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070948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780026844.5
申请日:2017-04-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右下边梁(14)、右底板框架(17)、右横梁(68)及消音器。在右底板框架(17)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燃料箱。右横梁(68)架设在右底板框架(17)及右下边梁(14)上并向车宽方向延伸。另外,在由右下边梁(14)、右底板框架(17)及右横梁(68)包围的区域设有消音器。右横梁(68)具有上方变形引导部(77)。上方变形引导部(77)形成为通过输入到右下边梁(14)的冲击载荷(F2)而能够向上方变形。
-
公开(公告)号:CN108454370A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810124047.7
申请日:2018-02-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输入到下纵梁的碰撞荷载高效地向车身的宽度方向内侧传递的车身的下部构造。本发明的车身的下部构造(下纵梁构造体C1)的特征在于,加强件(41)的形成在内侧加强件(43)侧的第1侧面(44a)与加强件(41)的形成在外侧加强件(42)侧的第2侧面(45a)相比相对地向上方位移,电池组(51)支承于下纵梁(11)的下表面。
-
公开(公告)号:CN107207051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580075705.2
申请日:2015-02-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 B62D25/2027 , B62D43/10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使车身重量轻量化并且能够实现适当的车身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具备:底板(3),其具有低底板部(32)、设在低底板部(32)的后方的高底板部(43)、和形成于高底板部(43)且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下呈凸形状的底板凹部(44);和支撑件(90),其将低底板部(32)与底板凹部(44)的底面(44b)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1638110A
公开(公告)日:2010-02-03
申请号:CN200910158697.4
申请日:2009-07-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成本、并提高外观设计的自由度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汽车(1)具有:侧外板(4),该侧外板(4)具有前支柱下部(41)和下纵梁部(42);安装在侧外板(4)的前侧的前挡泥板(3)。侧外板(4)具有使下纵梁部(42)的前端(42a)延伸到车轮拱形部(31)的延伸部(43)、和配置在延伸部(43)与前支柱下部(41)之间的缺口部(44),并且,使延伸部(43)的上缘(43a)与车门下端线(51)一致地配置。前挡泥板(3)使其与下纵梁部(42)之间的分型线(E)形成在车门下端线(51)的线上附近。安装部(32)从分型线(E)通过延伸部(43)的内侧、并从缺口部(44)向下方突出地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0500496C
公开(公告)日:2009-06-17
申请号:CN200510134311.8
申请日:2005-12-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能进一步简单确保车轮退让部的刚性,并能调整接合部的强度,使其充分吸收冲击载荷。车身前部结构的右前侧车架的外壁上形成有右车轮退让部。右车轮退让部的外壁上形成有凹部。凹部的下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形成有向内壁隆起的下外壁凸条,内壁上形成有向外壁凸条隆起的下外壁凸条,在下内壁凸条与下外壁凸条抵接的状态下,将结合部位以点焊的方式固定。车身前部结构的右前侧车架为右前车架部件及右后车架部件一体化的部件,其通过将右前车架部件的后边缘与右后车架部件的前边缘对接起来,并将对接部位激光焊接接合成接合部。横跨该接合部配置有用于安装制动流路的安装托架,接合部的前、后部位分别接合在安装托架的前、后部位上。
-
公开(公告)号:CN1329237C
公开(公告)日:2007-08-01
申请号:CN200410069709.3
申请日:2004-07-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安井健
IPC: B62D25/16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防止挡泥板重量增加的车体前部结构。该车体前部结构是通过配置在车体前部且侧部上的上部构件(12)支承挡泥板(21),在上部构件(12)与挡泥板(21)之间,通过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33)向着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所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51),即使在挡泥板(21)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的情况下使前挡泥板(21)产生变形,冲击吸收部件(51)也能良好地吸收冲击,从而没有必要过高地提高前挡泥板(21)的刚性。
-
公开(公告)号:CN1814490A
公开(公告)日:2006-08-09
申请号:CN200510134311.8
申请日:2005-12-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能进一步简单确保车轮退让部的刚性,并能调整接合部的强度,使其充分吸收冲击载荷。车身前部结构的右前侧车架的外壁上形成有右车轮退让部。右车轮退让部的外壁上形成有凹部。凹部的下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形成有向内壁隆起的下外壁凸条,内壁上形成有向外壁凸条隆起的下外壁凸条,在下内壁凸条与下外壁凸条抵接的状态下,将结合部位以点焊的方式固定。车身前部结构的右前侧车架为右前车架部件及右后车架部件一体化的部件,其通过将右前车架部件的后边缘与右后车架部件的前边缘对接起来,并将对接部位激光焊接接合成接合部。横跨该接合部配置有用于安装制动流路的安装托架,接合部的前、后部位分别接合在安装托架的前、后部位上。
-
公开(公告)号:CN1605522A
公开(公告)日:2005-04-13
申请号:CN200410080664.X
申请日:2004-09-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B62D25/04 , B62D25/08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前部车身构造,该前部车身构造可以有效地分散施加于上部构件的前端部的负荷,而且力图减轻重量,并可以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汽车的前部车身构造(10)的配置为: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左前侧架(11),在此左前侧架(11)的上侧后方设有左前柱(27),从此左前柱(27)的下端部(27a)向前方将左上部构件(13)延伸到左前侧架(11)的外侧。此汽车的前部车身构造10为了以左前柱(27)承受施加于左上部构件(13)的前端部(13a)的负荷负荷,将左上部构件(13)形成大致直线状,并且朝向车身后方上倾斜地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4537118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111221376.1
申请日:2021-10-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 B60L50/64 , B60L58/26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8 ,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搭载车辆,能够充分确保电池容量,进而能够保护电池或电池辅助设备等不受因侧面碰撞而输入的载荷破坏。电池组搭载车辆(Ve)包括地板通道(24)与电池组(20)。电池组包括第一电池辅助设备(831)、第二电池辅助设备(832)以及电气配线(84)。第一电池辅助设备从下方配置于地板通道的前通道部(241)的内部。第二电池辅助设备从下方配置于地板通道的后通道部(243)的内部。电气配线跨越右侧、左侧的第二地板横梁(45)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连接第一电池辅助设备以及第二电池辅助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18693430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199441.2
申请日:2024-02-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4 , H01M50/242 , H01M50/249 , H01M50/289 , H01M10/42
Abstract: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特定频率下的振动的电池组。电池组(1)具备:蓄电池模块(10);蓄电池壳体(31),其在模块固定部(N1)处通过刚性结合来固定蓄电池模块(10);上框架(34),其架设于蓄电池模块(10)的上方;以及接线盒(11),其配置于上框架(34)上。上框架(34)在位于接线盒(11)的前方及后方的螺栓孔(H1、H2)处通过刚性结合而固定于蓄电池壳体(31)或蓄电池模块(10)。接线盒(11)在位于螺栓孔(H1、H2)之间的螺栓孔(H5)处,经由安装橡胶(80)通过弹性结合而固定于上框架(34)。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