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25558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952965.4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50/449 , H01M50/403 , H01M50/434 , H01M50/40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陶瓷涂层。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陶瓷涂层包括数个均匀排列的陶瓷圆柱,所述陶瓷圆柱包括陶瓷颗粒,所述陶瓷颗粒的D50直径为0.3‑1μm。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陶瓷涂层,能够提升隔膜的理化性能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867238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769786.7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4/62 , H01M4/13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B60L50/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功能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该双功能添加剂的方法包括:(1)将含有羟基和/或羧基的第一粘结剂与含有Cu2+的碱性溶液混合,以便反应得到Cu2+和所述第一粘结剂的络合物;(2)将所述Cu2+和所述第一粘结剂的络合物与锂盐混合,以便得到所述双功能添加剂。将该双功能添加剂作为电极添加剂应用于锂电池,不仅可以改善电极活性材料内部的离子传输动力学,从而提升锂电池的倍率性能,而且可以减少粘结剂和电解液用量,从而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317354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273584.5
申请日:2023-09-28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6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固态电解质、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该固态电解质包括第一固态电解质层、第二固态电解质层和第三固态电解质层,第三固态电解质层设在第一固态电解质层沿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二固态电解质层设在第一固态电解质层和第三固态电解质层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第一固态电解质层的离子电导率σ1,第二固态电解质层的离子电导率σ2,第三固态电解质层的离子电导率σ3满足:σ1>σ2>σ3,第二固态电解质层的厚度为第一固态电解质层的厚度和第三固态电解质层的厚度之和;其中,第三固态电解质层包括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该固态电解质锂离子传输效率一致,固‑固界面相容性高,有效降低了固‑固界面阻抗,从而有效克服固态电池析锂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589045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710385.4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10/0567 , H01M10/4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解液添加剂及其应用。该电解液添加剂包括第一添加剂,所述第一添加剂包括式(1)所示化合物,#imgabs0#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为H、卤素原子、氰基、未被取代或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或未被取代或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3的烯基。将该电解液添加剂添加到电池中,能提高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降低电池初始阻抗,抑制循环阻抗的增长,提升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5347163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0883722.0
申请日:2022-07-26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05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正极材料包括内核和外壳,外壳包覆在内核上,内核包括第一纳米金属掺杂的LiNixMn1‑xO2,其中0.6≤x≤0.9,并且外壳包括第一纳米金属掺杂和第二纳米金属掺杂的LiNixMn1‑xO2。该正极材料解决了高性能锂电池对稀有金属钴的依赖性,且其结构稳固,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循环性能、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775951A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211495132.7
申请日:2022-11-26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50/258 , H01M50/264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 H01M50/209 , H01M50/244 , H01M50/249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和车辆,属于电池制造技术领域。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所述多个电芯沿厚度方向并排设置;端板,所述端板位于所述多个电芯的端部;侧板,所述侧板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电芯的外侧面;弹性垫,所述侧板与所述最外侧的所述电芯的外侧面之间夹持有所述弹性垫,通过多个电芯、端板、侧板和弹性垫的设置,配合弹性垫的压缩性能,将电芯在宽度方向上固定住,减小电芯在电池模组的位移浮动,提高电池模组的结构可靠性,且减少了电芯的成组装配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1990211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411987653.3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96 , H01M10/42 , G01R31/385 , G01R31/39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电池系统单体异常的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在检测到车辆的电池系统处于目标充电工况的情况下,利用电池系统在充电起始状态的第一荷电状态区间中的每个单体的电压确定第一最大压差值;基于第一最大压差值对应的目标充电时间,确定每个单体的电压中位数的目标下限值,从而确定电池系统中的目标离散单体,并利用每个单体的电压中位数的最小值确定电池系统中最低单体的电压标识,根据最低单体的电压标识和目标离散单体确定电池系统的异常单体。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无法在电池使用过程中实时监测,并且增加了操作复杂性和检测成本,降低了电池单体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567861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891953.1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L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安全预警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所述动力电池安全预警方法包括:根据动力电池安全预警模型和目标动力电池的当前充电行为数据,获取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动力电池是否存在异常风险的安全预警结果;其中,所述动力安全预警模型是根据充电行为合成数据集和多个动力电池的第一历史充电行为数据集进行训练获得;所述充电行为合成数据集是根据所述多个动力电池中存在异常风险的动力电池的第二历史充电行为数据集进行数据合成处理获得。本发明的方案,结合用户的充电行为进行动力电池的异常风险预警,明显提升动力电池的异常风险的预测准确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596860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875879.8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驱动电路、绝缘故障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其中,该电路包括:主回路,主回路包括依次串联的动力电池、正极继电器、车辆负载和负极继电器;与正极继电器并联的第一支路,第一支路包括依次串联的预充电阻和预充继电器;与动力电池并联的第二支路,第二支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继电器、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和第二继电器;与动力电池并联的第三支路,第三支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绝缘电阻和第二绝缘电阻;电压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的一端连接在车辆负载和负极继电器之间,另一端连接在预充电阻和预充继电器之间。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可以确定的车辆绝缘故障的具体位置,提高车辆的电气安全性和维护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46435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11697.X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7/02 , G01M17/007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系统软悬置的振动判定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车架目标位置的道路载荷加速度时域谱,并根据道路载荷加速度时域谱合成目标位置的功率谱密度PSD;基于PSD和预设的振动策略,分别对刚性连接悬置的电池系统和软悬置的电池系统进行振动测试,得到第一振动测试结果和第二振动测试结果;根据第一振动测试结果和第二振动测试结果得到电池系统软悬置的振动判定结果。由此,解决了项目开发前期,因缺少满足技术状态的实车来进行结构耐久测试和数据采集,给软悬置连接电池系统的设计带来较大难度等问题,合理评价软悬置参数的设置以及动力电池结构的设计与优化,避免因软悬置参数差异而产生的不规律振动响应。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