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4108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46382.8
申请日:2023-12-18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上海交通大学 , 诸暨海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PC: G01N33/1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模拟强水动力环境的近海原位培养实验装置,包括:机架;水动力环境原位模拟容器,具有第一本体、第一上端盖以及第一下端盖;第一端盖控制结构;原位培养容器,具有第二本体以及第二上端盖;第二端盖控制结构;传感器组件,安装在水动力环境原位模拟容器以及原位培养容器上;搅拌电机组件,安装在第一上端盖和第二上端盖上;取样机构,通过管路与原位培养容器连接。本申请的容器在释放时,端盖均打开,因此在释放前无需人工将容器内部空气排尽;通过在水动力环境原位模拟容器上设置传感器组件和搅拌电机组件,能够实现水动力环境原位模拟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775264B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1911032023.X
申请日:2019-10-28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空两栖无人航行器及其控制方法,包括旋翼装置、动力装置、主体舱以及矢量台,所述矢量台与主体舱紧固连接,旋翼装置包括空桨和水浆,所述空桨、动力装置、水浆依次安装在矢量台上,其中,空桨包括上空桨叶以及下空桨叶,所述上空桨叶以及下空桨叶同轴布置,上空桨叶、下空桨叶分别以相同的角速度和相反的方向旋转,既消除了空桨旋转时的扭矩,同时也为航行器空中飞行提供升力;矢量台上设置有舵机,能够通过舵机的驱动调整航行器在水中或空中的姿态,水浆为航行器在水下提供了前行动力。本发明结构合理,体积小,具有水空两用、垂直起降、空中悬停的功能,飞行高度灵活、隐蔽性强、用途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2794237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110119262.X
申请日:2021-01-28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遨深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水下密封空中透气装置,包括活塞盖,传动机构,外壳,后盖和电机。其中,传动机构由滑动杆和滑动槽组成,电机通过传动机构连接活塞盖,控制活塞盖与外壳之间的开启和关闭;活塞盖内部空间可用于存放海空两栖观测平台搭载的大气监测传感器部件;外壳和后盖之间的空间用于安置电机。本发明针对海空两栖观测平台上部分传感器只能在空气中正常使用,水下无法防水承压的问题,提供一种水下密封空中透气装置,在空气中自动打开,让传感器测量空气参数,潜水前自动关闭,防止传感器进水损坏。
-
公开(公告)号:CN108263154B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711387767.4
申请日:2017-12-20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下浮力调节装置,包括密封壳体、气囊、控制模块、排气模块以及充气模块,其中:所述气囊设置于所述密封壳体外部;所述控制模块、排气模块以及充气模块设置于所述密封壳体内部;所述充气模块通过充气管密封穿舱件连接所述气囊;所述排气模块的排气管路和充气模块的充气管路连通。本发明采用高压气动浮力系统,采用高压气体源作为浮力调节驱动力,相较于传统的浮力调节系统,重量轻,维护成本低,可快速更换,减轻载体的重量,利于两栖航行器轻量化设计。本发明通过设置安全阀,避免在因控制器发生故障或气囊内部气体压力传感器发生产生较大测量误差的情况下,自动为环形气囊释放超标的多余气体造成的气囊爆破。
-
公开(公告)号:CN111175850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2010032077.2
申请日:2020-01-1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遨深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下潜自主式海气观测平台,包括:大气参数传感器(1)、支撑杆(2)、尾舵(4)、控制舱体(11)以及推进器(12);所述大气参数传感器(1)安装在支撑杆(2)上;所述支撑杆(2)安装在控制舱体(11)上;所述尾舵(4)安装在控制舱体(11)的尾部;所述推进器(12)设置在控制舱体(11)与尾舵(4)之间。所述控制舱体(11)上设置有气囊(3)。本发明具有自主运动能力,能够根据海洋环境信息的变化,自主调整航行路径;能够潜入水下测量深水垂直剖面参数,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满足海空立体观测中对动态海洋现象和大深度采样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9324629A
公开(公告)日:2019-02-12
申请号:CN201710664342.7
申请日:2017-07-31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中、水面和水下多栖航行器及其控制方法,可通过岸基或船舶甲板进行飞行式布放和回收,具有空中飞行控制、定位、指定海域水面降落、自主水面巡航、自主水下航行和飞行返航的功能,可搭载两栖光学观测和水下物理化学传感器进行探测。海空多栖航行器将拓展当前自主水下观测系统和无人机在海洋观测采样应用中各自的局限,满足对特定海区同时进行空中、水面和水下的探测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8216532A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711386555.4
申请日:2017-12-20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G8/001 , B63G8/14 , B63G2008/002 , B64C27/26 , B64C35/00 , B64C2201/024 , B64C2201/042 , B64C2201/108 , B64C2201/1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定翼海空多栖航行器,包含外壳组件、飞行组件以及气动浮力组件;所述飞行组件包含固定翼(3)与旋翼组件,固定翼(3)与旋翼组件均安装在外壳组件上;所述气动浮力组件包含气囊与充排气结构,气囊与充排气结构相连,充排气结构能够对气囊进行充气与排气;气囊安装在外壳组件上,外壳组件内部形成容物空间,充排气结构部分或整体位于容物空间内。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固定翼海空多栖航行器的控制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固定翼海空多栖航行器,可实现空中大范围飞行观测,也可实现水下长航程滑翔观测,并且依靠所具备的垂直起降功能实现在水、空中不同运动模式的切换。
-
公开(公告)号:CN113884335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188135.1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1N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式沉积物捕获设备及方法,所述可移动式沉积物捕获设备,包括采集机构与运动机构,所述采集机构安装在所述运动机构上;所述采集机构用于采集沉积物,所述运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采集机构运动。所述采集机构包括偏心式漏斗、防水舵机、固定片、换瓶组件、第一支座以及第一支撑板;所述防水舵机能够驱动所述换瓶组件沿所述换瓶组件的轴线旋转;所述运动机构包括密封耐压壳体(16)、端盖(9)、第一垂直驱动模块(12)、水平驱动模块(14)、第二垂直驱动模块(15)、支架(17)、传感器组件(13)、控制机构以及电源;本发明具备垂直方向准确定深的功能,且在水平方向上既可以被动漂流,也可以主动航行。
-
公开(公告)号:CN112347956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261879.7
申请日:2020-11-1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无人机和机器视觉的云观测系统,包括观测单元、定位航姿单元、视觉图像匹配单元和云体三维风速场重建单元,观测单元至少两台无人机协同注视云团拍摄视频,定位航姿单元精确获知和控制无人机搭载摄像头的间距与姿态角度;视觉图像匹配单元利用定位航姿单元获得的无人机拍摄的云团形态与其他无人机拍摄的红光图像作多区域空间相关系数,寻找像素级别的最高相关点来匹配;云体三维风速场重建单元利用同一时刻同一云团在多无人机的像素位置,以及无人机在此时刻的定位航姿参数,运用三维多视图射影几何算法重建云微团的三维位置。本发明通过对云体进行立体观测并重建其三维风速场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各种云体观测存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688783B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1710221233.8
申请日:2017-04-06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波动鳍的仿生水下滑翔机,包括耐压外筒、首端盖、尾端盖,进流段和去流段分别安装在首端盖和尾端盖上,一对波动鳍装置安装在耐压外筒尾部的相对两侧,波动鳍装置产生正弦波从而为机体产生推进力,当改变正弦波的运动方向、振幅和/或频率时,波动鳍产生的推进力也随之改变,从而控制机体运动。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水下滑翔机本身缺乏动力源及有效通讯手段,在水下的机动性和稳定性不佳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