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14660207U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20506811.4
申请日:2021-03-10
Applicant: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上海隧道工程智造海盐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片注浆预埋件,包括:埋设于管片内且内部中空的埋管组件,一端敞口且另一端封闭,埋管组件的敞口端位于内弧面上,封闭端靠近外弧面,埋管组件的外周形成有呈环型状的第一止水结构;安装于埋管组件内且呈弹性状的止回件,止回件具有呈锥面状且尖端朝向外弧面的止回部,止回部上设有一端相互连通的若干个开口,通过若干个开口于止回部上划分形成若干个挡片,若干个挡片相互靠近而封挡埋管组件以实现浆液的止回,若干个挡片在注浆时可向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而呈张开状态从而连通埋管组件,以实现浆液的注入,本申请通过第一止水结构延长了渗水路径,起到了止水效果,通过止回件而实现良好的注浆和止回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91391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06730.1
申请日:2024-07-08
Applicant: 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沉井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超大直径超深沉井施工注浆减阻模型试验装置及方法,包括试验加载装置、土箱、沉井管片、沉井管片控制装置、数据采集系统、注浆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试验加载装置上方设有土箱;沉进管片控制装置控制沉井管片在土箱的土体内部下沉;所述数据采集系统分别监测沉井管片下沉过程中的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土层位移值、管片应变值;控制系统连接试验加载装置和注浆系统,控制系统控制试验加载装置的加载速率和荷载大小、注浆速度和注浆量,本发明的试验装置通过试验加载装置和沉井管片控制装置高度模拟实际工程条件下的沉井下沉和注浆减阻过程,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8863279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040202.9
申请日:2024-07-31
Applicant: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IPC: G06Q10/063 , G06Q50/08 , G06F17/10 , E21D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盾构机自主掘进状态下的地层损失评价方法,包括步骤:1、将隧道里程长度等分为n份,获取其中一个微段AB;2、计算微段AB内的理论开挖方量;3、微段AB对应在纠偏规划路径上的纠偏微段为A’B’;4、计算纠偏微段A’B’的纠偏开挖方量;5、微段AB对应在实际运动路径上的实际微段为A”B”;6、计算实际微段A”B”的实际开挖方量;7、计算地层损失率,用于评价在盾构机自主掘进状态下的地层损失。本发明涉及盾构隧道施工技术领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盾构机自主掘进状态下地层损失评价困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500095B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410837531.6
申请日:2014-12-28
Applicant: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IPC: E21D1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类矩形盾构管片接头结构,包括相互拼接的至少两个管片,每个管片具有拼接端面,管片于拼接端面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金属接头件,金属接头件包括一位于拼接端面的接头板,自接头板向管片延伸从而形成手孔,接头板上设有连接通孔,连接通孔沿管片的对接方向贯穿于拼接端面。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盾构管片拼装连接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管片接头位置的结构强度和对接工作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500095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10837531.6
申请日:2014-12-28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IPC: E21D11/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D11/08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矩形盾构管片接头结构,包括相互拼接的至少两个管片,每个管片具有拼接端面,管片于拼接端面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金属接头件,金属接头件包括一位于拼接端面的接头板,自接头板向管片延伸从而形成手孔,接头板上设有连接通孔,连接通孔沿管片的对接方向贯穿于拼接端面。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盾构管片拼装连接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管片接头位置的结构强度和对接工作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377219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235144.7
申请日:2020-11-08
Applicant: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IPC: E21D1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联络通道处隧道内预应力钢支撑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该预应力钢支撑结构分别设置于联络通道两侧的隧道内,预应力钢支撑结构包括安装于隧道的开口环管片内的两榀C字形支撑架以及安装于开口环管片纵向两端的环管片内的两榀八边形支撑架,C字形支撑架和八边形支撑架间通过型钢相连接,C字型支撑架通过若干千斤顶和若干支座支顶于开口环管片的内壁面上,八边形支撑架通过若干千斤顶和若干支座支顶于环管片的内壁面上。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在联络通道处隧道内设置预应力钢支撑结构体系,弥补现行工程开口环无支撑加固的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105649658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511016680.7
申请日:2015-12-29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IPC: E21D11/3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D11/3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类矩形隧道管片的防水接缝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一管片环与一第二管片环,所述第一管片环包括一第一环面,所述第二管片环包括一第二环面,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相互拼接,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包括一环面外弧侧与一环面内弧侧,所述第一环面与所述第二环面的环面外弧侧设有对应的环面密封垫以及位于所述环面密封垫上方的环面挡水条,所述第一环面位于所述环面外弧侧与环面内弧侧之间设有贴靠于所述第二环面的突出端。本发明解决了管片分块的角部由于应力集中极易发生破损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16855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274298.0
申请日:2023-09-28
Applicant: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非线性分布式弹簧接头的隧道衬砌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基于接头细部构造分区的刚性端头板模型:S2:根据构造分区的力学特征,建立对应的非线性分布式弹簧组;S3:初次施加轴力;S4:施加接头弯矩;S5:继续确定其他轴力下的接头刚度曲线:按照轴力为分级依据,整理不同轴力情况所对应的,接头弯矩‑转动量的抗弯刚度曲线。本发明的优点是:兼具准确和轻量化的模型,从而在设计的初期阶段,就能考虑接头构造特性、接头位置、管片本体特性等因素对隧道整体受力变形的影响,提高隧道衬砌结构设计计算精度,发挥优化接头和隧道衬砌设计方案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927787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879322.7
申请日:2023-07-17
Applicant: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IPC: E21D5/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合式竖井刃脚结构,包括第一装配单元,第一装配单元包括钢刃脚和与之装配连接的预制管片,预制管片拼接而形成管节,还包括与第一装配单元连成一体的第二浇筑单元,第二浇筑单元包括连成一体的刃脚内衬、连接梁和底环梁,刃脚内衬、连接梁和底环梁均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刃脚内衬设置在钢刃脚和预制管片的内侧,底环梁从刃脚内衬进一步向内设置,并通过多个连接梁连接至刃脚内衬。本发明的组合式竖井刃脚结构适用于软土地层超深且超大直径的竖井,且可采用超大吨级悬吊系统。另外,本发明可提高刃脚结构刚度及施工精度,避免了现场现浇施工精度难以满足管片拼装精度问题,且可以有效减小封底混凝土厚度,降低了封底施工系统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05649648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511015792.0
申请日:2015-12-29
Applicant: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D11/083 , E21D11/3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类矩形盾构隧道的管片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整环管片由多个管片分块拼接而成,所述方法包括:在多个管片分块的接缝处均设置用于将相邻两个管片分块相互连接的螺栓,将每个螺栓设置在相对于整环管片的内环面的距离相同的位置;根据有限元模型分析得到整环管片的内力分布情况,将承受正弯矩的接缝处的螺栓向靠近整环管片的内环面的方向移动一第一距离,将承受负弯矩的接缝处的螺栓向远离整环管片的内环面的方向移动一第二距离。本发明使承受正弯矩的接头处的螺栓更靠近管片内边缘,使承受负弯矩的接头处的螺栓更靠近管片外边缘,相比通常盾构隧道管片正、负弯矩处螺栓位置一致的布置方式,增加了接头刚度,提高了管片的承载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