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020006B
公开(公告)日:2018-08-31
申请号:CN201510400262.1
申请日:2015-07-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压内燃机的压缩空气辅助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压气机、喷管a、喷管b,促动器Ⅰ和促动器Ⅱ,管a安装在压气机进气道处,喷管b安装在机匣壁上,=通过促动器Ⅰ控制喷管a的喷气角度;通过促动器Ⅱ调节喷管a在压气机进气道中的位置。控制方法为在监测到增压内燃机开始加速、加载的过程,喷管a和喷管b开始向压气机内部喷气,促动器Ⅰ根据压气机的转速和流量调节喷管a的喷气角度受,促动器Ⅱ调节喷管a在压气机进气道的位置;在监测到加速、加载过程结束,喷管a和喷管b喷气结束,同时通过促动器Ⅱ控制,喷管b移出压气机进气道到虚线位置。本发明结构简单,能改善涡轮增压内燃机加速或加载过程中经济性及排放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642400A
公开(公告)日:2018-01-30
申请号:CN201710793382.1
申请日:2017-09-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 Y02T10/146 , Y02T10/1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柴油机废气余热发电风扇增压系统,压气机通过进气总管连通柴油机进气歧管,涡轮通过排气总管连通柴油机排气歧管,涡轮出口后方的排气总管外壁铺设可降低废气温度并抑制红外特征的温差发电模块,温差发电模块连接蓄电池并为蓄电池充电,蓄电池通过控制器连接增压风扇,增压风扇设置在进气总管上,增压风扇与压气机之间的进气总管上设置中冷器,控制器连接柴油机并采集柴油机的工况信号。本发明通过压气机增压并经过中冷器冷却的空气,在进入柴油机之前被增压风扇加速和压缩,提高进气密度和进气能量。这样既减少了废气能量的损失和红外特征,也提高了进气密度和能量,提高了柴油机的效率,而且还不会增加废气的流动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06960092A
公开(公告)日:2017-07-18
申请号:CN201710173635.5
申请日:2017-03-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韦伯燃烧规则经验参数自动校准方法,对公式进行线性变换,并结合现有测定的试验数据,对韦伯(Wiebe)燃烧规则线性变换后进行线性拟合,计算出韦伯(Wiebe)燃烧规则经验参数的初步估计值,然后对韦伯(Wiebe)燃烧规则以计算出的经验参数初步估计值作为迭代初值采用最小二乘算法拟合得出最终经验参数估计值,从而能够快速且精确搭建基于韦伯(Wiebe)燃烧规则的零维燃烧模型。本发明能保证校准结果的稳定性和最优性,可实现根据已燃分数试验数据自动校准得出韦伯(Wiebe)燃烧规则经验参数,缩短了内燃机缸内燃烧的仿真研究时间,实现了燃烧规则与真实燃烧的高效匹配。
-
公开(公告)号:CN104847420B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510253346.7
申请日:2015-05-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F01D17/1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涡轮内部切断阀,包括涡轮壳体、蜗壳、电机、驱动杆、导杆、阀门,蜗壳固定在涡轮壳体上,阀门设置在涡轮壳体里,阀门的端部设置成梯形,蜗壳的入口处设置与阀门端部配合的梯形槽,阀门与导杆固连,导杆通过涡轮壳体上的导向槽伸出至涡轮壳体外部并与驱动杆相连,驱动杆上设置有齿条,电机连接并驱动齿轮,齿轮与齿条相啮合。本发明通过步进电机控制阀门的开闭,响应速度快,能够实现增压器自由地切入切出,梯形槽和阀门组成的密封面不仅实现良好的密封作用,而且在一定的加工误差和安装误差范围内梯形槽还能够对阀门的关闭起到自动定位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074636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310714122.2
申请日:2013-12-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F02M25/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2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加湿效果的柴油机EGR系统,包括柴油机、涡轮增压器,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安装在柴油机进气管上,涡轮增压器的涡轮安装在柴油机排气管上,压气机与柴油机之间的进气管上依次安装中冷器、文丘里管,涡轮与柴油机之间的排气管旁通EGR管路,EGR管路连通文丘里管,EGR管路上自排气管向文丘里管方向依次安装滤网、EGR冷却器、喷淋腔、EGR阀,EGR冷却器采用水冷,其上设置进水管和回水管,回水管连通喷淋腔,在回水管与喷淋腔间的管路上安装喷水控制阀。本发明既能实现EGR又能对进气加湿,并且克服了常规EGR系统和进气加湿系统联合运行时的弊端。
-
公开(公告)号:CN106194507B
公开(公告)日:2018-06-12
申请号:CN201610533628.7
