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块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000836B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210149060.0

    申请日:2012-05-14

    Inventor: 金明喆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7 H01M2/0217 H01M2/1061 H01M2/108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每个电池单体包括其内具有端子的端子表面、后表面以及在端子表面和后表面之间的平面内延伸的侧表面,一个电池单体的后表面面对另一电池单体的后表面,使得所述至少两个电池单体具有面对面的后表面;外壳,将所述至少两个电池单体固定在一起;中间支撑件,位于所述至少两个电池单体之间,所述中间支撑件包括与电池单体的面对面的后表面成插入、邻接关系的至少一个基体部分和在与所述侧表面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延伸的至少一个凸缘部分。

    方形二次电池
    2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094450B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280068976.1

    申请日:2012-02-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365 H01M2/0217

    Abstract: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获得容易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池罐2中、容易密封的结构的方形二次电池(1)。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1)在电池罐(2)中收纳有电极组(4)、电池罐(2)的开口部(2a)利用电池盖(3)封口,该方形二次电池包括:具有贯通电池盖(3)且相邻的多个贯通孔(21、22)的注液部(7);和安装在注液部(7)来一体地密封多个贯通孔(21、22)的密封部(8)。

    方形二次电池
    2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27306B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310029477.8

    申请日:2013-0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其在集电体与外部端子之间具备电流断路机构,即使电池因振动或落下等受到冲击也难以使电流断路机构破损。在正极集电体(16)的第一区域(16a)与反转板(33)之间配置具有贯通孔(34a)的第二绝缘构件(34),经该贯通孔使正极集电体的第一区域与反转板电连接,在形成于第二绝缘构件(34)的贯通孔的周围形成的第一~第三突起(34b~34d)分别与形成于正极集电体的第一区域的第一~第三开孔(16g~16j)嵌合且其顶部被扩径,从而形成有第一~第三固定部(30a~30c)。由此,正极集电体的第一区域与第二绝缘构件之间稳固地结合,即使电池因振动或落下等受到冲击,电流断路机构也难以破损,从而得到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袋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900274A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580003954.0

    申请日:2015-09-24

    Inventor: 金志贤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袋型二次电池,包括:包括单体和电极的电极组件;袋,所述袋具有用于接纳电极组件的接纳空间,所述袋包括上片材和下片材,上片材和下片材分别包围电极组件的上板表面和下板表面;和用于通过在厚度方向上挤压上片材和下片材形成阶地以固定电极组件的阶地密封部,阶地是空的空间,电极组件接纳在接纳空间中。按照本发明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效果不仅在于通过选择性地在封阻接纳电极组件的袋的阶地的上片材和下片材上形成片材贯通孔以排出制造期间产生的气体,同时通过利用阶地密封部密封片材贯通孔而稳定地固定电极组件,而且防止了内部短路,由此最终提供了一种确保优良安全性的二次电池。

    蓄电元件
    3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29312B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280005552.0

    申请日:2012-01-30

    Abstract: 一种蓄电元件,包括:具有从外装体向外部露出的露出面的外部端子(14)、配置在外装体的内部且与外部端子(14)连接的集电体(13)、配置在外装体的内部且与集电体(13)连接的电极体(2)。外装体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包括构成其一面的盖体(3)及构成该面以外的其他面的电池容器(1)。电极体(2)利用隔膜(6)将片状的正极(5)与负极(4)卷绕成扁平状,并且在电池容器(1)内被收纳为使卷绕而成的弯曲部位于盖体侧与底面侧。盖体(3)具有注液部(10),该注液部(10)向形成于盖体(3)与电极体(2)的弯曲部之间的间隙开口。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