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洞门的顶管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36878B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010370212.4

    申请日:2020-0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洞门的顶管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基坑中预留第一始发空间和第二始发空间,步骤二,在第二始发空间建立第一支撑件,并在第一始发空间的内壁和第一支撑件的一侧安装第一密封构件,以形成第一围护结构,步骤三,穿过第一围护结构,往第一主体结构内进行顶管施工,步骤四,顶管施工完毕后,拆除第一密封构件和第一支撑件,步骤五,在第一始发空间建立第二支撑件,并在第二始发空间的内壁和第二支撑件的一侧安装第二密封构件,以形成第二围护结构,步骤六,穿过第二围护结构,往第二主体结构内进行顶管施工。本发明能在两个洞门的间距较小的情况下满足洞门施工的要求。

    一种提高顶管管节整体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139041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995231.9

    申请日:2018-08-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顶管管节整体性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顶管管节的制作过程中,在各个顶管管节的管壁上预留若干贯通顶管管节两端的预应力孔洞,且各个顶管管节的预应力孔洞的位置一一对应;S2、利用制作得到的顶管管节,采用顶管施工的方式完成隧道的施工;S3、分别用预应力锚索穿过各个顶管管节中位置对应的预应力孔洞,各根预应力锚索的两端分别露出先施工的隧道的两端;S4、在隧道的两端同时张拉预应力锚索;S5、采用预应力先张拉法,最终将预应力锚索张拉到预应力设计控制值;S6、最后往预应力孔洞内浇筑混凝土。本发明能有效提高隧道结构的整体性,以抵抗后施工隧道施工过程产生的侧向力,尤其适用于左右隧道间距很小的顶管工程。

    一种双洞门的顶管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36878A

    公开(公告)日:2020-09-08

    申请号:CN202010370212.4

    申请日:2020-0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洞门的顶管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基坑中预留第一始发空间和第二始发空间,步骤二,在第二始发空间建立第一支撑件,并在第一始发空间的内壁和第一支撑件的一侧安装第一密封构件,以形成第一围护结构,步骤三,穿过第一围护结构,往第一主体结构内进行顶管施工,步骤四,顶管施工完毕后,拆除第一密封构件和第一支撑件,步骤五,在第一始发空间建立第二支撑件,并在第二始发空间的内壁和第二支撑件的一侧安装第二密封构件,以形成第二围护结构,步骤六,穿过第二围护结构,往第二主体结构内进行顶管施工。本发明能在两个洞门的间距较小的情况下满足洞门施工的要求。

    盾构机系统及其渣土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1934192U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323522946.8

    申请日:2023-12-23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盾构机系统及其渣土处理装置,在工作时,盾构机掘进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尤其是富含金属元素的渣土通过输送机构输出,第一传送元件在传输渣土的过程中,通过位于第一传送元件的上方的磁铁吸附机构吸附去除渣土中的金属物质,去除金属物质的渣土进入到筛选机构中,由筛选机构对渣土进行筛选处理,从而将小于预设尺寸的渣土筛选出来,筛选出来的小于预设尺寸的渣土由回收机构进行回收处理,从而实现小于预设尺寸的渣土的再次利用。其中,由于金属物质在经过第一传送元件传输过程中及时地被吸附去除,从而能大大减小金属物质自身的腐蚀性或硬度对传输皮带、机械零件等造成腐蚀及磨伤,并能保证出渣效率稳定可靠。

    管片的输送与拼装系统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826862U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20417168.7

    申请日:2023-03-07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管片的输送与拼装系统,包括:输送机构,包括输送单元和控制单元,输送单元设有两个,两个输送单元并列设置以用于输送管片,控制单元分别与两个输送单元电性连接,且控制单元能够用于控制两个输送单元的输送速度;及发射机构,位于输送单元的起始端,发射机构发射定位激光。在对管片进行输送时,先在管片上确定一个参照点,使发射机构发出的定位激光对准该参照点,随后启动两个输送单元以传输管片。当管片发生偏移时,参照点与定位激光错位,此时,通过控制单元单独改变一输送单元的输送速度,直至参照点与定位激光重新对准。可见,该系统能有效避免管片发生偏移,从而可确保每一管片在输送单元终止端时状态的一致性。

    一种微震检测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986783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158012.5

    申请日:2025-0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震检测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微震检测方法包括步骤: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降噪波形数据;建立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采用降噪波形数据对其进行训练;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采用综合特征向量对其进行训练;将经过处理后的待检测数据输入至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的输出输入至支持向量机模型中,得到检测结果。本发明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方式,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通过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为支持向量机模型提供了高质量的输入数据,而支持向量机模型则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提取的特征基础上进行最终分类,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