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14247378U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120300280.3
申请日:2021-02-02
Applicant: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向龙 , 何佳 , 蔚艳庆 , 李世琦 , 林国进 , 唐协 , 唐锐 , 安俊吉 , 王俊 , 聂亮 , 丁尧 , 王联 , 田尚志 , 田志宇 , 郑建国 , 李泳伸 , 杨枫 , 张博 , 韦远飞
IPC: E21F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能够使隧道群各隧道通风效果更好的隧道群通风结构,涉及隧道通风技术领域。一种隧道群通风结构,包括隧道群,所述隧道群包括多个隧道,所述隧道群各隧道均设有支洞,所述支洞内安装有风机,从而形成该隧道群的通风体系。通过效果更好,且采用上述结构,支洞可先于隧道施工,以作为隧道施工的施工洞。
-
公开(公告)号:CN212641076U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2021185376.1
申请日:2020-06-23
Applicant: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1C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四洞并行公路隧道洞间交通转换结构,属于隧道运营领域,目的是利于隧洞之间进行交通灵活转换。包括隧道一和隧道二;隧道一包括并排的洞一、洞二、洞三和洞四,洞一与洞二车道同向,洞三和洞四车道同向,洞二与洞三车道反向;隧道二包括并排的洞五、洞六、洞七和洞八,洞五与洞六车道同向,洞七和洞八车道同向,洞六与洞七车道反向;洞一与洞五经联系道一连通,洞二与洞六经联系道二连通,洞三与洞七经联系道三连通,洞四与洞八经联系道四连通;联系道一与联系道二通过横向通道一相连通;联系道二与联系道三通过横向通道二相连通;联系道三与联系道四通过横向通道三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交通转换在隧道之间进行,转换更灵活且更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218894677U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223492203.6
申请日:2022-12-27
Applicant: 四川久马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周礼 , 张靓 , 华绪 , 陈行 , 王薇 , 林国进 , 漆鹏 , 高世军 , 田尚志 , 郑建国 , 田志宇 , 唐协 , 向龙 , 丁尧 , 李晓洪 , 滕振楠 , 李雄伟 , 吴聪 , 牟智恒 , 唐旭 , 刘洋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寒冷区隧道洞口排水结构,属于隧道领域,目的是防止洞口段水源冻结,保证排水性能。沿隧道纵向,在深埋水沟洞口端前端设置有排水防冻结构;排水防冻结构包括底部防冻层、顶部防冻层、前端防冻层和侧边防冻层;沿竖向,底部防冻层位于深埋水沟底部,顶部防冻层位于深埋水沟顶部;沿纵向,前端防冻层位于深埋水沟前侧;沿横向,侧边防冻层分别位于深埋水沟的左右两侧;由底部防冻层、顶部防冻层、前端防冻层和侧边防冻层围成后端开口的腔体,洞口端插接于腔体的开口内;在前端防冻层与底部防冻层之间设置有多道泄水孔。通过底部防冻层、顶部防冻层、前端防冻层和侧边防冻层全方位保温防冻方式,将洞内水排出隧道,并且不在洞口发生冻结。
-
公开(公告)号:CN214091885U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023330316.7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21D9/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单纯依靠隧道内的照明灯具应对“黑洞”“白洞”效应存在的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提供一种公路隧道增光结构,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一种公路隧道增光结构,包括隧道主体,所述隧道主体包括隧道入口段、隧道中间段和隧道出口段,所述隧道主体内设有照明灯具,所述隧道入口段和所述隧道出口段墙面上均设有沿隧道延伸以增加隧道口处墙面对光线的反射系数的增光层,所述增光材料层设置在隧道诱导条带上方区域。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好的避免出现“黑洞”“白洞”效应,可减小事故发生率。
-
公开(公告)号:CN212779181U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2022037130.6
申请日:2020-09-16
Applicant: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B21/3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变形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监测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监测单元以及数据处理终端,每个监测单元内部设有姿态传感器,姿态传感器用来检测监测单元的空间姿态变化,每个姿态传感器所检测到的信息数据通过数据收发模块发送至数据处理终端进行处理和显示,所有姿态传感器和数据收发模块通过电源供电。该监测装置结构简单,监测单元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环境适应力强,易安装、操作空间占用小;此外,该监测装置采用姿态传感器来检测空间姿态变化,测量误差小,易实现远程自动监测,检测效率高,利于方便远程监控。
-
公开(公告)号:CN212428845U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21511454.2
申请日:2020-07-27
Applicant: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变形围岩的隧道结构,属于隧道工程领域,目的是降低围岩变形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沿其径向包括外层的初期支护和内层的二次衬砌;沿隧道纵向,在隧道外周设置有数组变形释放孔;各组中的变形释放孔有N个,且各组中的N个变形释放孔环绕隧道环向布置;各所述变形释放孔沿隧道径向由初期支护钻设至隧道围岩内。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适用于大变形围岩的隧道结构,通过变形释放孔的设置,为隧道围岩预留变形空间,释放部分围岩压力,从而降低初期支护承受的压力,缩小初期支护变形。(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