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706797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910027825.5
申请日:2019-01-11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E01B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速铁路道岔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低等效锥度的直基本轨及道岔转辙器。一种低等效锥度的直基本轨,用于道岔转辙器,其配置有优化轨道段,并且沿低等效锥度的直基本轨的延伸方向,低等效锥度的直基本轨具备相对的第一侧及第二侧。优化轨道段包括依次间隔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第一位置及第三位置分别位于优化轨道的两端。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优化轨道段在第一侧的轨顶向第二侧逐渐凹陷;由第三位置至第二位置,优化轨道段在第一侧的轨顶向第二侧逐渐凹陷;以在第一侧的轨顶处形成弧形的优化面。该低等效锥度的直基本轨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采用该低等效锥度的直基本轨的道岔转辙器,能够显著提升行车平稳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755285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520671.9
申请日:2018-05-2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E01B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1B7/12
Abstract: 一种固定辙叉设计制造的方法以及固定辙叉,涉及铁道技术领域。一种固定辙叉设计制造的方法,其包括:通过对不同磨损状态的车轮与固定辙叉的接触作用特征来对固定辙叉进行指导设计制造。其中,不同磨损状态的车轮包括以下磨损状态:标准车轮型面、拟合车轮型面和磨损到限车轮型面。以拟合车轮型面作为设计基准型面对固定辙叉的结构设计制造,更真实地模拟固定辙叉实际受力环境;以磨损到限车轮型面和标准车轮型面作为设计特征型面,对固定辙叉的结构进行调整。保证车轮不利情况下仍能够低动力通过固定辙叉,以减少固定辙叉的伤损概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237221A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710645385.0
申请日:2017-07-31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曲尖轨、转辙器以及道岔,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尖轨包括相互连接的直行部和曲行部。曲尖轨具有较大相离值的相离半切线的线型。通过延长位于曲尖轨前端的直线段的长度,使轮轨磨耗最大位置后移至尖轨粗壮断面。具有上述设计结构的曲尖轨能减小列车的磨耗作用,从而提高曲尖轨的使用寿命。此外,曲尖轨的冲击角较小,能减小列车的冲击,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其兼具有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舒适性好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190588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445830.9
申请日:2017-06-14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1B9/68
Abstract: 一种垫板及轨道,属于轨道交通设备领域。垫板包括本体、至少两个刚度提供组。其中,至少两个刚度提供组包括第一刚度提供组以及第二刚度提供组。第一刚度提供组以及第二刚度提供组连接到本体上。垫板具有支撑性能好,稳定性强的优点,可以适应不同运营条件下对轨道刚度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6991262A
公开(公告)日:2017-07-28
申请号:CN201710362170.8
申请日:2017-05-22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9 , G06F17/500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道岔区轮轨法向接触参数计算方法及装置,涉及铁路轨道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的道岔区轮轨法向接触参数计算方法及装置通过先将尖轨和基本轨视为一体,进行接触区域的初步寻找,再分别对尖轨和基本轨相对于车轮的最小距离进行计算,以找寻车轮与尖轨、基本轨的接触点位置,计算接触点垂向距离差,分析车轮与尖轨、基本轨的接触状态,计算车轮对尖轨和基本轨的轮轨力,最后计算车轮与尖轨和基本轨的法向接触参数。考虑到尖轨和基本轨相对错动对轮轨接触状态的影响,计算准确,且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相对于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轮轨接触模型,计算效率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6542023B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0388066.1
申请日:2023-04-12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7/11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拟轮轨共形接触的计算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属于轮轨接触计算技术领域,模拟轮轨共形接触的计算系统用于实现模拟轮轨共形接触的计算方法,模拟轮轨共形接触的计算方法,包括:S1.确定轮轨间的曲面法向间隙;S2.确定最大纵向半轴长度;S3.确定接触斑沿横坐标的切向角度;S4.求解接触斑内的法向接触应力;S5.确定局部蠕滑率和与蠕滑率相关的参数;S6.求解黏着区的切应力和滑动区域的切应力;S7.求解接触斑内合力。本发明考虑共形接触,用较少的迭代甚至不迭代即可求解,且计算效率基本不受引入有限空间影响因子的影响,突破了共形接触条件下ExtendedCONTACT方法计算速度慢的局限性。(56)对比文件Boyang An等.A wheel-rail normalcontact model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virtual penetration method and strip-likeBoussinesq's integral《.Vehicle SystemDynamics》.2022,第61卷(第06期),1583-1601页.温静等.摩擦因数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铁道建筑》.2020,第60卷(第08期),130-134页.林超等.线接触端曲面齿轮齿面的接触算法《.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第37卷(第08期),1149-1154页.
-
公开(公告)号:CN116907330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784467.9
申请日:2023-06-29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川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点弦测法的车轮多边形测量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多点弦系统的基本配置,包括弦基准长度L,采样间隔Δs,阶数n,测点位置k;根据测点位置,构造多点弦测系统测量矩阵H;构造多点弦测系统反演模型算子#imgabs0#根据车轮多边形多点弦测系统的间隙传感器数据,计算车轮多边形弦测值G;输出车轮多边形复原波形。本发明方法可同时满足车轮多边形的静态测量或动态测量需求;本发明首次采用多点弦测原理完整测量车轮多边形波形,包括多边形阶数、多边形波长、多边形幅值;测量效率高,稳定性好,重复性好,抗外界环境振动干扰,环境适应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06991262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1710362170.8
申请日:2017-05-22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道岔区轮轨法向接触参数计算方法及装置,涉及铁路轨道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的道岔区轮轨法向接触参数计算方法及装置通过先将尖轨和基本轨视为一体,进行接触区域的初步寻找,再分别对尖轨和基本轨相对于车轮的最小距离进行计算,以找寻车轮与尖轨、基本轨的接触点位置,计算接触点垂向距离差,分析车轮与尖轨、基本轨的接触状态,计算车轮对尖轨和基本轨的轮轨力,最后计算车轮与尖轨和基本轨的法向接触参数。考虑到尖轨和基本轨相对错动对轮轨接触状态的影响,计算准确,且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相对于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轮轨接触模型,计算效率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510577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211171212.7
申请日:2022-09-24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快速预测方法,包括:在安定图的基础上,引入饱和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扩展得到扩展安定图;利用钢轨表面法向应力及切向应力分布,并采用势函数法求解稳态滚动条件下轮轨体内应力应变场分布;结合扩展安定图,选择适宜的疲劳模型,并基于临界平面法利用应力应变幅进行疲劳寿命预测;本发明首先通过引入饱和度的概念对安定图进行扩展,得以考虑任意轮轨蠕滑状态;其次利用势函数方法获得轮轨滚动接触疲劳预测所需钢轨体内的应力‑应变场分布,相比典型的疲劳预测方法大幅提高了计算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935721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310217449.2
申请日:2023-03-08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轨表面三维几何不平顺处轮轨冲击力的模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钢轨表面三维几何不平顺分布数据;建立包含任意三维几何不平顺的三维钢轨几何型面;利用空间几何求解方法获得轮轨接触点和三维非对称接触几何间隙分布;建立三维非对称轮轨接触模型并计算轮轨接触解;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求解钢轨三维表面几何不平顺处轮轨冲击力。本发明通过离散车轮和钢轨的真实几何型面获得了三维几何不平顺处的接触点及几何间隙分布,并利用准确的三维接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接触力学行为,再带入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中求得动态轮轨力,本发明方法能考虑三维几何不平顺,得到更为准确的计算结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