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424726A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810302279.7
申请日:2018-04-0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异种胶分区固化粘铆方法,属于粘铆复合连接工艺领域,解决现有粘铆技术没有充分考虑铆接区域的固化度对铆接的影响,利用不同胶粘剂的特性对胶层不同区域的固化度进行调节,提高粘铆件连接的可靠性,保证获得高质量粘铆接头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将固化时间不同的胶分别涂覆在塑料套内部区域和塑料套外部区域,当塑料套外部区域的胶层完全固化的时候塑料内部的胶层处于液态或者固液混合态,有利于铆接,获得高质量铆接接头,且能够有效地延长粘铆件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8162420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711431115.6
申请日:2017-12-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29C65/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与合金板自冲铆接装置,包括:凹模,其下部为实心圆柱形结构,上部中心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凹槽底面向上凸起呈圆锥形;压边圈,其为圆柱形结构且中心设置有圆柱形中心孔,所述压边圈设置在所述凹模上方并与其相对设置;冲头,其为空心圆柱形结构且内部设置有电磁加热器,所述冲头能够在所述中心孔内沿中心孔轴向运动,能够在适宜温度下进行柳接,柳接效果好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与合金板自冲铆接方法,能够根据复合材料和柳钉的结构特点确定柳钉柳接温度,提高柳接接头的质量,还能够根据冲头的冲击高度和柳接件厚度,主动调节冲头的冲击速度,提高柳接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8099219A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711380706.5
申请日:2017-12-2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与铝合金板之间的粘铆方法,该粘铆方法采用带有通孔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与铝合金板进行胶粘,在胶粘剂未固化前进行铆接,利用开孔半空心铆钉,在冲头作用铆接过程中排出半空心铆钉空心部分空气,胶粘剂流入铆钉开孔进行封闭,并在自冲铆接过程完成后进行固化,完成粘铆连接。本发明可以提高了现有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工艺的强度,解决了现有粘铆技术中铆接对胶层的破坏问题,同时,铆接过程可以排空空心部空气,并在胶粘剂的流入后封闭,提高接头的耐腐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160066B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510472217.7
申请日:2015-08-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成形损伤的抗撞零件仿真设计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车身高强度抗撞零件仿真设计时忽略零件不同部位成形损伤继承特性所导致的后续仿真计算精度不足及零件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步骤为:建立车身高强度抗撞零件热成形损伤准则;车身高强度抗撞零件热成形模拟;车身高强度抗撞零件抗撞性能仿真评估。本方法综合考虑了成形温度、成形速率、摩擦等因素的零件仿真成形后的“成形损伤值”作为零件抗撞性能评估时考虑的因素,显著提高了后续仿真计算的精度,减少了反复修改的次数,确保了零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大大降低了抗撞零件仿真设计的难度以及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7052170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213652.7
申请日:2017-04-0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10/253 , B21D37/16 , C21D1/42 , C21D9/0081 , C21D11/00 , C21D222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钢热成形分块加热装置,包括:上模座;下模座;上分区加热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下部,包括至少两个不同温度的加热区域;下分区加热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上部,包括至少两个不同温度的加热区域;其中,上分区加热装置的加热区域和下分区加热装置的加热区域位置上下对应,能够对同一块板料同时进行不同温度的加热。采用分块加热装置实现同一成形件成分的分区特性,在不对板料结构作额外处理情况下使板料不同位置吸收不同热量,在板料高温区和低温区转变成不同的相,中间区域平滑过渡,克服了现有技术因焊缝、板厚不连续产生的过渡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033071B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510599051.5