申请日:2016-07-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F02M25/028 , F02F1/1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喷射泵实现增压柴油机掺水燃烧并降低NOx排放的装置,包括低压级增压器、高压级增压器,高压级涡轮和低压级涡轮安装在排气管路上,高压级压气机和低压级压气机安装在进气管道上,高压级涡轮和高压级压气机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旁通阀的开启与关闭切入和切出。进气管路上还设有喷射泵用于制造封闭容器内的真空和抽吸水蒸气进入进气管道,并且喷射泵所在分枝管路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两位三通换向阀切入与切出。本发明能够避免进气道喷嘴以及其它相关设备的安置,结构改动较小,可以根据柴油机的工况灵活地改变掺水量,从而降低柴油机燃烧的温度,进而降低NOx的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06548029A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申请号:CN201610971417.1
申请日:2016-11-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6F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6C20/1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韦伯燃烧规则经验系数的确定方法,利用已经存在的韦伯(Wiebe)燃烧规律,对公式进行线性变换,并结合现有测定的实验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韦伯(Wiebe)燃烧规律进行线性拟合,快速而精确地计算出韦伯(Wiebe)燃烧规则中的经验系数。从而能够快速搭建基于韦伯(Wiebe)燃烧规则的零维燃烧模型。本发明缩短了内燃机缸内燃烧的仿真研究时间,极大的增加了经验系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现了燃烧规则与真实燃烧的高效匹配。
-
公开(公告)号:CN103967591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10216233.5
申请日:2014-05-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切换稳定功能的柴油机相继增压结构及相继增压方法,柴油机的气缸包括第一-第四组气缸,A列进气管连通基本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第一-第二组气缸的进口,B列进气管连通受控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第三-第四组气缸的进口,第一-第二组气缸的出口分别连通第一-第二A列排气支管,第三-第四组气缸的出口分别连通第一-第二B列排气支管,A列排气管连通基本涡轮增压器的涡轮、第一-第二A列排气支管,B列排气管连通受控涡轮增压器的涡轮、第一B列排气支管,A列排气管与B列排气管之间通过排气连通管相连通,第二B列排气支管连通排气连通管。本发明提高了柴油机相继增压切换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899410B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410117087.0
申请日:2014-03-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可调式分段排气机械装置,两根排气管分别与两个增压器的涡轮端进气口相连,剩余一根排气管接通排气总管,还包括六套相位提前角调节机械装置;每根转筒式排气管采用三层管设计,三层管排气口数目相同,最外层固定,内部两层分别由外部的相位提前角调节机械装置输出齿轮啮合转动,并且运用相位提前角调节机械装置通过改变内部两层管的相位提前角实现对每根管排气相位以及排气持续期的无级调节。本发明可以根据发动机工况的大小无级调节排气分配到各排气管的比例,可以实现只投入一根或者两根排气管排气,能充分利用内燃机的废气能量,并且使涡轮效率较高,提高内燃机整机效率,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机械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4533598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653135.8
申请日:2014-11-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切换相继/二级增压结构及控制方法,将相继增压和二级增压两种增压结构通过改动融合在一起,并提出两种增压形式切换的控制方法,实现了相继增压和二级增压有机结合,使两种增压形式优缺点互补。本发明可用于两个及以上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增压系统,可实现单涡轮增压器、两涡轮增压器并联-相继增压、两涡轮增压器串联-二级增压三种模式。能够改善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内燃机全工况匹配不够理想的问题,提高内燃机动力性能,提高效率,降低排放,尤其是对于工况范围较宽的内燃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