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967373B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010286797.8
申请日:2010-09-16
申请人: 太原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7C255/36 , C07C255/32 , C07C255/37 , C07C255/35 , C07C253/30 , C07C253/34 , C09K11/06
摘要: 通式(I)表示的基于给受体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式中R代表羟基,C1~3烷基,C1~3烷氧基,一个或多个卤原子取代的C1~3烷基,或者卤原子。该化合物以芳香醛衍生物、丙二腈和异佛尔酮为原料,在由乙酸、乙酸酐、哌啶和N,N-二甲基甲酰胺组成的混合溶液中一步反应得到,是一类具有电子给体-电子受体结构单元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成膜性和良好的发光性能,可以作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2180810B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110056856.7
申请日:2011-03-10
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C07C255/36 , C07C253/2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羟基苯乙腈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首先是在干燥的反应瓶中,投入对羟基苯乙酰胺、二氯甲烷和DMF,搅拌。然后投入氯化亚砜,35-38℃反应4小时。反应完毕,缓慢加入自来水,搅拌30分钟后减压蒸发掉二氯甲烷,用碳酸氢钠中和至pH=3~4,冰浴结晶1小时,过滤,用冰水洗,干燥得对羟基苯乙腈粗品。在反应瓶中加入自来水,投入粗品和适量活性炭,逐渐加热至85-90℃搅拌脱色30分钟。过滤,滤液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分出有机层,减压蒸发掉乙酸乙酯,加入蒸馏水冰浴养晶,过滤干燥后得对羟基苯乙腈,收率为95.5%,含量在96.5%以上(HPLC),MP67-69℃。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进行了确认。本方法操作简单易控,收率高,成本低,为对羟基苯乙腈的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合成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2069014B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1010285628.2
申请日:2010-09-15
申请人: 罗梅
发明人: 罗梅
IPC分类号: B01J31/22 , C07F7/18 , C07C253/00 , C07C255/36 , C07C255/37
摘要: 一种手性α-苯乙胺的醋酸锌、醋酸铜和氯化铜金属配合物,其作为催化剂,在芳香族醛类如:在苯甲醛,2-氟苯甲醛,2-甲氧基苯甲醛,2-甲基苯甲醛,4-甲基苯甲醛,4-甲氧基苯甲醛,4-氟苯甲醛,4-氯苯甲醛及4-溴苯甲醛的腈硅化反应制备手性目标产物时作为手性催化剂腈硅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高对映选择性。
-
公开(公告)号:CN100368388C
公开(公告)日:2008-02-13
申请号:CN200610038492.9
申请日:2006-02-23
申请人: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C255/36 , C07C253/14
摘要: 一类有腈基取代基的白藜芦醇类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有机化学及药物化学领域,其通式为:见右式,其中的R代表氢、羟基、硝基或羧甲氧基等。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是以3,5-二甲氧基苯乙腈为起始物,它首先与相应的对位取代R基苯甲醛发生Knoevenagel反应,然后脱除甲氧基保护后制得产物。该类产物是1,2-二苯乙烯衍生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3,4’,5-三羟基-反式-均二苯代乙烯)的类似化合物。本发明的产物是一种新的化合物,可用于抗肿瘤、抗氧化、心血管保护等医学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834084A
公开(公告)日:2006-09-20
申请号:CN200610038492.9
申请日:2006-02-23
申请人: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7C255/36 , C07C253/14
摘要: 一类有腈基取代基的白藜芦醇类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有机化学及药物化学领域,其通式为:其中的R代表氢、羟基、硝基或羧甲氧基等。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是以3,5-二甲氧基苯乙腈为起始物,它首先与相应的对位取代R基苯甲醛发生Knoevenagel反应,然后脱除甲氧基保护后制得产物。该类产物是1,2-二苯乙烯衍生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3,4’,5-三羟基-反式-均二苯代乙烯)的类似化合物。本发明的产物是一种新的化合物,可用于抗肿瘤、抗氧化、心血管保护等医学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321634A
公开(公告)日:2001-11-14
申请号:CN01116340.2
申请日:1996-01-30
申请人: 萨诺费合成实验室
IPC分类号: C07C215/30 , C07C219/22 , C07C255/36
