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571487A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610883829.X
申请日:2016-10-10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IPC: H01M10/0568 , H01G11/04 , H01G11/62 , H01G9/03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4/133 , H01M4/136 , H01M10/05 , H01M10/0525 , H01M10/0568 , H01M10/0569 , H01M2220/20 , H01M2220/30 , Y02E60/13 , H01G9/035 , H01G11/04 , H01G11/6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使用含氟的阴离子、能够储存能量的电化学器件用电解液和电化学器件。电化学器件用电解液含有:由二氟化氢阴离子和阳离子构成的盐;含硼的化合物;以及有机溶剂。
-
公开(公告)号:CN101699645B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0910178208.1
申请日:2006-07-2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0423 , H01M4/0426 , H01M4/1395 , H01M4/38 , H01M2004/021 , Y02E60/122 , Y02P70/54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备:制作具有片状正极集电体和担载于该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的工序;根据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制作负极的工序,该负极具备片状负极集电体和担载于该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使隔膜介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它们相互对置的工序;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a)准备表面粗糙度Rz为2μm以上20μm以下的片状集电体;(b)在氧或氮气氛下,使硅从与所述集电体的法线方向构成角Φ的方向入射到所述集电体上并使其沉积,形成含有所述硅和所述氧、或者所述硅和所述氮的活性物质层,其中,20°≤Φ≤85°。
-
公开(公告)号:CN101233629B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680028388.X
申请日:2006-07-2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0423 , H01M4/0426 , H01M4/1395 , H01M4/38 , H01M2004/021 , Y02E60/122 , Y02P70/54 , Y10T29/49115
Abstract: 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具备集电体和担载于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含有多数的柱状粒子,柱状粒子含有硅元素,柱状粒子相对于集电体的法线方向倾斜,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P为10%≤P≤70%。柱状粒子与集电体的法线方向构成的角θ优选为10°≤θ≤80°。
-
公开(公告)号:CN1236512C
公开(公告)日:2006-01-11
申请号:CN03147195.1
申请日:2003-07-09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881 , H01M4/8636 , H01M8/1004 , Y02P70/56
Abstract: 利用以下工序制作燃料电池用MEA:至少混合担载催化剂金属的导电性碳粒子和高分子电解质制作催化剂层的工序;将制成的催化剂层薄膜化的工序;通过将多层该薄膜依次层叠到质子传导性电解质膜上形成该质子传导性电解质膜与催化剂层的接合体的工序;在该接合体上接合气体扩散层的工序。气体扩散层侧的催化剂层的密度小于质子传导性电解质膜侧的催化剂层的密度,且使催化剂层中的高分子电解质的量与催化剂的量之比值大致一定。这样,催化剂的利用率提高,且催化剂层中燃料扩散性提高,其结果,燃料电池的电池电压增大。并且,可用1种催化剂糊剂在催化剂层的催化剂的分布上达到上述那样希望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430300A
公开(公告)日:2003-07-16
申请号:CN02160446.0
申请日:2002-12-30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668 , H01M8/04208 , H01M8/0662 , H01M8/1011 , H01M8/22 , Y02E60/523
Abstract: 在一种燃料电池系统中,完全防止燃料以及燃料氧化时生成的副生成物的漏液以及由于它们的蒸发向燃料电池外的泄漏。因此,在具有:配备有燃料极,氧化剂极和夹持在前述燃料极与前述氧化剂极之间的电解质的起电部,容纳前述燃料极供应的燃料的燃料容纳容器,从前述燃料容纳容器向前述起电部供应燃料的燃料供应部,连接到前述燃料极上的燃料排出部的燃料电池系统中,前述燃料容纳容器,前述燃料供应部,前述燃料极,以及前述燃料排出部密闭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2245800B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0980149376.6
申请日:2009-12-10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14/042 , C23C14/14 , C23C14/24 , C23C14/243 , C23C14/541 , C23C14/562
Abstract: 本发明确保通过气体冷却带来的充分的冷却能力并且防止真空槽内的真空度的恶化。在真空中设置基板(21),与基板(21)的非成膜面接近地配置冷却体(1),一边将冷却用气体导入到基板(21)和冷却体(1)之间,一边在基板(21)的成膜面上沉积成膜材料来形成薄膜。此时,导入与所述成膜材料反应的气体作为冷却用气体。
-
公开(公告)号:CN102378826A
公开(公告)日:2012-03-14
申请号:CN201080014488.3
申请日:2010-04-14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14/562 , C23C14/541
Abstract: 在使用气体冷却的成膜方法中,一边实现充分的冷却效果一边避免因气体导入导致成膜率下降和/或对真空泵施加过大的载荷。本发明的薄膜形成装置,具备:在薄膜形成区域(9)具有与基板(7)的背面接近的冷却面(10s)的冷却体(10);以及向冷却面(10s)和基板(7)的背面之间导入气体的气体导入单元,冷却面在基板的宽度方向剖面中具有中央部比两端部向基板7的背面突出的形状。优选的是,冷却面具有在基板的宽度方向剖面中左右对称的形状,更优选地,具有由悬垂曲线表示的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00426577C
公开(公告)日:2008-10-15
申请号:CN200580003929.9
申请日:2005-01-2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208 , H01M8/0284 , H01M8/2475
Abstract: 一种储藏燃料电池用的燃料液的燃料容器,其具备储藏燃料液的内容器和收容内容器的外容器的双层结构,在内容器和外容器之间具有可保持燃料的材料。一种包括燃料电池和储藏燃料液的燃料容器的燃料电池组,具有双层结构的外装壳体,外装壳体具备收容燃料电池和燃料容器的内侧壳体、收容内侧壳体的外侧壳体,在内侧壳体和外侧壳体之间具有可保持燃料的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0407490C
公开(公告)日:2008-07-30
申请号:CN200580000873.1
申请日:2005-03-0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662 , B01D2258/0208 , H01M4/921 , H01M8/1011 , H01M2008/1095 , Y02E60/523
Abstract: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系统,包括:燃料电池和净化装置,所述燃料电池含有阳极、阴极及夹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电解质,所述净化装置具有对从所述阳极排出的物质加以净化的催化剂层,其特征在于,净化装置具有含有催化剂层的多孔质片及配置在该多孔质片两侧的2个流路,在一方的流路中设有将从阳极排出的物质加以导入的导入口,在另一方的流路中设有导入空气的导入口、排出口,从阳极排出的物质流过多孔质片得到净化后从所述排出口排出。
-
公开(公告)号:CN102725436A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180007045.6
申请日:2011-01-2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14/30 , C23C14/541 , C23C14/562 , C23C14/564 , C23C16/466 , C23C16/545
Abstract: 成膜装置(20A)的输送系统(50A)包括具有将冷却气体向基板(21)供给的功能的吹风辊(6)。吹风辊具有第一壳体(11)和内块(12)。第一壳体(11)具有作为气体的供给路径的多个第一贯通孔(13),能与基板(21)同步地旋转。内块(12)配置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由内块(12)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规定歧管(14)。歧管(14)形成为在接触角的范围内向多个第一贯通孔(13)导引气体。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还形成有在接触角的范围外与多个第一贯通孔(13)相对向的间隙部(15)。在径向上,歧管(14)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间隙部(15)具有相对较小的尺寸。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