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耦合系统运行可靠性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78005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655041.4

    申请日:2024-1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气耦合系统运行可靠性评估方法,包括:分析电气耦合系统的网络拓扑、能量流向和元件逻辑关系,构建了系统从供能源到负荷点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建立元件可靠性模型,并通过改变不同年限和负载率得到非关键元件不同故障率信息;将非关键元件不同故障率信息作为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节点的输入数据,输出解析模型系数,结合关键元件组合状态概率得到可靠性指标;将非关键元件不同故障率信息作为输入,将解析模型系数作为输出,训练LLSVM模型;在线应用预测时,将元件长短期预测结果并结合元件可靠性模型,得到对应的非关键元件不同故障率输入训练好的LLSVM模型,输出可靠性指标。该方法实现了电气耦合系统有效、快速和高效的可靠性评估。

    一种用于测试控制阀密封副应力分布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574101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510015809.X

    申请日:2025-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测试控制阀密封副应力分布的装置,属于阀性能测试领域。本发明包括测试台;流体供应组件包括水箱、进水管、水泵和出水管,进水管的进水端连通水箱,水泵安装在进水管的出水端,出水管的进水端连通水泵的出水端;调压组件,调压组件安装在出水管上;待测控制阀,待测控制阀安装在出水管的出水端;透明防护板,透明防护板安装在对应待测控制阀出水端的测试台上;DIC图像采集组件,DIC图像采集组件安装在透明防护板远离待测控制阀一侧的测试台上且其的采集端对应待测控制阀布置。本发明通过流体供应组件模拟待测控制阀工作的复杂工况条件,并利用DIC图像采集组件进行高精度图像采集处理,提高检测精度。

    一种基于KLT理论和视差补偿的SR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437528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311519932.2

    申请日:2023-11-1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KLT理论和视差补偿的SR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及系统,获取待预测超分辨率重建图像进行频域滤波并提取中高频域图像作为模型输入;计算每个频域图像通道的协方差向量矩阵并根据KLT内核计算KLT系数矩阵,谱分解并组合得到不同深度的图像细节特征图;将浅层特征图构成图像结构特征经第一回归网络得到图像结构信息质量分数;采用不同深度的卷积神经网络将多级深层特征图分别进行图像特征细化整合,并根据视差补偿的原理分两部分,利用第二和第三回归网络得到左眼和右眼细节特征质量分数;将三个质量分数进行自适应加权得到最终客观评价质量预测分数;本发明在感知图像整体结构的同时,利用左右眼视差补偿原理使客观评价结果贴近人眼感知。

    一种基于磨削和激光喷丸的搅拌摩擦焊缝强化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50070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510028787.0

    申请日:2025-0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搅拌摩擦焊接头后处理强化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磨削和激光喷丸的搅拌摩擦焊缝强化装置及方法,该装置主要包括运动组件、焊缝磨削与激光喷丸复合强化加工头;运动组件又包括加工平台、六轴机器人;焊缝磨削与激光喷丸复合强化加工头又包括加工头横梁、振镜激光头、激光全反镜、前打磨砂轮、后打磨砂轮。本发明将打磨和表面强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打磨过程中的摩擦热,增强打磨区域的高强铝合金塑性,可以直接使用无吸收层和约束层激光喷丸对表面进行强化,有利于获得显著的微观组织优化和更高幅值、更大深度的残余应力场,从而获得表面光洁且具有高性能的搅拌摩擦焊焊接头。

    一种酶解脱苦制备微胚乳玉米植物基酸奶的方法及产品

    公开(公告)号:CN119547825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363730.8

    申请日:2024-09-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酶解脱苦制备微胚乳玉米植物基酸奶的方法及产品,属于发酵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风味蛋白酶、谷氨酰胺转氨酶联合α‑淀粉酶对微胚乳玉米发酵基进行酶解处理,在发酵前通过定向水解蛋白质,去除蛋白末端疏水性氨基酸,有效降低了酸奶产品的苦味;更重要的是,通过协同酶解作用,增强了蛋白凝胶网络结构稳定性,为后续菌种发酵了提供能量,结合后续对微胚乳玉米植物基酸奶的制备工艺的优化,确定最适宜糖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发酵时间,达到了提高菌种发酵性,改善酸奶质地、口感的目的,制备出一款全新的品质优良的微胚乳玉米植物基酸奶,推动了微胚乳玉米的产业化,为我国植物酸奶的制备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