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电池单元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980139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811514644.7

    申请日:2018-12-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保护电池模块的车辆用电池单元。车辆用电池单元(10)具备:电池模块(M),其在车宽方向上层叠有多个电池单元(BC);及模块壳体(MC),其收容电池模块(M)。模块壳体(MC)具备:一对侧板(45),它们保持电池模块(M)的侧面;底部板(46),其连结一对侧板(45)的下端部;及一对端块(47),它们在电池模块(M)的层叠方向上配置于电池模块(M)的两端部,并连结一对侧板(45)。端块(47)通过紧固螺栓(BL2)紧固在层叠方向上的侧板(45)的端面,端块(47)的厚度(T1)比侧板(45)的厚度(T2)厚。

    车辆用电池单元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980139B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1811514644.7

    申请日:2018-12-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保护电池模块的车辆用电池单元。车辆用电池单元(10)具备:电池模块(M),其在车宽方向上层叠有多个电池单元(BC);及模块壳体(MC),其收容电池模块(M)。模块壳体(MC)具备:一对侧板(45),它们保持电池模块(M)的侧面;底部板(46),其连结一对侧板(45)的下端部;及一对端块(47),它们在电池模块(M)的层叠方向上配置于电池模块(M)的两端部,并连结一对侧板(45)。端块(47)通过紧固螺栓(BL2)紧固在层叠方向上的侧板(45)的端面,端块(47)的厚度(T1)比侧板(45)的厚度(T2)厚。

    蓄电池封装体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819712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1880090676.0

    申请日:2018-03-06

    Abstract: 将层叠有多个方形单体(14)的单体层叠体(15)收纳在蓄电池壳体(12)的内部的蓄电池封装体(11)具备:端板(20),其配置在单体层叠体(15)的层叠方向一端侧;楔构件(19),其配置在端板(20)的与单体层叠体(15)相反的一侧;以及螺栓(18),其配置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螺栓拧入方向上,来对楔构件(19)朝向蓄电池壳体(12)的底壁(12c)施力,其中,楔构件(19)与端板(20)相互抵接的第一抵接面(19b、20a)由朝着螺栓拧入方向而向螺栓(18)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强力压紧单体层叠体(15)来抑制方形单体(14)的膨胀,而且能够使蓄电池封装体(11)小型轻量化,且提高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

    车辆用热循环系统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239305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910124214.2

    申请日:2019-02-18

    Abstract: 一种能够进行车室的空调、电池的加热及冷却、温水及冷水中的至少一方的供给的车辆用热循环系统。车辆用热循环系统具备:能量供给回路(C1),能够将从热源(11)供给的热能至少向车室制热部(13)或电池加热冷却部(15)供给;能量吸收回路(C2),能够将从热泵机构(21)供给的冷能至少向车室制冷部(29)或电池加热冷却部(15)供给。而且,车辆用热循环系统具备水循环回路(C3),水循环回路(C3)具备在与制热用及电池加热用的能量供给回路(C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温水的第一热交换器(17)和在与制冷用及电池冷却用的能量吸收回路(C2)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冷水的第二热交换器(33)中的至少任一方。

    电池模块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980138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811507402.5

    申请日:2018-1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并且减小电池模块的高度尺寸的电池模块。本发明的电池模块(1)具备:单元层叠体(2),其层叠有多个单元(21);及模块外壳(3),其保持该单元层叠体(2),模块外壳(3)具备:一对侧板(5),它们保持单元层叠体(2)的侧面;底板(6),其载置单元层叠体(2);及板部件(7),其设置在侧板(5)的上端部,并且覆盖单元层叠体(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形成于板部件(7)与单元层叠体(2)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S1)、及形成于侧板(5)与单元层叠体(2)的侧面之间的间隙(S2)内填充有填充剂(8)。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