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928686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010712180.1
申请日:2020-07-22
发明人: 劳星胜 , 柯汉兵 , 柳勇 , 陈凯 , 赵振兴 , 肖颀 , 黄崇海 , 林原胜 , 柯志武 , 张克龙 , 魏志国 , 代路 , 王俊荣 , 李勇 , 杨小虎 , 苟金澜 , 戴春辉 , 吴君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流体通道结构以及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流体通道结构包括:入口部和流体流量分配腔,入口部包括位于与流体流量分配腔相接位置的螺旋形通道,流体流量分配腔具有沿流体通道结构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两相对端面,其中,两相对端面之间的间距由螺旋形通道起始沿宽度方向渐缩随后渐扩。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流体通道结构,通过设置螺旋形通道,并将流体流量分配腔与螺旋形通道连接的端面设置成缩放型结构,使得远离入口位置的流体速度与靠近入口位置的流体速度基本相同,达到了流体通道结构内各流道流量均匀分配,提高了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964870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1639717.1
申请日:2022-12-19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的传热系数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确定目标换热器内的至少一个监测点的实测温度和所述目标换热器中的多个待监测区域分别对应的预设传热系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监测点的实测温度和所述多个待监测区域分别对应的预设传热系数,对所述目标换热器进行热分析,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监测点的仿真温度;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监测点的仿真温度和所述至少一个监测点的实测温度,对所述多个待监测区域分别对应的预设传热系数进行优化,得到所述多个待监测区域分别对应的目标传热系数。本发明提供的换热器的换热系数确定方法,可以快速确定目标换热器内各区域的目标传热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5839627A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211250800.X
申请日:2022-10-12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振型混合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多个喷射机构和折流板,冷凝器壳体中构造有相互连通的冷凝区和凝水区;冷凝区设有蒸汽进口,凝水区设有凝水出口;每个喷射机构上均构造有喷嘴,喷嘴设置在冷凝区;折流板设置在冷凝区,位于相邻喷射机构的之间。本发明提供的减振型混合冷凝器,通过将折流板设置在冷凝区,并将折流板位于相邻喷射机构的之间,折流板的两侧分别对应相邻喷射机构的所述喷嘴,折流板与对应喷嘴的延伸方向呈角度设置。由此使得针对同一个折流板上两边壁面所受到的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使折流板处于一个合力为零的稳定状态,这样就避免了因水流冲击导致折流板受力产生振动并传递给减振型混合冷凝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007153B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110328373.1
申请日:2021-03-26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汽蚀射流泵,包括:射流泵本体;至少一个回流管路,所述回流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射流泵本体的入口段的侧壁连通,所述回流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射流泵本体的出口段的侧壁连通;其中,所述回流管路的第一端形成有多个分支管路,每个所述分支管路均与所述射流泵本体的入口段连通,且每个所述分支管路与所述射流泵主体的轴线偏离设置。本发明提供的抗汽蚀射流泵,通过设置回流管路,将射流泵主体下游压力偏高的流体引射至上游局部压力低点,能够有效抑制射流泵主体局部压力过低而产生的空化现象,提升了射流泵的抗汽蚀性能;同时,回流管路分成多个分支管路,在流体流出分支管路时形成旋流,进一步抑制了汽蚀,提高了射流泵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818760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010621080.8
申请日:2020-06-30
发明人: 杨小虎 , 李少丹 , 陈凯 , 林原胜 , 赵振兴 , 柯志武 , 张克龙 , 李勇全 , 代路 , 柯汉兵 , 戴春辉 , 柳勇 , 劳星胜 , 吕伟剑 , 马灿 , 廖梦然 , 黄崇海
摘要: 本发明涉及水下无人作业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散热系统及水下无人作业装备,该散热系统包括:相变单元,相变单元用于连接水下无人作业装备的壳体;传热结构,传热结构用于设置于壳体内,传热结构的一端用于连接壳体内的发热设备,另一端用于连接壳体和/或相变单元;本发明结构简单,不过多占用水下无人作业装备的内部空间,实现了相变吸热和自然冷却相耦合的并行散热,散热性能稳定、高效,可有效抑制壳体内发热设备的温升,防止其发生过热损坏,大大拓宽了水下无人作业装备的实际应用场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449841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111538671.X