CPC分类号: C07D453/02 , C07C215/28 , C07C215/30 , C07C219/22 , C07C233/18 , C07C255/36 , C07C255/42 , C07C255/43 , C07C271/22 , C07D263/38 , C07D265/32 , C07D309/12 , C07D401/06 , C07D413/06 , C07D413/14 , C07D417/14 , Y02P20/55
摘要: 本发明涉及式Ⅰ化合物:其中:-A是选自下列基团的二价基团:A1)-O-CO-A2)-CH2-O-CO-A3)-O-CH2-CO-A4)-O-CH2-CH2-A5)-N(R1)-CO-A6)-N(R1)-CO-CO-A7)-N(R1)-CH2-CH2-A8)-O-CH2-(见右)。其中:-R1是氢或(C1-C4)-烷基;以及-Am是含氮杂环。该化合物是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
-
公开(公告)号:CN118978454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411064285.5
申请日:2024-08-05
申请人: 安阳师范学院
IPC分类号: C07C253/00 , C07C255/36 , C07C255/3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3‑联烯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属于有机合成化学技术领域。该方法以共轭烯炔、三甲基氰硅烷和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原料,用CuCl2•2H2O作为催化剂,4,4'‑二叔丁基‑2,2'‑联吡啶(dtbbpy)作为配体,在氮气的条件下,通过共轭烯炔的区域选择性1,4‑羟化氰化反应,一步直接合成目标分子。该方法所使用的试剂均容易获得,且价格低廉,反应条件相对温和,步骤简单,适用于合成各种2,3‑联烯醇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16178148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140369.1
申请日:2023-02-16
申请人: 滁州学院
IPC分类号: C07C67/08 , C07C69/757 , C07C69/65 , C07C69/157 , C07C69/73 , C07C29/34 , C07C33/48 , C07C253/30 , C07C255/36 , C07C67/343 , C07C255/38 , A61P3/10 , A61P27/02 , A61P7/12 , A61P35/00 , A61K49/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新型生理、药物活性分子制备,属于药物合成化学领域,涉及一类抑制人激肽释放酶活性的分子的设计和制备。首先以氟代丙烯酸和醇类化合物为原料,得到一类氟代烯丙醇类化合物;然后氟代烯丙醇与羧酸类化合物缩合,得到具有通式(I)可以抑制人激肽释放酶活性的氟代烯丙醇羧酸酯类结构化合物。该类化合物被认为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并发症、眼部疾病及水肿相关疾病。此外在一些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潜在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177942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111472679.0
申请日:2021-12-06
申请人: 兰州大学
IPC分类号: B01J31/22 , C07F15/06 , C07C253/30 , C07C255/34 , C07C255/35 , C07C255/36 , C07C255/3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醛与丙二腈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的用于醛与丙二腈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催化剂,其结构式如式1示,其合成步骤为:将氯化亚钴、3,2′,4′‑联苯三羧酸、4,4′‑联吡啶和0.6‑1.8mmol的氢氧化钠置于水中,经充分搅拌后转移到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反应釜中密封,并保持130‑150℃条件下加热两天到三天,随后关闭电源冷却到室温,将釜内混合物取出,用水洗涤,过滤、干燥后分离得到粉色块状晶体的催化剂。本发明具有合成方法简单、环保,可高效、多相催化醛与丙二腈Knoevenagel缩合反应,并具有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用量低,结构稳定可循环使用以及底物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894352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111159217.3
申请日:2021-09-30
申请人: 迈克斯(如东)化工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C07D213/68 , C07C255/36 , C07C59/56 , C07C69/732 , C07C51/363 , C07C67/347 , C07C253/3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吡啶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及其中间体,该方法使用化合物II、化合物III、化合物V为原料,步骤一:化合物II在催化剂1作用下与化合物III发生偶联反应制得化合物IV;步骤二:化合物IV与化合物V在重氮化试剂和催化剂2作用下反应得到化合物VI;步骤三:化合物VI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VII;步骤四:化合物VII依次与试剂1、甲胺和试剂2反应得到吡啶酮类化合物I。该方法提供了一种制备吡啶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反应条件温和、对设备的腐蚀性小、三废少、安全性高。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步骤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