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振减振器及具备其的混合动力驱动模块

    公开(公告)号:CN118382768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280077644.3

    申请日:2022-11-02

    Inventor: 金正祐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振减振器及应用其的混合动力驱动模块,其中所述扭振减振器配置在接收发动机的旋转力的转子套筒(23)和配置在所述转子套筒(23)后方的转子轮毂(90)之间,将所述发动机的旋转力传递至所述转子轮毂(90)。所述扭振减振器包括第一减振器(30),所述第一减振器(30),具备:第一盖板(31),设置在驱动侧,并具备第一止动件(319);以及第一止动件容纳部(350),设置在从动侧,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止动件(319);以及屏蔽构件(318、373),用于覆盖所述第一止动件容纳部(355)的开口,以限制流体通过所述第一止动件容纳部(355)径向移动。

    一种可调节式发动机前支架
    2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58345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620245.8

    申请日:2024-05-17

    Inventor: 屈正军 屈正海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发动机前支架,属于发动机支架技术领域,其包括前支架主体,所述前支架主体的顶端贯穿设置有旋转轴,旋转轴外设有延伸台,延伸台上开设有两个安装孔,前支架主体底部的前后两侧分别装设有平移组件。本发明中,通过主动齿轮带动丝杆旋转,丝杆旋转的过程中螺母会带动滑座移动,使支撑板能够发生偏转,且支撑板则能够带动滑动轴在滑道内滑动并且拉动延伸台,因延伸台通过旋转轴与前支架主体连接,使延伸台能够发生角度偏转,通过调节滑座的高度即可改变延伸台的偏转角度,摒弃传统采用一体式设计的发动机前支架,能够匹配不同车型需要不同安装角度的发动机前支架,提高应用灵活性的同时降低使用成本。

    用于车辆的防倾悬置装置
    2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060898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1911165192.0

    申请日:2019-11-25

    Inventor: 金容柱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防倾悬置装置包括:前安装部、后安装部和杆,所述前安装部构造成连接至动力传动系统,所述后安装部构造成连接至车身;所述杆设置在所述前安装部与所述后安装部之间。所述前安装部包括:芯部、外管、弹性体和挡块,所述芯部构造成连接至所述动力传动系统从而接收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传递的振动;所述外管设置在所述芯部的外部并且相对于所述芯部的径向方向与所述芯部隔开预定距离;所述弹性体设置在所述芯部与所述外管之间从而吸收从所述芯部传递到所述弹性体的振动;所述挡块设置在所述芯部的外表面上从而与所述外管的内表面隔开预定距离。

    一种发动机后支架减震装置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22828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620251.3

    申请日:2024-05-17

    Inventor: 屈正军 屈正海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后支架减震装置,具体涉及发动机支架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设置弹性伸缩杆、移动座、销轴连接件、连接销轴、旋转杆、弹性组件、第二中间管和伸缩支撑气筒,在安装支撑板受震动并向下移动时,旋转杆被挤压转动,弹性伸缩杆被挤压缩短,旋转杆转动的同时会带动移动座和移动杆移动,同时弹性组件伸长,弹力对安装支撑板的移动进行支撑和缓冲,同时移动杆动作的同时会通过活塞板将气框内的气体挤压转移至伸缩支撑气筒内,伸缩支撑气筒呈现伸长的趋势,会增加对安装支撑板的向上支撑力度对安装支撑板的缓冲防护效果更加,且缓冲过程中的移动幅度较小,降低发动机出现大幅动作影响动力传输的几率。

    发动机前悬置支架以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0053469B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1910474302.5

    申请日:2019-05-31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前悬置支架以及车辆。发动机前悬置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定位件。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对称设置,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对称设置。定位件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和/或第一安装孔内,定位件用于与车架进行装配。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以及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可以制作成相同的形状结构,不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具分别加工制造第一支架、第一安装孔以及第二支架和第二安装孔,降低了误操作的可能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种悬置结构以及车辆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82480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00028.3

