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316C

    公开(公告)日:2004-10-06

    申请号:CN00106251.4

    申请日:2000-05-19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及制法是在形成在半导体基板上的第1和第2场效应管上堆积第1保护绝缘膜,在该第1保护绝缘膜形成电容下部电极、由绝缘性金属氧化膜构成电容绝缘膜以及电容上部电极构成的电容元件。电容下部电极和第1场效应管的杂质扩散层与形成在第1保护绝缘膜上的第1导电芯柱连接,电容上部电极和第2场效应管的杂质扩散层与形成在第1保护绝缘膜上的第2导电芯柱连接。该装置能防止电容绝缘膜的还原和电容元件的特性变化。

    功率转换电路
    2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675579B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0880014850.X

    申请日:2008-12-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3/1582 H02M7/2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括双向开关(2)的功率转换电路。该双向开关(2)具有第一栅端子(G1)、第二栅端子(G2)、第一欧姆端子(S1)以及第二欧姆端子(S2)。该双向开关(2)具有四种工作状态。在第一状态下,作为第一欧姆端子(S1)一侧为阴极、第二欧姆端子(S2)一侧为阳极的二极管工作;在第二状态下,作为第一欧姆端子(S1)一侧为阳极、第二欧姆端子(S2)一侧为阴极的二极管工作;在第三状态下,第一欧姆端子(S1)和第二欧姆端子(S2)之间不经由二极管双向导通;在第四状态下,将第一欧姆端子(S1)和第二欧姆端子(S2)之间的双向电流切断。

    功率转换电路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675579A

    公开(公告)日:2010-03-17

    申请号:CN200880014850.X

    申请日:2008-12-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3/1582 H02M7/2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括双向开关(2)的功率转换电路。该双向开关(2)具有第一栅端子(G1)、第二栅端子(G2)、第一欧姆端子(S1)以及第二欧姆端子(S2)。该双向开关(2)具有四种工作状态。在第一状态下,作为第一欧姆端子(S1)一侧为阴极、第二欧姆端子(S2)一侧为阳极的二极管工作;在第二状态下,作为第一欧姆端子(S1)一侧为阳极、第二欧姆端子(S2)一侧为阴极的二极管工作;在第三状态下,第一欧姆端子(S1)和第二欧姆端子(S2)之间不经由二极管双向导通;在第四状态下,将第一欧姆端子(S1)和第二欧姆端子(S2)之间的双向电流切断。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2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39196C

    公开(公告)日:2009-09-09

    申请号:CN200510080752.4

    申请日:2005-06-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787 H01L29/2003 H01L29/402 H01L29/417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本发明的构造中,第1源极电极(106)通过通孔(112)连接在导电性衬底(101)上,此外,还形成有第2源极电极(110)。由此,即便是在栅极电极(108)与漏极电极(107)之间施加高的反向电压,也可以效果良好地分散或缓和易于在栅极电极(108)中接近漏极电极(107)的一侧的端部产生的电场集中,故耐压增高。此外,由于作为形成元件形成层的衬底使用了导电性衬底,故在导电性衬底(101)上不需要设置贯穿到背面的通孔。因此,可以保持导电性衬底(101)所需要的强度不变地把第1源极电极(106)与背面电极(115)电连接起来。由此,实现耐压优良、强度高的由III-V族氮化物半导体构成的半导体器件。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50273A

    公开(公告)日:2006-03-22

    申请号:CN200510080752.4

    申请日:2005-06-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787 H01L29/2003 H01L29/402 H01L29/417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本发明的构造中,第1源极电极(106)通过通孔(112)连接在导电性衬底(101)上,此外,还形成有第2源极电极(110)。由此,即便是在栅极电极(108)与漏极电极(107)之间施加高的反向电压,也可以效果良好地分散或缓和易于在栅极电极(108)中接近漏极电极(107)的一侧的端部产生的电场集中,故耐压增高。此外,由于作为形成元件形成层的衬底使用了导电性衬底,故在导电性衬底(101)上不需要设置贯穿到背面的通孔。因此,可以保持导电性衬底(101)所需要的强度不变地把第1源极电极(106)与背面电极(115)电连接起来。由此,实现耐压优良、强度高的由III-V族氮化物半导体构成的半导体器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