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899448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210493622.7
申请日:2022-05-07
Applicant: 北京海神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袁宗立
IPC: H01M8/04029 , H01M4/86 , H01M8/0206 , H01M8/0232 , H01M8/0258 , H01M8/04082 , H01M8/04089 , H01M8/0662 , H01M8/1231 , H01M8/1246 , H01M8/1253 , H01M8/22 , B60L58/30 , B60L58/33 , H02K1/20 , H02K1/32 , H02K9/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常温启动温度至240℃工作温度的跨温区液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跨温区液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包括:液氢罐和常规液氢气化输送通道,液氢罐用于存储液氢,常规液氢气化输送通道和液氢罐连通;电堆,电堆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单电池,单电池的正极双极板具有氧化剂通道,负极双极板具有燃料通道,燃料通道和常规液氢气化输送通道连通,正极双极板和负极双极板的材料均为镍基金属,气体扩散层包括纤维毡和电镀在纤维毡上的镍基金属,催化层为二氧化钛‑金/铂核壳纳米结构,质子交换膜为长纤维增强的纳米颗粒复合膜;电机和整流变压器,电堆的输出端、整流变压器和电机依次连接。该方案提高了动力系统的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692662B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080029392.8
申请日:2020-03-11
Applicant: 库斯泰克膜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迈克尔·伊恩·巴德
IPC: H01M8/0226 , H01M8/2425 , H01M8/1231 , C03C3/04 , C03C10/00 , C03C14/00 , H01M8/1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呈粉末的形式的玻璃‑陶瓷/银复合材料前体组合物,并且涉及由其产生的玻璃‑陶瓷/银复合材料。发现这类材料作为用于高温电化学转换装置,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固体氧化物电解电池(SOEC)的互连件材料的特定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14256478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011003416.0
申请日:2020-09-22
Applicant: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8/0276 , H01M8/0438 , H01M8/1231 , H01M8/24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腔室气密性结构,其包括:电堆、进气腔室、出气腔室、底板、支耳及弹簧,进气腔室和出气腔室分别设置在电堆的相对两侧,且电堆、进气腔室及出气腔室均密封设置在底板上;进气腔室和出气腔室与电堆相对的外表面的边角处分别设置有支耳,进气腔室与出气腔室上每相对的两个支耳之间通过弹簧连接。本发明使进气腔室、出气腔室与电堆之间的密封良好,管道上测量的阴极的气量能更真实的反应实际进电堆的气量,能更准确地测试电堆在不同气量下的压降,得到真实的数据,为电堆的系统设计,理论研究提供合理的数据基础,而且保证系统的能量不会造成浪费。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不会给重复使用带来困难。
-
公开(公告)号:CN118352591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449707.4
申请日:2024-04-15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H01M8/243 , C25B9/01 , C25B9/70 , C25B9/60 , H01M8/2465 , H01M8/249 , H01M8/1213 , H01M8/1231 , H01M8/1246 , H01M8/0202 , H01M8/0271 , H01M4/8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密封竹节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池及其电池/电解池堆,包括陶瓷支撑体,其表面的多孔绝缘层以及电池组,电池组由第一单电池与其他若干单电池沿燃料气流动方向串联分布于多孔绝缘层表面;电池组中,相邻燃料极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相邻电解质层之间沿燃料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体和第二绝缘层,相邻的空气极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层。绝缘层的设置可保持单电池相互独立的结构,提高单电池密封性,避免短路发生;第一连接体设计为可纵向搭接相邻电池单元的燃料极与空气极,实现了电流从一个电池单元的燃料极,通过连接体垂直传输至相邻电池单元的空气极,使电池单元间的电流通过连接体实现纵向传输,降低电流在传输中的损耗,提高了电池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799495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010689212.0
申请日:2020-07-15
Applicant: 新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IPC: H01M8/2484 , H01M8/04082 , H01M8/04089 , H01M8/0662 , H01M8/1231 , H01M8/24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的歧管及包括其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本发明针对一种进出气口布置在底部的电堆,通过本发明歧管的应用,可将电堆的进出气口从底部引出至电堆侧面,用连接管件将电堆的各个气路并联连接,从而实现多个电堆在高度方向堆叠布置,优化系统排布并提升了空间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365243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1810394739.3
申请日:2018-04-27
Applicant: 广东清大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1M8/1231 , H01M8/248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封板,以及若干个依次层叠的位于两个所述封板之间的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流端板和第二流端板,以及连接于第一流端板和第二流端板之间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开设有电池放置通槽,所述电池放置通槽内容置有电池片。本电池堆,具有结构简易、运行稳定的特点。该电池堆通过在一个流端板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两组相互垂直的导气槽,使阳极气体和阴极气体能均匀分布于电池片的两侧,有助于电池片上催化物与燃料气体进行充分的反应,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的稳定运行;而且,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的结构简易,有利于产品的生产、装配、以及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936829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19783.9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H01M8/0271 , H01M8/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板型电极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包括工作壳,所述工作壳内设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组件,所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组件的侧壁上设有多个通气口,多个所述通气口内均设有通气管,多个所述通气管均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组件呈连通设置,所述工作壳的一侧壁上设有工作口,所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组件靠近工作口的一侧设有两个电极线路,两个所述电极线路远离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组件的一端均贯穿工作口设置,所述工作壳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螺纹口,两个所述螺纹口内均滑动连接有螺纹柱。本发明中工作人员可以方便的完成不同规格电池的安全使用工作,极大的满足了工作人员的不同使用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7766826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581927.4
申请日:2023-11-24
Applicant: 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8/10 , C25D3/56 , C25D5/48 , H01M8/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共沉积电镀和原位氧化法制备的铜锰铁尖晶石保护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和SOFC连接体,涉及电化学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S1、在电镀液中对基体进行铜锰铁共沉积电镀,在基体表面沉积合金镀层;S2、对步骤S1得到的基体进行氧化处理,将合金镀层转变为铜锰铁尖晶石保护层。本发明在低电流密度下在不锈钢表面共沉积电镀出均匀致密的铜铁锰镀层,并通过对合金镀层进行氧化处理,在不锈钢表面制备均匀致密的(CuMnFe)3O4尖晶石保护层,防止不锈钢连接体氧化,阻止不锈钢连接体在高温运行下Cr挥发。
-
公开(公告)号:CN114542223B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011340474.2
申请日:2020-11-25
Applicant: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IPC: F01K25/06 , F01K25/10 , F01D13/00 , F01D15/10 , H01M8/1231
-
公开(公告)号:CN112740454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1880097820.3
申请日:2018-10-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IPC: H01M8/1286 , H01M4/86 , H01M4/92 , H01M8/1231
Abstract: 提供使燃料电池单体的发电效率提升并且难以在电极以及电解质膜出现破损的高可靠的燃料电池单体。燃料电池单体具有:具有设置了俯视观察下具有网眼形状的支承部的区域的支承基板(2、3);支承基板上的第1电极(4);第1电极上的电解质膜(5);和电解质膜上的第2电极盖区域而形成;和第1网眼状电极(4B),其与第1薄膜电极连接,与支承部对应而设,具有比第1薄膜电极厚的膜厚,在俯视观察下具有网眼形状。(6),第1电极具有:第1薄膜电极(4A),其至少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