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099090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609648.8
申请日:2011-03-07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 H01M4/38 , H01M4/36 , H01M10/0525 , H01M10/4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0428 , H01M4/0471 , H01M4/1395 , H01M4/38 , H01M4/661 , H01M4/662 , H01M4/667 , Y10T29/49108 , Y10T29/49115 , H01M4/386 , H01M4/366 , H01M10/0525 , H01M10/42
Abstract: 目的是提供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的二次电池。提供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具有包含硅或硅化合物的电极,其中该电极在金属材料的层上设置有包含硅或硅化合物的层;在该金属材料层与该包含硅或硅化合物的层之间设置有所述金属材料和所述硅的混合层;所述金属材料的氧亲和性比该二次电池中进行电荷授受的离子的氧亲和性高;并且,所述金属材料的氧化物不具有绝缘性。进行电荷授受的离子是碱金属离子或碱土金属离子。
-
公开(公告)号:CN105742570A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610297039.3
申请日:2012-03-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4/136 , H01M4/485 , H01M4/5825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4/621 , H01M10/0525 , H01M2004/028 , Y02E60/122 , Y02P70/54 , Y02T10/7011
Abstract: 锂离子二次电池。提供一种具有高放电容量、高能级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及其制造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正极、负极以及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电解质。正极包括正极集电体及设置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中,交替设置有石墨烯和含锂复合氧化物。含锂复合氧化物为扁状单晶粒,其中b轴方向上的长度比a轴方向的长度及c轴方向上的长度短。此外,含锂复合氧化物以单晶粒的b轴与正极集电体的表面交叉的方式设置在正极集电体上。
-
公开(公告)号:CN103443971A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280014987.1
申请日:2012-03-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4/136 , H01M4/485 , H01M4/5825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4/621 , H01M10/0525 , H01M2004/028 , Y02E60/122 , Y02P70/54 , Y02T10/7011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有高放电容量、高能级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及其制造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正极、负极以及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电解质。正极包括正极集电体及设置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中,交替设置有石墨烯和含锂复合氧化物。含锂复合氧化物为扁状单晶粒,其中b轴方向上的长度比a轴方向的长度及c轴方向上的长度短。此外,含锂复合氧化物以单晶粒的b轴与正极集电体的表面交叉的方式设置在正极集电体上。
-
公开(公告)号:CN103367787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310097723.3
申请日:2013-03-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 H01M10/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8 , H01G9/025 , H01G9/15 , H01G11/06 , H01G11/08 , H01G11/28 , H01G11/50 , H01G11/56 , H01L28/40 , H01M4/64 , H01M10/052 , H01M10/0562 , H01M10/0585 , Y02E60/13 , Y02P70/54 , Y02T10/7011 , Y02T10/70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蓄电装置。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在同一平面内设置正极及负极的蓄电元件以及一种在同一平面内配置有该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蓄电元件,包括形成在同一平面内的正极集电体层及负极集电体层、正极集电体层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集电体层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至少接触于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电解质层。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蓄电装置,其中在同一平面内配置有多个该蓄电元件,通过布线将该多个蓄电元件电连接,并且蓄电元件被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的蓄电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03053055A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180040121.3
申请日:2011-08-03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93 , B29B15/00 , H01M4/366 , H01M4/60 , H01M4/625 , H01M4/661 , H01M2004/02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用于电池的包含活性物质粒子等的电极的导电性。作为导电助剂使用包括1至10个石墨烯的二维碳,代替至多只一维延伸的以往使用的导电助剂诸如石墨粒子、乙炔黑或碳纤维等。二维延伸的导电助剂与活性物质粒子或其他导电助剂接触的概率较高,由此可以提高该导电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576861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080040086.0
申请日:2010-09-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 H01M4/136 , C01G53/00 , H01G9/058 , H01M4/58 , H01M10/052 , H01M10/056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 , H01M4/136 , H01M4/366 , H01M10/0525 , H01M10/0585 ,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负电极活性材料、负电极和蓄电装置。目标是改善蓄电装置的特性和实现长寿命。在氮化锂用于蓄电装置的负电极活性材料的情况下,将多个具有不同锂浓度的氮化锂层层叠。例如,在将第一氮化锂层和第二氮化锂层层叠在集流体上的情况下,第一氮化锂层中所含的锂比第二氮化锂层中所含的锂的浓度低。在该情况下,第一氮化锂层的过渡金属的浓度高于第二氮化锂层的过渡金属的浓度。注意,可以使用另外的碱金属来替代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