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439209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1980090927.X
申请日:2019-12-24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IPC: G01N27/407 , G01N27/416
Abstract: 传感器元件具备:长条的长方体形状的元件主体102,在其内部设置有被测定气体流通部9;测定电极,其配设于被测定气体流通部9的内周面上;以及多孔质的保护层84,其将元件主体102的第一~第五面102a~102e覆盖。将在元件主体102的一部分且是从被测定气体流通部9至第一~第五面102a~102e的各面的部分存在的外壁105中最薄的第五外壁105e设为最薄外壁,将与最薄外壁对应的第五面102e设为最接近面,保护层84中的将最接近面覆盖的第五保护层84e在从与最接近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与最薄外壁整体重叠。第五保护层84e具有:在从与最接近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与最薄外壁的80%以上重叠的第五内部空间90e。
-
公开(公告)号:CN113439209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1980090927.X
申请日:2019-12-24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IPC: G01N27/407 , G01N27/416
Abstract: 传感器元件具备:长条的长方体形状的元件主体102,在其内部设置有被测定气体流通部9;测定电极,其配设于被测定气体流通部9的内周面上;以及多孔质的保护层84,其将元件主体102的第一~第五面102a~102e覆盖。将在元件主体102的一部分且是从被测定气体流通部9至第一~第五面102a~102e的各面的部分存在的外壁105中最薄的第五外壁105e设为最薄外壁,将与最薄外壁对应的第五面102e设为最接近面,保护层84中的将最接近面覆盖的第五保护层84e在从与最接近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与最薄外壁整体重叠。第五保护层84e具有:在从与最接近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与最薄外壁的80%以上重叠的第五内部空间90e。
-
公开(公告)号:CN112020900A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1980028445.1
申请日:2019-03-04
Applicant: 国立大学法人东海国立大学机构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Abstract: 原子束产生装置(10)具备:阴极(20),其是具有设置有能够射出原子束的照射口(23)的射出面(22)的框体;阳极(40),其配设于阴极(20)的内部,且与阴极(20)之间产生等离子体;以及磁场产生部(61、62),其具有产生第一磁场(B1)的第一磁场产生部(61)和产生第二磁场(B2)的第二磁场产生部(62),以从射出面(22)侧使第一磁场位于第二磁场的上方进行观察时的磁场的方向在第一磁场为向左、且在第二磁场为向右的方式,在阴极(20)内产生与射出面(22)平行的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从而将在阴极(20)内生成的阳离子导向射出面。
-
公开(公告)号:CN106664790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80002242.1
申请日:2016-08-18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Abstract: 原子束源(10)具备:筒状的阴极(20),其具有设置有能够射出原子束的射出口(32)的射出部(30);设置在阴极20的内部的棒状的第一阳极40;以及与第一阳极(40)分开设置在所述阴极(20)的内部的棒状的第二阳极(50);通过将从阴极(20)的形状、第一阳极(40)的形状、第二阳极(50)的形状、以及阴极(20)与第一阳极(40)和所述第二阳极(50)的位置关系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设为预定的构成,从而抑制溅射粒子的射出,该溅射粒子是由第一阳极(40)与第二阳极(50)之间的等离子体生成的阳离子与阴极(20)、第一阳极(40)及第二阳极(50)中的至少一个发生碰撞而产生的。
-
公开(公告)号:CN101745975B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0910246596.2
申请日:2009-11-25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IPC: B28B3/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8B3/269 , B23P15/243 , Y10T156/1056 , Y10T156/108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磨耗性高的蜂窝构造体成形用接头(1),具有导入成形原料的内孔(4)、和将成形原料挤压成形为格子状的狭缝(5)。其包括由含有碳化钨和结合材料的超硬合金构成的,并形成有在厚度方向贯通的内孔(4)的第一板状构件(2);和所述第一板状构件(2)接合的,由含有碳化钨和结合材料的超硬合金构成的,并形成有和内孔(4)连通的狭缝(5)的第二板状部件(3);所述结合材料在所述第一板状构件(2)和所述第二板状构件(3)的接合部中分布得比第一板状构件(2)和第二板状构件(3)的其他部分中的少。
-
公开(公告)号:CN102398209A
公开(公告)日:2012-04-04
申请号:CN201110265297.0
申请日:2011-09-08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IPC: B24B37/04 , B24B37/26 , H01L21/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4B37/042 , B24B7/228 , B24B13/00 , B24B37/00 , B24B37/0056 , B24B37/26 , B24B5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被研磨物的研磨方法及研磨垫,其用来通过研磨被研磨物的表面而使表面形成为精度较高的凹面或者凸面。研磨垫(10)在表面上的径向的中心区域和外周区域形成有不同的槽状态,中心侧或外侧的任一区域为形成有槽(15)的第一研磨区域(11)、另一区域为做成与第一研磨区域(11)不同槽状态的第二研磨区域(12),在该研磨垫(10)上以横跨研磨区域(11)与第二研磨区域(12)的交界的状态配设被研磨物(20),使研磨垫(10)及被研磨物(20)旋转,对被研磨物(20)进行研磨。
-
公开(公告)号:CN101391327A
公开(公告)日:2009-03-25
申请号:CN200810149170.0
申请日:2008-09-19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H9/00 , B23H1/04 , B23H2200/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成形模加工电极、成形模的制造方法以及成形模。课题是能更加容易地制作成形模加工电极或成形模且在用制作的成形模对成形体进行成形时进一步抑制成形体的成形弯曲。成形模加工电极利用通过六边形的立壁部相连而使外周形成为大致圆形的狭槽形成部加工成形模的狭槽,另一方面,利用内周形成为大致圆形且与狭槽形成部的外周立壁部重合的同时其外周形成为大致圆形的狭槽形成部加工外周侧的狭槽部。同样,利用第三电极的狭槽形成部加工更外周侧的狭槽。这样,由于多个狭槽形成部在圆周方向被分割,所以多个狭槽形成部的重复部分形成为与成形体相同的大致同心圆形。另外,将狭槽形成部的面积设计为更加接近的值,难以产生电极消耗程度的差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