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40260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210701901.8
申请日:2022-06-20
申请人: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西北工业大学
IPC分类号: B64C21/02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扇翼结构包括扇翼、叶轮、挡流板,其中:扇翼的上翼面沿自前缘部位向后缘部位向下倾斜,形成倾斜面;扇翼的前缘部位开设有叶轮安装槽,叶轮安装槽沿扇翼的展向伸展,横截面呈弧形;叶轮安装在叶轮安装槽内;挡流板连接在倾斜面上,与倾斜面之间形成抽吸槽;抽吸槽的进口端延伸至倾斜面与叶轮安装槽的交汇部位处,出口端朝向扇翼后缘部位,叶轮高速转动时,部分气流会沿挡流板的外壁面向扇翼后缘部位流动,在抽吸槽的出口端形成负压区,从而可对扇翼上翼面的倾斜面与叶轮安装槽的交汇部位处堆积的气体进行抽吸,进而能够有效降低该部位处的正压区,保证扇翼结构的升力效果。此外,涉及一种扇翼飞行器,包括:上述的扇翼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7818871B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410239218.6
申请日:2024-03-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被动式混合层流短舱应用方法,涉及大型飞机层流短舱应用领域,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基于吸气壁板外部压力高、内部压力低产生的压差,促使吸气壁板附近空气进入舱体内部的吸气管道内;吸气管道将从吸气壁板进入的空气输运至舱体后端;随着内部管道中气体的累积,当其压力逐渐大于舱体后端排气孔的压力时,吸气管道内的空气经排气孔排出短舱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被动式混合层流短舱应用方法,本方案设计的装置无需压气机、泵等装置,其进气方式只需要依靠内外自然压差实现。这使得其在取得相同效果的同时,大大简化了整个系统的重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02535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347067.6
申请日:2024-03-26
申请人: 飞琳科新材料(南通)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多孔微米结构减阻膜,它包括:覆于物体上的膜本体,均匀排布在膜本体上的小肋区,相邻小肋区之间设有排气孔,所述的小肋区上均匀排布设置小肋结构;所述的小肋区包括平行小肋区和倾斜小肋区,平行小肋区与流线方向平行,倾斜小肋区与流线方向倾斜,该减阻膜通过分布式小肋排布使近壁面流动与小肋结构平行,一方面能够提高减阻效果,另一方面避免了在高速运动状态下小肋结构受到较大的形阻而被破坏变形。多排气孔结构便于减阻膜在复杂曲面上的安装,防止安装过程中形成鼓包,影响减阻效果和小肋膜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2512920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1980050631.5
申请日:2019-07-26
申请人: 赛峰飞机发动机公司
发明人: 阿德里安·杜波依斯 , 安东尼·宾德 , 劳伦斯·弗朗辛·韦恩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纵向轴线的涡轮机,该涡轮机包括分别为上游螺旋桨(122)和下游螺旋桨的两个同轴外部螺旋桨(122),其特征在于,上游螺旋桨(122)的叶片(148)中的至少一些叶片包括至少一个内部空气循环筒道(150),至少一个内部空气循环筒道与叶片(148)的边界层中的空气排放开口(152)连通,且与叶片的径向外端部上的空气流出开口(158)连通,空气排放开口(152)通向叶片(148)的被动表面(156)上的开口入口(152a),空气排放开口的入口(152a)被径向布置在在叶片的如下径向高度的上方和从径向高度进行测量介于叶片(148)的径向尺寸(H2)的10%到45%之间的区域(H1)中,对于该径向高度,叶片的前缘(138)的切线正交于纵向轴线,空气排放开口的入口(152a)被布置在在所述入口(152a)处并从叶片(148)的前缘(138)进行测量介于叶片(148)的局部弦的0%到30%之间的区域中。
-
公开(公告)号:CN117002728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957889.1
申请日:2023-07-27
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摘要: 提供一种电弧等离子体增强型沟槽湍流摩擦减阻装置,包括沟槽壁面(1)和电弧电极组(2),沟槽壁面(1)由多个沿流向延伸并沿展向等距分布的沟槽形成,将电弧电极组(2)以阵列的形式布置于沟槽壁面(1)上。还提供相应减阻方法:将传感器布置在流场采集流场数据中,并将数据输入到控制器中;控制器对数据进行分析,据此选择工作模式和参数;传感器再次采集流场数据,收集电弧放电后的流场信息;控制器再次对数据进行分析,测量表面摩擦阻力,对比电弧放电前后摩擦阻力变化,若实现预期减阻效果,工作结束,否则重回第二步选择新的工作模式或放电状态。本发明采用能够主动控制的电弧等离子体放电与沟槽被动流动控制技术相结合,能够在实际飞行复杂来流条件下实现有效减阻。
-
公开(公告)号:CN116119002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310397199.5
申请日:2023-04-14
申请人: 成都流体动力创新中心
