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4969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466655.1
申请日:2024-04-18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刘延庆
IPC分类号: B60G17/018
摘要: 提供一种车辆减振系统,能够提高存在不动点的簧下共振频率附近的减振性能。车辆减振系统(100)具备:悬架(1)、致动器(2)以及基于天棚控制理论来计算应向簧上构造体(6)赋予的减振力并基于减振力来控制致动器(2)的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构成为,基于对传递函数的分母的控制参数乘以用于消去控制参数项的系数的函数而得到的校正控制参数来计算所述减振力,所述传递函数是具有假想的天棚阻尼器(7)的二自由度振动模型的簧上构造体(6)对路面位移的传递函数。控制参数是所述天棚阻尼器(7)的阻尼系数与拉普拉斯算子之积。所述函数是以传递函数的控制参数项的系数为分母、且分子中至少包含拉普拉斯算子的二次项的函数。
-
公开(公告)号:CN108081890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1711159126.3
申请日:2017-11-20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刘延庆
IPC分类号: B60G11/27
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的悬架装置具备弹簧装置(30),该弹簧装置(30)配设于车辆的簧上部件(40)与簧下部件(50)之间,允许簧上部件(40)与簧下部件(50)的相对位移。构成为:相对于规定的基准长度向弹簧装置(30)缩短的方向变形时的弹簧装置(30)的弹簧常数(k2c)小于相对于规定的基准长度向弹簧装置(30)伸长的方向变形时的弹簧装置(30)的弹簧常数(k2e)。由此,能够获得与座椅(42)的弹簧特性相反的特性,结果,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079849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080068902.9
申请日:2010-09-03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分类号: B60G17/018 , B60G17/015
CPC分类号: B60G17/015 , B60G17/016 , B60G17/018 , B60G17/02 , B60G2400/91 , B60G2500/20
摘要: 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包括:连接车辆的簧上部件(10)和簧下部件(20),产生与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的相对位移相应的弹簧力、且能够可变地控制弹簧力的弹簧机构(30A);及连接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产生使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的相对运动衰减的衰减力、且能够可变地控制衰减力的衰减机构(30B),基于与车辆的簧上振动有关的第一物理量及与车辆的簧下振动有关的第二物理量来控制弹簧机构及衰减机构。
-
公开(公告)号:CN108081890A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711159126.3
申请日:2017-11-20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刘延庆
IPC分类号: B60G11/27
CPC分类号: B60G17/033 , B60G15/068 , B60G2400/252 , B60G2400/62
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的悬架装置具备弹簧装置(30),该弹簧装置(30)配设于车辆的簧上部件(40)与簧下部件(50)之间,允许簧上部件(40)与簧下部件(50)的相对位移。构成为:相对于规定的基准长度向弹簧装置(30)缩短的方向变形时的弹簧装置(30)的弹簧常数(k2c)小于相对于规定的基准长度向弹簧装置(30)伸长的方向变形时的弹簧装置(30)的弹簧常数(k2e)。由此,能够获得与座椅(42)的弹簧特性相反的特性,结果,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232027A
公开(公告)日:2011-11-02
申请号:CN201080002507.0
申请日:2010-02-17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分类号: B60G17/015
CPC分类号: B60G17/015 , B60G17/08 , B60G2400/102 , B60G2400/104 , B60G2400/106 , B60G2400/204 , B60G2400/25 , B60G2500/10 , B60G2800/01 , B60G2800/012 , B60G2800/014 , B60G2800/912
摘要: 一种车辆用减振力控制装置,根据基于至少对横摇方向的车体的姿态变化进行抑制的姿态控制的目标控制量和至少对横摇方向的车体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的乘坐舒适性控制的目标控制量的最终目标控制量,控制减振力发生装置的减振系数。乘坐舒适性控制的目标控制量是作为一定的基本控制量与可变控制量之和而计算出的控制量。计算姿态控制的目标控制量以及可变控制量,计算比基本控制量接近姿态控制的目标控制量的修正后的基本控制量,将修正后的基本控制量与可变控制量之和作为最终目标控制量,由此能够很好地抑制姿态变化以及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379307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111197765.5
