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12849261B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011345035.0

    申请日:2020-11-26

    Abstract: 一种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该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可形成所希望的操舵角度,并且可防止乘坐舒适性的恶化,另外可在没有伴随有车辆的大规模的结构变更等的情况下,简单地搭载于车辆上。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1)对后轮进行操舵,该后轮通过由扭力梁(Tb)和一对后摆臂(Ta)构成的悬架装置(Rs)支承,该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1)包括: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该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具有支承后轮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转舵轴;单元支承部件(13),该单元支承部件(13)以围绕转舵轴的转舵轴心(A)而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操舵用促动器(5),该操舵用促动器(5)通过与单元支承部件(3)独立的部件构成,使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旋转驱动,操舵用促动器(5)在高于后摆臂(Tb)的最下面(Lv)的位置,并且于悬架装置(Rs)的旋转支承部(Taa)与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之间,安装于悬架装置(Rs)上。

    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12849261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011345035.0

    申请日:2020-11-26

    Abstract: 一种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该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可形成所希望的操舵角度,并且可防止乘坐舒适性的恶化,另外可在没有伴随有车辆的大规模的结构变更等的情况下,简单地搭载于车辆上。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1)对后轮进行操舵,该后轮通过由扭力梁(Tb)和一对后摆臂(Ta)构成的悬架装置(Rs)支承,该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1)包括: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该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具有支承后轮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转舵轴;单元支承部件(13),该单元支承部件(13)以围绕转舵轴的转舵轴心(A)而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操舵用促动器(5),该操舵用促动器(5)通过与单元支承部件(3)独立的部件构成,使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旋转驱动,操舵用促动器(5)在高于后摆臂(Tb)的最下面(Lv)的位置,并且于悬架装置(Rs)的旋转支承部(Taa)与带有转舵轴的轮毂轴承(15)之间,安装于悬架装置(Rs)上。

    操舵系统和具有它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1902332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1980022150.3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提高车辆的直行性时的行驶稳定性,并且改善小转弯性能的操舵系统。操舵系统(101)包括:第1操舵装置(11);第2操舵装置(150),该第2操舵装置(150)具有机构部(150a)和控制部(150b),该机构部(150a)通过操舵用促动器的驱动,分别对左右的车轮进行操舵,该控制部(150b)控制操舵用促动器;车辆信息检测部(110),该车辆信息检测部检测车辆的速度和操舵角度。控制部(150b)具有转舵角度控制机构(37),该转舵角度控制机构(37)通过对应于车辆的速度和操舵角度,按照已确定的规则控制操舵用促动器,以控制左右的车轮的转舵角度。

    线控系统和车辆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918810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1980022347.7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提供结构简单、谋求高刚性并且小型化的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操舵系统与具有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的车辆。该带有操舵功能的轮毂单元(1)包括:轮毂单元本体(2),该轮毂单元本体(2)具有支承车轮(9)的轮毂轴承(15);单元支承部件(3),该单元支承部件(3)设置于悬架装置(12)的转向节(6)上,围绕于上下方向所延伸的转舵轴心(A)而自由旋转地支承轮毂单元本体(2);操舵用促动器(5),该操舵用促动器(5)使轮毂单元本体(2)围绕转舵轴心(A)而旋转驱动。轮毂单元本体(2)经由施加有预压的滚动轴承(4、4)被支承于单元支承部件(3)上。

    车辆
    5.
    发明授权
    车辆 失效

    公开(公告)号:CN106660583B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580034697.7

    申请日:2015-06-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在具备使车轮(w)朝左右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转向的转向模块(6)的车辆中,将转向销后倾角(Φ)设定在相对于转向销角(θ)±3度的范围内。若在上述范围内对该车轮(w)预先设定转向销后倾角(Φ),则外倾角(δ)与转向销后倾角(Φ)之间相互抵消,因此,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在转向后产生外倾角(δ),能够防止转向角受到限制或者转向操作性降低。

    减速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77560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780044158.0

    申请日:2017-0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25/06

    Abstract: 减速装置具备:输入侧旋转构件,其具有形成有第一滚珠卡合槽的输入板;输出侧旋转构件,其与输入侧旋转构件的旋转轴(7)同轴地配置,且具有形成有第二滚珠卡合槽的输出板;多个滚珠,所述多个滚珠卡合于在轴向上对置的输入板与输出板的两个滚珠卡合槽;以及保持器,其具有将滚珠保持为能够沿径向移动的多个凹袋。保持器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无法旋转,输入侧旋转构件的旋转经由卡合于两个滚珠卡合槽的滚珠减速而向输出侧旋转构件传递。第二滚珠卡合槽的轨道中心线由波状曲线形成,在将减速装置的减速比设为i时,波状曲线呈如下的形状:在输入侧旋转构件(2)为任意的旋转角θ的情况下,以输出侧旋转构件为旋转角iθ的状态,使卡合于第一滚珠卡合槽的滚珠与第二滚珠卡合槽卡合。

    动力传递轴、主动轴及驱动轴

    公开(公告)号:CN102149928A

    公开(公告)日:2011-08-10

    申请号:CN200980135769.1

    申请日:2009-08-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7/22 F16D1/116 F16D2001/103 F16D2300/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了平滑部的静态扭转强度的提高的动力传递轴。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轴具有:在端部侧的外周面形成的转矩传递用齿部(2);以在与转矩传递用齿部(2)邻接的外周面阶段性地缩径的方式形成的平滑部(3)。平滑部(3)的最小直径(D3min)与转矩传递用齿部(2)的最小直径(D2min)之比设定为0.9以上且1.02以下。进而,对转矩传递用齿部(2)及平滑部(3)进行热处理而形成有热处理硬化层(4)。热处理硬化层(4)形成为从转矩传递用齿部(2)侧向平滑部(3)侧变深。在平滑部(3)的至少最小直径部进行了从表面到轴心(X)形成热处理硬化层(4)的全硬化。

    动力传递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771286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1980063208.9

    申请日:2019-09-25

    Abstract: 减速装置(1)具备:多个辊(4);输入构件(第一构件10),其具有供多个辊(4)贯穿的多个第一凹槽(13);一对固定构件(第二构件5),它们设置于输入构件(10)的轴向两侧,且具有供多个辊(4)的轴向两端卡合的滚动体卡合槽(16);以及一对输出构件(第三构件31、32),它们分别设置在输入构件(10)和一对固定构件(5)的轴向之间,且具有供多个辊(4)贯穿的多个第二凹槽(17)。多个第一凹槽(13)沿着圆形成,该圆具有相对于旋转中心(X)偏心的曲率中心。滚动体卡合槽(16)沿着波状曲线形成,该波状曲线相对于在旋转中心(X)上具有曲率中心的节圆交替地交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