    申请日:2024-02-23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悬置结构以及车辆,属于动力总成悬置技术领域。该悬置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悬置主簧以及液压组件。其中,悬置主簧与液压组件分别位于第二支架上,且悬置主簧与液压组件位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悬置主簧与液压组件分别与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相连。第一支架用于连接车辆的动力总成,第二支架用于连接车辆的纵梁。通过设置悬置结构,将整个悬置结构设计扁平化,增大车辆宽度方向的空间利用,减小车辆长度方向尺寸和车辆高度方向尺寸。在保证悬置性能的基础上,始终使得悬置机构在车辆纵梁和动力总成之上,兼顾车辆性能和售后维修性。

    具有能量回收装置的悬置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667364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1910881917.X

    申请日:2019-09-18

    Inventor: 何超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能量回收装置的悬置系统,属于汽车设计和制造。本发明的具有能量回收装置的悬置系统包括悬置软垫和悬置支架,悬置支架上设置有能量回收装置,能量回收装置由球销机构、液力装置、涡轮机构和单向阀组成;液力装置包括筒体,筒体内设置有活塞,活塞的杆体沿着Z向设置;筒体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与筒体内部连通的第一和第二管路,涡轮机构设置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中部之间,第二管路的下端设置有单向阀,球销机构的一端与悬置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活塞杆的杆体连接。本发明的悬置系统将不规则运动转换为Z向运动,不仅能提高了能量回收利用效率,而且减少了能量回收装置本身的X、Y向振动,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922269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85260.4

    申请日:2024-02-19

    Inventor: 杨洋 谷玉山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车辆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在车辆行驶期间,若检测到车辆的前方存在障碍物,判断车辆是否存在与障碍物发生碰撞的风险;若是,检测副驾驶区域是否有乘客,得到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断开每个悬置总成与动力总成之间连接的断开时间,以得到多个悬置总成对应的断开时间顺序;其中,断开时间顺序中的每个断开时间在车辆与障碍物相碰撞时的碰撞时间之前;根据断开时间顺序断开多个悬置总成与动力总成之间的连接。本申请能够在车辆与障碍物发生正面碰撞之前,提前断开动力总成与悬置总成之间的连接,避免动力总成入侵乘客舱对驾乘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一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
    2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818330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228800.2

    申请日:2024-02-2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包括与副车架连接的根部,根部的两侧设有与车身纵梁连接的臂A以及与动力总成悬置软垫连接的臂B,臂A和臂B满足如下公式:Fa*La=Fb*Lb,其中,Fa是车辆水平静置时车身重量作用于臂A的载荷,Fb是车辆水平静置时动力总成重量作用于臂B的载荷,La为臂A与车身连接点和根部与副车架连接区域的中心点的水平距离,Lb为臂B与动力总成悬置软垫连接点和根部与副车架连接区域的中心点的水平距离。本申请通过对臂A和臂B的匹配设计,改善了根部的受力,使该支架与副车架连接处不受弯矩作用,有效提升该支架自身以及该支架与副车架连接部位的强度和疲劳耐久性能,减少了部件数量,节省了布置空间,也降低了重量和成本。

    发动机前悬置总成
    3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818329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002185.3

    申请日:2024-0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前悬置总成,该前悬置总成,包括发动机缸体总成、前悬置系统、左纵梁、右纵梁、前兜梁总成、左板簧总成、右板簧总成、左挡泥板和右挡泥板,左支架一端与发动机缸体总成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左托架固定连接,左支架和左托架之间设有软垫总成;所述左托架与左纵梁固定连接;右支架一端与发动机缸体总成另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右托架固定连接,右支架和右托架之间设有软垫总成;所述右托架与右纵梁固定连接。在布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对左支架、左托架、右支架和右托架的结构设计,使其整体既满足空间安装结构要求,又满足构件模态、强度性能要求的发动机前悬置总成。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