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附加装置、冲压成型模具及冲压成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02667A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280010469.2

    申请日:2012-02-24

    IPC分类号: B21D24/12 B21D24/0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压成型模具用负荷附加装置,具备:杆,具有第1端部、第2端部及凸缘;层叠碟簧,层叠多片碟簧而成,上述碟簧具有供上述杆的上述第1端部插通的中心孔;第1板,具有供上述杆的上述第1端部插通的第1贯通孔,与上述层叠碟簧抵接;第2板,具有供上述杆的上述第2端部插通的第2贯通孔,与上述凸缘抵接;以及间隔固定部件,装卸自如地设置在上述第1板及上述第2板之间,并且以保持上述层叠碟簧将上述凸缘向上述第2板施力的间隔的方式,固定上述第1板及上述第2板之间的上述间隔,上述第2端部及上述第1板在冲压成型时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从而上述层叠碟簧被压缩。

    车辆用副车架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746647B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010217643.7

    申请日:2020-03-25

    IPC分类号: B62D21/02 B62D21/1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副车架,其具备:前梁,其配置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侧,自由搭载生成驱动车辆的驱动力的驱动源,并且具有在前方向侧安装于车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前安装部;以及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它们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地配置,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分别与前梁连接,并且分别具有安装于车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向侧部分的后安装部,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分别串联地具有:压溃部,其由于在车辆发生前表面碰撞时经由前梁施加的载荷而在前后方向上产生压溃变形;以及弯折部,其由于在车辆发生前表面碰撞时经由前梁施加的载荷而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产生弯折变形。

    车辆用副车架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746647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217643.7

    申请日:2020-03-25

    IPC分类号: B62D21/02 B62D21/1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副车架,其具备:前梁,其配置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侧,自由搭载生成驱动车辆的驱动力的驱动源,并且具有在前方向侧安装于车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前安装部;以及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它们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地配置,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分别与前梁连接,并且分别具有安装于车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向侧部分的后安装部,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分别串联地具有:压溃部,其由于在车辆发生前表面碰撞时经由前梁施加的载荷而在前后方向上产生压溃变形;以及弯折部,其由于在车辆发生前表面碰撞时经由前梁施加的载荷而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产生弯折变形。

    车身前部构造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31725A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710058670.2

    申请日:2017-01-23

    IPC分类号: B62D21/15 B62D25/0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够提高对基于小面积重叠碰撞所产生的碰撞能量的吸收量。车身前部构造(10)在左前侧车架(12)上包括第一折曲部(51)、第二折曲部(52)以及第三折曲部(53)。在第一折曲部(51)的外面板(26)上具有第一凹部(42)。在第二折曲部(52)的内面板(25)上具有第二凹部(48)。第三折曲部(53)向车内(23)侧以凹状形成。另外,内面板(25)的内中央壁(47a)向着第二折曲部(52)向车身后方向平坦地延伸。并且,左分支角撑板(16)从内中央壁(47a)以倾斜状延伸,外面板(26)与左分支角撑板(16)的后表面(16a)接合。

    金属加工装置及金属加工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279508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080098362.2

    申请日:2020-12-25

    发明人: 饭塚弘明

    摘要: 形成为尖端变细的圆锥形状的推压部(11)将开口预定部位(5)的金属材料从径向中央朝向外径方向推开。被推开的部分(2b)与板材(2)的其他部分相比密度增大而加工硬化(母材硬化)。在开口预定部位(5)的周缘,加工硬化的部分的径向尺寸(c2)比推压部(11)的径向尺寸(c1)大(c1<c2)。

    冲压成形装置及冲压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05928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1880022198.X

    申请日:2018-03-19

    摘要: 在冲压中不产生压曲地减少纵壁部的翘曲。冲压成形为一方的纵壁部为直线状而另一方的纵壁部弯曲且没有凸缘部的帽形截面形状。具备夹持顶板部的冲头及垫板、弯曲刀、限动件。冲头支承于第一缓冲部件。弯曲刀具有:上侧模部件及下侧模部件,隔开与纵壁部的高度的2%以上且6%以下的范围的设定压缩量相等的间隔(D)而在冲压方向上相对配置;及第二缓冲部件,夹装在上侧模部件与下侧模部件之间,保持间隔(D)并能够沿冲压方向压缩。第二缓冲部件的缓冲压力具有比第一缓冲部件的缓冲压力小且在纵壁部的弯曲成形时不会压缩的缓冲压力。冲头侧面与弯曲刀之间的间隙为被加工材料的板厚的90%以上且小于板厚。

    冲压成形装置及冲压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05928A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880022198.X

    申请日:2018-03-19

    摘要: 在冲压中不产生压曲地减少纵壁部的翘曲。冲压成形为一方的纵壁部为直线状而另一方的纵壁部弯曲且没有凸缘部的帽形截面形状。具备夹持顶板部的冲头及垫板、弯曲刀、限动件。冲头支承于第一缓冲部件。弯曲刀具有:上侧模部件及下侧模部件,隔开与纵壁部的高度的2%以上且6%以下的范围的设定压缩量相等的间隔(D)而在冲压方向上相对配置;及第二缓冲部件,夹装在上侧模部件与下侧模部件之间,保持间隔(D)并能够沿冲压方向压缩。第二缓冲部件的缓冲压力具有比第一缓冲部件的缓冲压力小且在纵壁部的弯曲成形时不会压缩的缓冲压力。冲头侧面与弯曲刀之间的间隙为被加工材料的板厚的90%以上且小于板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