网联自动车和人驾车动力学模型;S4.根据S2和S3分别构建人驾车不换道情况下目标车道人驾车跟驰模型和网联自动车协同控制模型,以及人驾车换道情况下目标车道上人驾车跟驰模型、网联自动车协同控制模型和换道人驾车跟驰模型。本发明可有效保证人驾车不确定换道的安全性及目标车道混行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49402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111357100.6
申请日:2021-11-16
Applicant: 重庆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多焦距立体视觉同时定位与建图实现方法及系统,属于自动驾驶、汽车环境感知和智能座舱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安装多焦距立体相机,使用改进的多焦距相机标定方法标定多焦距立体相机的投影矩阵Pl和右相机投影矩阵Pr。2.基于图像金字塔提取图像ORB特征点,并且对短焦距相机图像中与长焦距相机图像视野相同的部分增加ORB特征点提取数量。3.利用多焦距标定参数立体校正ORB特征点,并立体匹配ORB特征点,得到ORB特征点的三维位置,最后求解出自身位姿。本发明不仅能够实现和短焦距标准立体SLAM相同的定位精度,并且实现对远距离场景建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