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43784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111274763.1
申请日:2021-10-29
申请人: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B32B3/12 , B32B15/20 , B32B3/24 , B32B7/12 , B32B15/04 , B32B33/00 ,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13/26
摘要: 一种力热一体化轻质运载火箭底隔板结构,包括“三夹二”蜂窝夹心轻质结构和低密度防热层;所述“三夹二”蜂窝夹心轻质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上面板、上层蜂窝芯子、中面板、下层蜂窝芯子和下面板;上面板、上层蜂窝芯子、中面板、下层蜂窝芯子和下面板依次固化粘接,上层蜂窝芯子和下层蜂窝芯子高度相同,中面板厚度不超过2mm,所述低密度防热层采用喷涂工艺涂覆在力热一体化“三夹二”蜂窝夹心轻质结构的下面板之下。本发明不需要铆接或螺接工艺,连接件较少,结构工艺流程简单,结构效率高。结构整体具有高抗弯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408780A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211352812.3
申请日:2022-11-01
申请人: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19/14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力与力矩定向解耦的芯级箭体结构设计方法及芯级箭体。该方法用于前捆绑接头与芯级箭体的连接设计,包括:设计由芯级箭体的第一壳体(20)来承载助推发动机(100)提供的推力的等效纵向推力;设计由芯级箭体的第二壳体(30)来承载助推发动机(100)提供的推力的等效附加弯矩,其中,第一壳体(20)设置在第二壳体(30)的上方,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的中心轴线对齐;设计将前捆绑接头(40)设置在第二壳体(30)的外侧,其中,前捆绑接头(40)还用于与助推发动机(100)连接,以承载助推发动机(100)提供的推力。如此,优化了结构强度,满足了结构轻量化设计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4718762B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10537439.2
申请日:2022-05-18
申请人: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申请属于运载火箭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提高入轨概率的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的关机方法,包括:根据运载火箭的过载门限值确定第一约束条件;根据运载火箭的地心距救援门限值确定第二约束条件;地心距救援门限值表征使运载火箭送有效载荷进入应急救援轨道的最大地心距值;应急救援轨道为当运载火箭故障时,有效载荷进入的能量低于目标轨道的另一轨道;根据运载火箭的半长轴救援门限值确定第三约束条件;半长轴救援门限值表征使运载火箭送有效载荷进入应急救援轨道的最大半长轴值;当运载火箭满足第一约束条件、第二约束条件和第三约束条件时,对运载火箭的发动机关机。基于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可以提高运载火箭故障情况下挽救有效载荷的入轨概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777567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428000.6
申请日:2022-04-22
申请人: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发明人: 李东 , 王珏 , 王建明 , 耿光有 , 娄路亮 , 李平岐 , 余光学 , 李茂 , 宋漪萍 , 胡鹏翔 , 王庆伟 , 张树杰 , 夏超 , 张志国 , 韩雪颖 , 王乾 , 冉振华 , 傅学军 , 王晔 , 陈晓东 , 李靖 , 耿言 , 周继时 , 节德刚 , 李佳威 , 陈刚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运载火箭奔火发射多轨道设计方法及奔火发射控制方法。该奔火发射多轨道设计方法,包括:获取奔火发射任务指定的P个火星轨道入口的任务数据,其中,每一个火星轨道入口的任务数据包括探测器位于火星轨道入口的发射窗口,P为大于2的自然数;采用迭代优化方法,设计由所述运载火箭运载所述探测器飞行的P个奔火发射轨道,其中,所述P个奔火发射轨道的目标点一一对应所述P个火星轨道入口;在所述运载火箭受控地按照所述P个奔火发射轨道中的任一个飞行时,所述运载火箭将所述探测器运载至该奔火发射轨道对应的火星轨道入口。该设计方法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飞行诸元复杂度,有利于实现大型低温运载火箭可靠发射、精准入轨。
-
公开(公告)号:CN114043784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274763.1
申请日:2021-10-29
申请人: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B32B3/12 , B32B15/20 , B32B3/24 , B32B7/12 , B32B15/04 , B32B33/00 ,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13/26
