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1487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669434.0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F18/23213 , G06N3/0464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面向电动汽车充换电智能运营充电站能力评估方法及系统,涉及电动汽车智能运行技术领域,包括:接收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充电运行数据,对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充电运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充电运行数据,其中,所述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充电运行数据包括有功功率、功率因数和运行时间戳;将处理后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充电运行数据输入至预先建立的基于非监督式学习优化的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负荷分解模型内,输出得到负荷数据,其中,模型基于K‑means聚类算法进行训练;基于负荷数据,对于用电习惯进行预测以及评估可调用能力,从而实现电动汽车充换电智能运营的充电站能力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729133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114831.7
申请日:2023-08-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Q10/06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基于充电行为特性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选址定容方法,属于计算、推算或计数的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分析电动汽车出行的空间分布特性;S2、分析电动汽车出行的时间分布特性;S3、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负荷模型;S4、计算电动汽车快速充电负荷;S5、建立公共充电站的选址定容模型;S6、得到选址定容的预测结果。本发明考虑不同区域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不同需求,提出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定容方案能够在保证满足电动汽车用户充电需求的情况下,做到经济成本最低。构建的考虑经济因素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选址定容优化模型,提高了公共充电站的使用率,使得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建设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259947A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310100575.X
申请日:2023-02-1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有源振荡传感器,包括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谐振器、微波放大器、耦合器,以及辅助的电容电阻匹配电路。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谐振器作为有源振荡器的滤波网络,和微波放大器形成环路,从而将无源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谐振器的谐振频率转化为有源振荡信号的频率,并从耦合器输出。本发明的有源振荡传感器基于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高品质因数高灵敏度的谐振,实现对其表面介电环境的高精度传感;并且实现传感信号的有源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15691140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364256.1
申请日:2022-11-02
Inventor: 高山 , 黄学良 , 刘晓楠 , 侯佳欣 , 姚婉蕾 , 于子韵 , 赵欣 , 刘宇 , 张志强 , 魏立勇 , 陈天恒 , 祖国强 , 赵越 , 范须露 , 刘伟东 , 王浩鸣 , 戚艳 , 路菲 , 宁琦 , 张明凯 , 杨国朝 , 张智达
IPC: G08G1/01 , G08G1/0968 , G06F16/906 , G06F16/9537 , G06F30/2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汽车充电需求时空分布的分析与预测方法,属于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对汽车出行与充电的实际数据集进行处理,结合层次聚类算法和K‑medoids聚类算法,来提取汽车集中充电需求的优先偏好度;通过道路网和电网的耦合关系,得到充电位置偏好度与道路交通流量密度的相关性系数;根据充电地点偏好优先级与道路流量的相关性,预测区域内汽车充电需求的时空分布;通过分析道路交通流密度和用户充电偏好路段的相关性系数,可以在仿真预测中引导每一辆有充电需求的车辆进入与之相关性最高的路段进行充电,在准确反映用户充电偏好特性的同时又不至于使抽样模拟道路分配的过程过于繁琐。
-
公开(公告)号:CN111431198B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010201094.4
申请日:2020-03-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H02J3/3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峰谷电价下考虑电动汽车V2G能力的配电网储能调峰方法,根据电动汽车基本参数与运行约束条件,对电动汽车形成V2G能力边界并建立固定时长V2G能力预测模型;考虑配电网电动汽车总量,建立规模性电动汽车响应峰谷电价下固定时长V2G策略;根据配电网日负荷曲线,获得配电网日前调度功率曲线;最后日内根据日前调度策略,以削峰填谷效果最优为目标函数,以更小时间尺度对电动汽车配合储能V2G进行双时间尺度优化,获得配电网日内调度功率曲线。本发明的调度方法充分考虑电动汽车车主V2G意愿,使其利益最大化,同时充分考虑电动汽车双时间尺度下的V2G能力,辅助储能实现对配电网负荷削峰填谷的功能,也减小了日前计划的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09301861A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811073006.6
申请日:2018-09-1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与光热系统协调发电的黑启动系统及其恢复方法,属于发电、变电或配电的技术领域。黑启动系统包括:并接在交流母线上的光热系统及光伏系统、向交流母线注入补偿电流的静止同步补偿器、协调控制器,以恢复远距离火电站火电厂辅机设备为目标,在功率协调的基础上确保实时电压频率稳定,通过对光伏列阵并联数目的选取、光热电站的输出功率控制及储热系统蓄放热状态的切换分别控制光伏电站以及光热电站,控制综合系统输出功率大小,满足实时的负荷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7293793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112279.8
申请日:2023-08-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基于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特性的有序场景下的负荷预测方法,属于计算、推算或计数的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S1、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特性统计及概率分析;S2、确定电动汽车电池起始荷电状态、电动汽车充电时长等参数的数值;S3、预测电动汽车无序充电负荷;S4、建立有序充电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S5、进行有序充电的区域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本发明考虑到电动汽车有序充电预测对于充电设施规划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无序充电负荷预测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规划算法求解有序充电优化目标函数,实现区域内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负荷的预测。对配电网承载能力的分析以及后期的增容改建都有较大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983480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310014685.4
申请日:2023-01-0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Q10/04 , G06Q10/067 , G06Q50/06 , G06F18/24 , G06F18/214 ,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标签分类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涉及电力负荷管理分析领域。该基于多标签分类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包括:采集用户的用电总数据,并将用户的用电总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构建不同类型负荷的用电模型;构建多标签分类模型对非侵入式负荷识别问题进行表征;构建多标签分类问题求解模型,并使用训练集和验证集对多标签分类问题求解模型参数进行训练;将训练完成的多标签分类问题求解模型应用于负荷识别,获取负荷的运行状态;根据负荷的运行状态,预测负荷的功率消耗情况。本发明提高了负荷识别的效率并获得较高的识别精度,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0829459B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1911000381.2
申请日:2019-10-2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H02J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降阶模型和非线性变结构控制的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用于次同步振荡SVC阻尼控制器(或其它控制器)的设计,从而有效抑制次同步振荡。首先建立系统状态方程,利用模态摄动降阶法对系统模型进行降阶;然后设计切换平面,使得系统在该平面可以稳定运行,确保滑动模态的动态性能;最后设计控制函数,使系统可以达到切换平面,从而有效抑制次同步振荡。该基于降阶模型和非线性变结构控制的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利用非线性变结构控制实现次同步振荡的抑制,可以同时抑制所有振荡模态,鲁棒性强,效果明显。
-
公开(公告)号:CN112542835B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011444217.3
申请日:2020-12-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比例光伏接入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多层级控制方法,将系统依次分为微网局部控制层、PET潮流控制层以及配电网区域控制层三个层级。根据光伏出力的不确定性生成典型的场景集,将光伏与储能装置打捆作为一个控制主体完成层次1的控制;根据PET端口连接的网络类型设定PET控制方式,调整PET端口控制变量完成层次2的控制;根据层次1控制结果对上级电网区域内其他柔性可控资源进行调整完成层次3的控制。本发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兼顾了光伏出力不确定性、系统电压质量与运行经济性,对于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的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控制目标,利用各个微网区域的自主运行能力,简化控制难度,实现各微网区域之间的互联互动与协调控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