申请日:2015-09-1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控制零件热成形损伤分布的模具,旨在克服为实现变形诱导增加额外工艺及设备或者牺牲生产周期为代价的缺陷,该成形模具包括有上部机构、下部机构、卸料机构、压边机构与润滑机构;上部机构通过其中的上模座固定在下部机构中4个上模座支撑柱的顶端;卸料机构安装在下模座的空腔内,卸料机构的2个卸料弹簧的下端与下模座的空腔底面焊接;压边机构通过其中的6个氮气缸的顶端焊接连接在上模座的底面上;润滑机构的4对喷油器均匀对称地安装在下模座前后的两侧,上电容板固定在上加热板的底面上,下电容板固定在下加热板的上表面上,2个凸模电容板安装在2个凸模加热板的底面上,2个卸料电容板安装在2个卸料加热板的上表面上。
-
公开(公告)号:CN105479771A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511018114.X
申请日:2015-12-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J15/025 , B21J15/147 , B29C70/345 , B21J15/10 , B21J15/28 , B29C70/54 , B29C70/5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与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模具,包括:铆钉,其用于将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与铝合金板铆接;冲头,其能够在压边圈通孔中做上下往复运动;凹模主体,其中心位置的凹模型腔与冲头同心设置,凹模型腔侧壁为光孔圆柱侧壁,中心处为圆锥体凸台,光孔及圆锥体凸台与铆接匹配,冲头及凹模主体连接有传感器,通过对数据采集,得到冲头的高度调节系数、速度调节系数及计时调节系数。本发明还公开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板的制备方法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与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方法。本发明具有能够承受较大冲击力、工艺步骤简单、成本低、铆接接头抗拉、抗剪和抗疲劳性能优越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087725B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410318126.3
申请日:2014-07-0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21D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钢热成形局部加热装置,为克服现有技术仅能实现材料机械性能均匀分布问题,高强度钢热成形局部加热装置包括上部机构、下部机构与加热机构。下部机构包括4个结构相同的上模座支撑柱(2)与下部底座(11),4个结构相同的上模座支撑柱(2)的底端采用焊接方式垂直地固定在下部底座(11)的四角处,下部机构通过其下部底座(11)并采用下部底座固定螺栓(10)与地基连接,上部机构包括上模座(1),上部机构通过其上模座(1)安装在下部机构中的4个结构相同的上模座支撑柱(2)的上表面上,并采用焊接方式将上模座支撑柱(2)的上表面与上模座(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加热机构安装在下部机构后侧的地基上。
-
公开(公告)号:CN104607557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510058148.5
申请日:2015-02-0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D39/026 , B21D37/10 , B21D37/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强钢板与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装置,旨在克服现有技术无法在保证超高强度钢板的力学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超高强钢和铝合金的连接的问题。超高强钢板与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装置包括复合冲头(1)、复合压边圈(22)与复合凹模(14)。复合冲头(1)包括第一冷却气体管道(2)与冲头主体(5);复合压边圈(22)包括压边圈主体(23)。复合压边圈(22)和复合凹模(14)上下相对叠置,压边圈主体(23)底面和复合凹模(14)中的凹模主体(15)顶端面之间为接触连接,复合冲头(1)置于压边圈主体(23)的中心孔内为滑动连接,复合压边圈(22)、复合冲头(1)和复合凹模(14)的回转轴线共线。
-
公开(公告)号:CN102672062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10166728.2
申请日:2012-05-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的激光加热无铆钉铆接装置。该装置由复合冲头、复合压边圈、复合凹模和激光控制系统组成,复合冲头内套于复合压边圈中,并与工件、凹模由上而下同轴布置;复合冲头和复合凹模中心设有空心圆孔,空心孔内装有光纤管和凹透镜;复合压边圈和复合凹模与板料接触的表面环向设有凹槽,用于布置热敏电阻即导线与激光控制系统连接。本发明在铆接成形前通过激光加热铆接材料成形区域,增加材料的成形性能,避免脆性材料在铆接过程中易于裂纹、断裂,同时能降低材料的塑性变形抗力,使得板料在成形过程中变形充分,易于得到质量更好的铆接接头,同时随着材料的塑性变形抗力的降低,降低了对铆接设备铆接力、刚度的要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