申请日:2021-10-14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刘延庆
IPC分类号: B60G17/018 , B60G17/019
摘要: 本发明涉及悬架行程关联值推定装置和方法。对被供给向根据控制电流产生阻尼力的减震器(24FL~24RR)的控制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30),基于对根据控制电流和相对振动的频率而变化的各悬架的等效阻尼系数(ce(I))和等效弹簧常数(ke(I))进行符号回归的两个函数的系数与控制电流的关系以及被供给向减震器的控制电流,来决定两个函数的系数,并基于由检测装置(32FL~32RR)检测到的簧上的上下加速度和系数被决定了的两个函数,来运算簧上与簧下之间的相对位移(zsi)或相对速度(dzsi)。
-
公开(公告)号:CN109278736A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810795822.1
申请日:2018-07-19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刘延庆
摘要: 在基于车身的俯仰角速度(Vp)对俯仰减振驱动扭矩(Tpd)进行运算(S10~40),基于驾驶员要求驱动扭矩(Tdd)与俯仰减振驱动扭矩之和控制发动机(12)(S50~100)的车辆的减振控制装置(10)中,控制装置(14)针对各种车速(V),求出轴距滤波函数的相位特性,基于相位特性,针对车辆的俯仰共振频率(Fpres)而求出前后轮的位置处的车身的上下位移的相位差与车速的关系,将该关系中的与-180°的相位差对应的车速存储为上限基准车速(Vrh),在车速为上限基准车速以下时,减少俯仰减振驱动扭矩(S60、80)。
-
公开(公告)号:CN104487269A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380038835.X
申请日:2013-10-18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刘延庆
IPC分类号: B60G13/04 , B60G17/016 , B60G17/015
CPC分类号: B60G17/016 , B60G13/04 , B60G17/0152 , B60G2202/23 , B60G2400/202 , B60G2400/206 , B60G2400/412 , B60G2500/10
摘要: 一种悬架控制系统包括:连接车辆的簧上构件(5)和车辆的簧下构件(6)的悬架装置(2);可操作以调整沿悬架装置(2)的行程方向的摩擦力的致动器(3);以及控制装置(4),被配置成基于与悬架装置(2)的行程方向平行的簧上构件(5)的速度方向和悬架装置(2)的行程速度方向,控制致动器(3),以便调整作为沿悬架装置(2)的行程方向的摩擦力的悬架摩擦力。控制装置(4)被配置成调整悬架摩擦力的大小,使得悬架摩擦力变得基本上等于基于通过将簧上构件(5)的速度取幂获得的值和通过将悬架装置(2)的行程速度取幂获得的值确定的所需摩擦力。
-
公开(公告)号:CN103079849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080068902.9
申请日:2010-09-03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分类号: B60G17/018 , B60G17/015
CPC分类号: B60G17/015 , B60G17/016 , B60G17/018 , B60G17/02 , B60G2400/91 , B60G2500/20
摘要: 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包括:连接车辆的簧上部件(10)和簧下部件(20),产生与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的相对位移相应的弹簧力、且能够可变地控制弹簧力的弹簧机构(30A);及连接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产生使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的相对运动衰减的衰减力、且能够可变地控制衰减力的衰减机构(30B),基于与车辆的簧上振动有关的第一物理量及与车辆的簧下振动有关的第二物理量来控制弹簧机构及衰减机构。
-
公开(公告)号:CN101918233A
公开(公告)日:2010-12-15
申请号:CN200980100311.2
申请日:2009-03-31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分类号: B60G17/015 , B60G17/018 , F16F9/50
CPC分类号: F16F15/002 , B60G17/018 , B60G17/08 , B60G2400/202 , B60G2500/10 , B60G2600/1875
摘要: 当簧上速度和(xb′)与簧上簧下相对速度(xs′)的积为正时,将衰减力特性的控制模式设定为可变控制。由此,当悬架装置(SP)中未被输入中/高频带的振动时,使可变阻尼机构(30)的工作被控制为,基于非线性H∞控制理论,使表示减振器(20)衰减力特性的段数依据簧上构件(HA)的振动状态而变化。此外,当簧上速度和(xb′)与簧上簧下相对速度(xs′)的积为负时,将衰减力特性的控制模式设定为工作禁止控制。由此,当悬架装置(SP)中被输入了中/高频带的振动时,可变阻尼机构(30)的工作被禁止,从而抑制了可变阻尼机构(30)工作频度的增加以及工作量的增大。由此,提高了可变阻尼机构(30)的耐久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