申请日:2021-12-15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器机柜,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安装腔;发热源,位于所述安装腔内、且设于所述机壳的内壁面;以及,散热装置,包括热管、散热片以及风扇,所述热管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散热片与所述风扇对应设于所述机壳的外壁面,所述热管用于将所述发热源散发的热量传导均匀传导至所述机壳的各处,所述散热片用于辅助所述机壳散热,所述风扇用于冷却所述散热片。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机柜,旨在解决传统技术中机柜散热效率低、且机柜与散热装置集成度较低、重量较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339960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011174142.1
申请日:2020-10-28
摘要: 本发明涉及船舶舷外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蒸汽动力舷外共形冷却系统。该船舶蒸汽动力舷外共形冷却系统包括汽轮机、冷却器以及共形换热器,共形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海水入口部、海水出口部以及换热管,换热器壳体包括设置在船体板的外侧壁上的外壳板,外壳板与船体板之间围合形成冷却水换热腔,冷却水换热腔通过进水管道与冷却器连通,冷却水换热腔通过出水管道与冷却器连通;海水入口部设有海水进水腔,海水出口部设有海水出水腔,各换热管的第一端分别与海水进水腔连通,各换热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海水出水腔连通。本发明能够充分利用舷外空间,使得冷却器在船体上的布置位置更加灵活,而且提高了系统换热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67806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1173169.9
申请日:2020-10-28
发明人: 黄崇海 , 张克龙 , 邱志强 , 李勇 , 刘伟 , 柯汉兵 , 庞杰 , 王苇 , 李邦明 , 王俊荣 , 柯志武 , 肖颀 , 陈凯 , 林原胜 , 宋苹 , 柳勇 , 苟金澜 , 魏志国 , 吴君 , 吕伟剑
IPC分类号: H05K7/2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阻式微细通道液冷散热器,包括若干个液冷散热模块,包括冷却液通道和首尾连通的磁流体通道;磁流体通道内填充有磁流体,磁流体通道设有两段,分别安装有磁极相反的磁铁以及电极组件;冷却液通道内填充有冷却液,冷却液通道的一侧与磁流体通道内的一段连通。本发明提供的减阻式微细通道液冷散热器,利用电磁场驱动磁流体使磁流体在磁流体通道循环流动,从而起到带动与其侧面连通的冷却液运行,使原有的冷却液与壁面的液‑固接触方式转变为冷却液与磁流体的液‑液接触方式,极大程度降低了接触面的摩擦阻力系数,同时也利用磁流体的运动使冷却液接触面从原先的无滑移壁面转变为滑移壁面,进一步降低流动阻力,起到低阻散热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5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011173193.2
申请日:2020-10-28
发明人: 魏志国 , 陈凯 , 李勇 , 柯汉兵 , 林原胜 , 柯志武 , 张克龙 , 王苇 , 李邦明 , 肖颀 , 苟金澜 , 吴君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赵振兴 , 代路 , 戴春辉 , 劳星胜 , 柳勇 , 吕伟剑 , 廖梦然 , 马灿 , 杨小虎 , 宋苹 , 陈列 , 李少丹 , 李献领 , 陈朝旭 , 陶模 , 冯毅 , 郑伟 , 周宏宽 , 刘伟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变径管,所述换热管包括支撑部,多个所述换热管对应的所述支撑部相互接触支撑,以在多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形成冷却水流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舷外共形冷却系统,通过设置具有支撑部的换热管,多个换热管通过其支撑部相互接触形成支撑结构,能够有效抑制流激振动,避免管束结构周期疲劳及相互之间碰撞产生的应力损伤,提高了冷却器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186500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210140860.X
申请日:2022-02-16
申请人: 华中科技大学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分类号: G06F30/27 , G06N3/04 , G06N3/08 , G06K9/00 , G06F119/02 , G06F119/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多时窗的船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属于机械部件耗损检测技术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训练CNN老化模型和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多时窗预测模型;将待预测轴承的振动信号输入CNN老化模型以判断轴承是否发生了早期故障;若发生早期故障后,将振动信号对应的多种预设长度窗口的CNN深度特征输入多时窗预测模型,得到多种预设长度窗口各自对应的寿命预测值;融合多个寿命预测值以获取待预测轴承的目标预测寿命;本发明采用多种预设长度窗口融合的方法来解决单一窗口难以适应多种退化模式的问题,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多时窗预测模型估计待预测轴承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准确率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