IPC分类号: B64C21/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涵道风扇驱动协同吹吸气的机翼流动控制系统,包括:对称设置在飞机双翼上的协同吹吸气模块,该模块包括设置在机翼后缘的协同吹吸气区域;其中,协同吹吸气区域包括:分别设置在上、下翼面的第一引气区域和第二引气区域;第一、第二引气区域上设置有多个气孔或狭缝,且第一、第二引气区域之间的机翼内部形成供空气上下流动的流动腔室;腔室中设置有多个用于引导外部空气通过腔室上下流动的涵道风扇;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涵道风扇的运行状态的驱动模块。该系统通过上下引气的方式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增升和辅助操控方案,既可以增大大型飞机在起降过程中的升力,同时可以在大型飞机的起降、巡航过程中对飞行状态进行辅助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15081109B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0580719.1
申请日:2022-05-25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7/10 , B64C21/02 , G06F113/08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基于声学超表面+微吹吸的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抑制方法,属于航空航天领域。本发明基于声学超表面与微吹吸协同抑制,实现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边界层内的宽频第一与第二模态抑制。本发明通过微吹吸控制边界层厚度,抑制主导频率外的其他频率的扰动增长,控制高超声速边界层厚度远离非主导频率扰动波长的一半,抑制非主导频率的扰动增长,实现对第一模态以及低频第二模态的转捩抑制。本发明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壁面前端引入宽频的高斯扰动,通过对壁面脉动压力进行频域分析得到被激发的主导频率范围;通过优化超表面孔隙参数,使主导频率下的扰动波对应的反射系数最小,抑制主导频率的扰动增长,进而抑制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
-
公开(公告)号:CN108248834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1710932651.8
申请日:2017-10-10
申请人: 波音公司
发明人: D·P·布尔佐佐夫斯基 , S·F·格里芬
摘要: 一种包括多个合成射流发生器的共振阵列的装置,其中相邻的射流发生器被联接,从而引起在多个合成射流发生器的射流之间的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的可能,这取决于至多个合成射流发生器的对应的多个驱动信号的相对相位。该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其经配置以控制对应的多个驱动信号的相对相位,以通过改变由多个合成射流发生器的第二合成射流发生器所发射的第二射流的给定相位,引起由多个合成射流的第一合成射流发生器所发射的第一射流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2208748B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011087796.0
申请日:2020-10-13
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主被动组合的超高速边界层转捩宽频控制方法,在超高速飞行器表面需要控制边界层转捩的区域安装转捩宽频控制结构,转捩宽频控制结构包括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微孔隙板,微孔隙板设在飞行器的表面上并覆盖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射流出口;微孔隙板通过被动控制抑制第二模态,合成双射流激励器通过主动控制抑制第一模态;通过主被动控制相结合实现第一模态、第二模态兼顾的宽频范围转捩控制。既增强孔隙表面对宽频扰动波的抑制能力,又减小表面粗糙度,理论上有望集成剪切增稳与吸声机理,工程上有利于实现热防护和延迟转捩双目标,并且可以通过合理布置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吸气区域和喷气区域,能够有效的扩大控制参数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5081109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580719.1
申请日:2022-05-25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7/10 , B64C21/02 , G06F113/08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基于声学超表面+微吹吸的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抑制方法,属于航空航天领域。本发明基于声学超表面与微吹吸协同抑制,实现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边界层内的宽频第一与第二模态抑制。本发明通过微吹吸控制边界层厚度,抑制主导频率外的其他频率的扰动增长,控制高超声速边界层厚度远离非主导频率扰动波长的一半,抑制非主导频率的扰动增长,实现对第一模态以及低频第二模态的转捩抑制。本发明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壁面前端引入宽频的高斯扰动,通过对壁面脉动压力进行频域分析得到被激发的主导频率范围;通过优化超表面孔隙参数,使主导频率下的扰动波对应的反射系数最小,抑制主导频率的扰动增长,进而抑制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