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530434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1054023.6
申请日:2016-11-25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7C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7C1/20
Abstract: 一种输电线路移动巡检系统,涉及电力系统维护自动化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采用人工进行输电线路巡检准确性差、便捷性差、工作效率的问题。地图模块用于根据巡检任务申请谷歌应用界面,获得巡检的输电线路的当前经纬度、当前定位图标显示、显示规划路线、更新巡检输电线路的经纬度、巡检线路自动导航及对巡视过程的轨迹监视回放功能,巡检线路自动导航实现:进行GPS定位,获取需要巡检点的所在位置信息,基于GPS定位信息实现系统导航;巡视过程的轨迹监视回放功能实现:周期性获取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通过OverLay类在地图上两点间画直线,实现终端的轨迹记录,从而实现巡视过程的轨迹监视回放。它用于电力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8038620A
公开(公告)日:2018-05-15
申请号:CN201711393757.1
申请日:2017-12-21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10/0631 , G06Q10/20 , G06Q50/06 , H04M1/725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手机APP的变电站全面巡视系统及使用方法。目前的做法是由巡视人员携带纸质巡视卡,巡视到某个设备时,找出该设备的巡视卡进行填写,之后记录到电脑,十分繁琐。本发明组成包括:开始键(21),开始键通过链接与初始菜单(1),初始菜单超链于主菜单选择(2),主菜单选择分别链接于主变压器模块(3)、断路器模块(4)、避雷器模块(5)、CT模块(6)、PT模块(7)、电抗器模块(8)、站用变模块(9)、隔离开关模块(10)、直流电源模块(11)、交流电源模块(12)、用户登录模块(15)及退出模块(22)。本发明用于基于手机APP的变电站全面巡视。
-
公开(公告)号:CN105487017A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610045426.8
申请日:2016-01-22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IPC: G01R31/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3651 , G01R31/3658 , G01R31/3668
Abstract: 一种变电站UPS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状态估计与预测方法,涉及设备可靠性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对蓄电池管理的方法导致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差,并且对蓄电池健康状况的维护性差的问题。本发明从变电站UPS串联电池组中,选取蓄电池单体进行检测,对该蓄电池建立蓄电池的电化学模型,根据里兹近似方法,给定蓄电池负荷电流,获得蓄电池输出电压,向电化学模型输入同样的DST工况及结合遗传算法调整参数集,使得电化学模型输出电压值等于实际测得的蓄电池输出电压Vcell值,获得此时的蓄电池内部的参数集,仿真任意充放电电流Id条件下的蓄电池端电压曲线,从而完成对蓄电池状态的估计与预测。它用于对蓄电池内部状态进行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05487017B
公开(公告)日:2018-07-03
申请号:CN201610045426.8
申请日:2016-01-22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IPC: G01R31/36
Abstract: 一种变电站UPS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状态估计与预测方法,涉及设备可靠性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对蓄电池管理的方法导致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差,并且对蓄电池健康状况的维护性差的问题。本发明从变电站UPS串联电池组中,选取蓄电池单体进行检测,对该蓄电池建立蓄电池的电化学模型,根据里兹近似方法,给定蓄电池负荷电流,获得蓄电池输出电压,向电化学模型输入同样的DST工况及结合遗传算法调整参数集,使得电化学模型输出电压值等于实际测得的蓄电池输出电压Vcell值,获得此时的蓄电池内部的参数集,仿真任意充放电电流Id条件下的蓄电池端电压曲线,从而完成对蓄电池状态的估计与预测。它用于对蓄电池内部状态进行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1509674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431842.8
申请日:2020-05-20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2H7/22
Abstract: 双重化一体式断路器本体非全相保护装置。目前只有一套装置同时输出两对跳闸接点去启动本断路器Ⅰ组跳闸线圈和Ⅱ组跳闸线圈,如果该启动线圈失灵或者烧损会造成断路器本体三相位置不一致保护拒动和造成保护直流系统Ⅰ段和Ⅱ段混联导致其它保护误动。本发明组成包括:启动线圈Ⅰ(3)和动线圈Ⅱ(4)、时间继电器(2)和接线底座(1)。本发明用于双重化一体式断路器本体非全相保护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4460411B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011243387.5
申请日:2020-11-09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网的故障定位方法、装置及系统、处理器、电子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输电网上多个输电线路上的检测点,其中,基于预先配置的分段定位信息来确定上述检测点;获取每个检测点的电力信息,其中,上述电力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之一: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基于上述电力信息,判断上述检测点是否为故障节点;如果上述检测点为上述故障节点,基于上述故障节点在上述输电线路上的定位确定产生电力故障的故障位置。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输电网中的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检测效率低,导致输电网故障定位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460411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011243387.5
申请日:2020-11-09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网的故障定位方法、装置及系统、处理器、电子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输电网上多个输电线路上的检测点,其中,基于预先配置的分段定位信息来确定上述检测点;获取每个检测点的电力信息,其中,上述电力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之一: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基于上述电力信息,判断上述检测点是否为故障节点;如果上述检测点为上述故障节点,基于上述故障节点在上述输电线路上的定位确定产生电力故障的故障位置。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输电网中的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检测效率低,导致输电网故障定位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6180567U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621285233.1
申请日:2016-11-28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Abstract: 临时继电保护装置。传统的临时保护装置不能用新安装的微机保护装置代替其功能,所以临时保护装置目前没有成型的产品。本实用新型组成包括三相交流电源(1),所述的三相交流电源的每一相交流电流回路上安装有电流继电器(2),三个所述的电流继电器的接点(16)并联后的一端与本装置的第一路直流正电源(3)连接,并联后的另一端分别与速断压板(4)、延时压板(5)连接,所述的速断压板分别与电流型信号继电器(6)、手动开关(7)连接,所述的电流型信号继电器与出口电压继电器一(8)连接,所述的延时压板与电压型时间继电器(9)连接。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临时继电保护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213689829U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022574592.1
申请日:2020-11-09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电网的故障定位系统。其中,该输电网的故障定位系统包括:构成上述输电网的多个输电线路;采集装置,安装在每个输电线路上的检测点上,用于采集每个检测点的电力信息,其中,上述电力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之一: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故障定位装置,与上述采集装置通信,用于基于上述电力信息确定产生电力故障的故障位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输电网中的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检测效率低,导致输电网故障定位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246699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211105940.8
申请日:2022-09-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IPC: G16B20/00 , G16B40/00 , G06F16/36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合成致死预测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知识图谱卷积网络获得第一基因特征;根据合成致死相互作用网络获得第二基因特征;计算所述第一基因特征和所述第二基因特征的向量内积,预测基因对的合成致死概率。由此解决了当前需要人工设计基因特征,以及无法通过建模合成致死相互作用背后机制的问题,在提升基因对的合成致死预测性能的同时,还提高了模型的可解释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