摘要: 一种力热一体化轻质运载火箭底隔板结构,包括“三夹二”蜂窝夹心轻质结构和低密度防热层;所述“三夹二”蜂窝夹心轻质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上面板、上层蜂窝芯子、中面板、下层蜂窝芯子和下面板;上面板、上层蜂窝芯子、中面板、下层蜂窝芯子和下面板依次固化粘接,上层蜂窝芯子和下层蜂窝芯子高度相同,中面板厚度不超过2mm,所述低密度防热层采用喷涂工艺涂覆在力热一体化“三夹二”蜂窝夹心轻质结构的下面板之下。本发明不需要铆接或螺接工艺,连接件较少,结构工艺流程简单,结构效率高。结构整体具有高抗弯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945874A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11005176.2
申请日:2021-08-30
申请人: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运载火箭电磁阀极性识别的可视化无线监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运载火箭各部段的电磁阀的表面设置极性识别无线传感器,将极性识别无线传感器分别与电磁阀状态阵列指示灯板和极性测试监控微机相连接;数据处理单元根据电磁阀动作磁场电压值和电磁阀动作磁场电压基准阈值判断电磁阀动作状态,数据处理单元将电磁阀动作状态过无线发送单元发送给电磁阀状态阵列指示灯板和极性测试监控微机。本发明有效解决人工判断准确度低、易损伤产品、部署及撤收繁琐等问题,提高测试效率,保证极性测试数据的可追溯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582671B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1811347644.2
申请日:2018-11-13
申请人: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发明人: 李璨 , 王伟 , 徐昊 , 朱骋 , 张学英 , 卢頔 , 杨虎军 , 李东 , 王珏 , 易航 , 刘巧珍 , 阎小涛 , 汪文明 , 耿辉 , 王晓林 , 张翔 , 胡元威 , 宋跃忠 , 王晔
摘要: 一种运载火箭健康监测系统及方法,针对新一代大型低温运载火箭所特有的测发复杂性所提出的,主要面向探月、探火工程窄窗口和零窗口的发射任务需求,包括人机交互子系统、数据服务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获取子系统,应用大数据、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智能搜索技术,充分利用多发次、多场地测试数据,实现对大型低温运载火箭测发控的实时健康监测、快速数据分析、辅助故障分析定位及发射预案支持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598713A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811457914.5
申请日:2018-11-30
申请人: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异常检测方法,具体步骤为:(1)对组件进行标记,得到所有组件的位置信息;(2)在有指示灯的情况下,对指示灯的亮灭和颜色进行识别,在有仪表盘的情况下,对仪表盘的读数进行识别。利用上述方法,能够对装备在值班、维修、发射过程中用户所关注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用于辅助值班人员、维修人员、指挥人员开展各自工作,降低工作难度、减少失误概率、提高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871046A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711157136.3
申请日:2017-11-20
申请人: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G06F17/50
CPC分类号: G06F17/5009 , G06F2217/78 , G06F2217/8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内喷雾掺混的仿真计算方法,属于航天运输总体设计领域,背景为低温推进剂长时间在轨蒸发量控制,主要涉及到采用喷雾掺混方式下低温推进剂长时间在轨贮箱压力控制的仿真方法。本发明对于喷雾和两相流的计算采用离散相结合VOF方法,建立了对低温推进剂贮箱内喷雾掺混的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模型,该方法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相较于简单的集总参数模型,可实现对贮箱内流体形态、温度变化、换热趋势的预测;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对不同流量、流速、喷注温度下的掺混进行仿真设计,优化喷雾掺混方案对长时间在轨低温推进剂贮箱压力的能力,为工程实现长时间在轨蒸发量控制技术作出贡献。
-
公开(公告)号:CN115408780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352812.3
申请日:2022-11-01
申请人: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19/14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力与力矩定向解耦的芯级箭体结构设计方法及芯级箭体。该方法用于前捆绑接头与芯级箭体的连接设计,包括:设计由芯级箭体的第一壳体(20)来承载助推发动机(100)提供的推力的等效纵向推力;设计由芯级箭体的第二壳体(30)来承载助推发动机(100)提供的推力的等效附加弯矩,其中,第一壳体(20)设置在第二壳体(30)的上方,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的中心轴线对齐;设计将前捆绑接头(40)设置在第二壳体(30)的外侧,其中,前捆绑接头(40)还用于与助推发动机(100)连接,以承载助推发动机(100)提供的推力。如此,优化了结构强度,满足了结构轻量化设计要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