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7229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985384.7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IPC: C12Q1/686 , C12Q1/688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甲基化DNA序列检测系统、其检测方法及应用,该检测系统包括共价有机框架纳米探针、DNA样本处理单元和检测单元,检测过程无需依赖复合材料,制备流程简便。本发明采用含三苯胺结构的有机小分子为单体原料,通过席夫碱反应制备得到共价有机框架纳米探针,通过DNA样本处理单元对DNA进行亚硫酸氢盐处理、不对称PCR及荧光标记形成待检DNA,再利用检测单元测量待检DNA序列与共价有机框架纳米探针结合体的荧光,从而实现对DNA序列的甲基化检测。本系统可以高效、便捷地实现对甲基化DNA序列的检测,操作流程简单、易于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1891584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98802.X
申请日:2024-07-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度平衡控制方法及装置、系统,涉及生物检验温控领域。本发明提供的温度平衡控制方法,通过两条控制通道的当前温度和下一时刻的估计温度,计算两条控制通道的当前温度误差及下一时刻的估计误差,根据温度误差,确定任一通道的误差修正量;将误差修正量分配至对应的控制通道进行修正,以控制调整两条控制通道的加热功率,使两条控制通道的加热温度平衡,提高对样本块加热过程的同步性,从而保证多个调温元件在实现快速变温过程中,温度一致性平衡,维持有效的核酸扩增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554349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410039508.6
申请日:2024-01-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荧光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单分子传感的纳米集成光学芯片及荧光检测方法,芯片包括:表面具有检测区域的荧光传输层;至少两组光输入单元,光输入单元的输入端与外部激光光源相连接、输出端向检测区域通入激发光;至少一组激发波导单元设置在检测区域内,包括激发波导本体和多个微环谐振腔,激发波导本体的两端分别与两组光输入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多个微环谐振腔间隔置于激发波导本体的旁侧;微环谐振腔呈圆环形,微环谐振腔的中心与激发波导本体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激发光波长的一半,微环谐振腔的周长为激发光波长的整数倍。激发光在微环谐振腔内发生谐振增强,提高了激发光照亮面积和强度一致性,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81939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788945.4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IPC: B01L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实验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空气置换式移液泵的控制方法、装置、移液泵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样本的当前温度和目标体积;基于所述当前温度确定所述目标样本的目标单位体积调整系数;所述单位体积调整系数随着所述目标样本的温度的不同、以及不同温度下所述目标样本的蒸发率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所述目标单位体积调整系数和所述目标体积,确定调整体积;基于所述调整体积生成移液控制指令;按照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目标样本的移液操作。本发明能够减少空气置换式移液泵的移液量误差,尤其是低移液量时的误差,提升移液量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347341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1649561.X
申请日:2023-12-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1/64 , G01N33/569 , G01N33/543 , G01N33/58 , B82Y15/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荧光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荧光检测器件及制备方法、荧光检测系统和荧光检测方法,荧光检测器件包括基底层、阵列孔膜层和透镜结构层,基底层上开设有多个凹槽,阵列孔膜层上设置有多个纳米孔,纳米孔的直径小于激发光的波长,以使来自基底层一侧的激发光限于纳米孔内靠近基底层一端的底部激发区内;激发区内适于设置捕获单元以将待测荧光样品固定于激发区内;透镜结构层为设置在基底层和阵列孔膜层之间的富碳非晶硅,包括多个透镜体,透镜体设置于凹槽内且与纳米孔一一对应,适于会聚来自纳米孔内待测荧光样品发出的荧光发射光。保证成像面上并行检测通量,同时增强了荧光信号的强度,保证单分子荧光大规模并行检测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830518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311798914.2
申请日:2023-12-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细胞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细胞组织三维重构和细胞分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本发明通过轮廓提取方法和特征提取算法对第一细胞组织切片图像进行处理,同时,通过初始仿射变换矩阵和特征提取算法对第二细胞组织切片图像进行处理。进一步,在得到的处理后的第一初始特征矩阵和第二初始特征矩阵的基础上,通过寻优算法处理可以确定出最终的目标仿射变换矩。进一步,通过目标仿射变换矩和预设处理方法对第二细胞组织切片图像进行处理,可以实现每个第一细胞组织切片图像和每个第二细胞组织切片图像的配准并得到对应的细胞组织三维重构图像,实现了三维组织层间的精确配准,实现了细胞组织的三维多组学的精准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7830518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798914.2
申请日:2023-12-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细胞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细胞组织三维重构和细胞分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本发明通过轮廓提取方法和特征提取算法对第一细胞组织切片图像进行处理,同时,通过初始仿射变换矩阵和特征提取算法对第二细胞组织切片图像进行处理。进一步,在得到的处理后的第一初始特征矩阵和第二初始特征矩阵的基础上,通过寻优算法处理可以确定出最终的目标仿射变换矩。进一步,通过目标仿射变换矩和预设处理方法对第二细胞组织切片图像进行处理,可以实现每个第一细胞组织切片图像和每个第二细胞组织切片图像的配准并得到对应的细胞组织三维重构图像,实现了三维组织层间的精确配准,实现了细胞组织的三维多组学的精准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7554349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410039508.6
申请日:2024-01-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荧光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单分子传感的纳米集成光学芯片及荧光检测方法,芯片包括:表面具有检测区域的荧光传输层;至少两组光输入单元,光输入单元的输入端与外部激光光源相连接、输出端向检测区域通入激发光;至少一组激发波导单元设置在检测区域内,包括激发波导本体和多个微环谐振腔,激发波导本体的两端分别与两组光输入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多个微环谐振腔间隔置于激发波导本体的旁侧;微环谐振腔呈圆环形,微环谐振腔的中心与激发波导本体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激发光波长的一半,微环谐振腔的周长为激发光波长的整数倍。激发光在微环谐振腔内发生谐振增强,提高了激发光照亮面积和强度一致性,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831833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902821.4
申请日:2024-12-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IPC: G06T3/4038 , G06T3/4046 , G06T7/90 , G06T5/92 , G06T9/00 , G06N3/045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微镜图像拼接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拼接图像,待拼接图像为通过显微镜拍摄目标样本时获得的图像,且待拼接图像携带拍摄该图像时对应的载物台位置信息;将待拼接图像输入预先构建的编码器进行编码,获得待拼接图像一一对应的编码结果;将待拼接图像一一对应的编码结果以及载物台位置信息输入预先构建的生成器中,生成图像拼接结果。本发明采用的显微镜图像拼接方法可以有效针对显微镜图像尺寸较大且特征相似性高的图像,可以快速完成图像拼接,且精度较高,有效避免了计算时间长且精度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131392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192927.3
申请日:2024-02-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公开了零模波导芯片及其制备方法、零模波导检测系统。零模波导芯片包括半导体衬底、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第一膜层设置在半导体衬底上,第一膜层上设置有第一纳米孔;第二膜层设置在半导体衬底和第一膜层之间,第二膜层上设置有第二纳米孔;第二纳米孔与第一纳米孔连通,适于形成设置待测样品的激发区域,且第二纳米孔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一纳米孔的径向尺寸。荧光发射光照射在双层纳米孔结构的第二膜层表面,在第二纳米孔附近形成强局域场,激发区域限制在纳米孔底部很小范围内覆盖第二纳米孔内的待测样品,使待测样品的发射光集中来自这一小的激发区域,背景噪声降到最低,提高零模波导芯片的信噪比及荧光检测的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