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的发烟方法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808133B

    公开(公告)日:2021-11-26

    申请号:CN201810391206.X

    申请日:2018-04-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的发烟方法,能够从构成电池组的多个单电池中的特定的一个单电池产生在实际的产品的发烟初期产生的程度的微少的烟。在此公开的电池组的发烟方法是使电池组发烟的方法,该电池组中,多个单电池(10)相连,具有电连接单电池(10)的正极端子(60)和外部设备的正极输出端子(45)、以及电连接单电池(10)的负极端子(62)和外部设备的负极输出端子(46)。并且,在此公开的电池组的发烟方法中,在负极输出端子(46)安装加热单元(70)来加热,由此经由安装着该加热单元(70)的负极输出端子(46)来加热特定的一个单电池(10A)的电极体。由此,能够从该特定的一个单电池(10A)产生在实际的产品的发烟初期产生的程度的微少的烟。

    圆筒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047466B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0980120292.X

    申请日:2009-04-2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制造过程中的注液时的空气排出性的圆筒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圆筒电池(1)为将圆柱状的电极卷绕体(50)封入圆筒壳体(10)的圆筒电池,在一端侧轴向贯通密封垫(21)地安装有外部端子部件(13)。此外,在圆筒壳体(10)的内面形成有颈部(19)。在外部端子部件(13)形成有比颈部(19)的内径大的外径的突缘部(14)。密封垫(21)具有圆筒部(22)和隔膜部(23、24)。在将外部端子部件(13)安装在圆筒壳体(10)时,将密封垫(21)安装在突缘部(14),在压入到突缘部(14)与颈部(19)抵接了的临时封闭状态下从贯通孔(17)注入液体,其后,使圆筒壳体(10)的端部分向内面侧弯曲,由该弯曲部(20)将隔膜部(24)按压在突缘部(14)上来进行封闭。

    密闭型电池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10041B

    公开(公告)日:2014-01-22

    申请号:CN200980144361.0

    申请日:2009-1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200/00 H01M2200/20

    Abstract: 由本发明提供的密闭型电池(10),具备电流切断阀(22)和在与该电流切断阀相邻的部位形成有卡合孔部(34)的连接构件(30),该电流切断阀,在其一部分嵌合于卡合孔部的状态下,与该卡合孔部的周缘线状接合以及/或者在与该卡合孔部的内壁接触的面接合,由此与连接构件能够通电地连接。在电池壳体(40)的内压上升而超过了预定程度时,电流切断阀由于该内压而朝向壳体的外方变形、该电流切断阀从连接构件分离,该连接构件与电流切断阀的电连接被断开。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948780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110689934.0

    申请日:2021-06-22

    Abstract: 一种单电池,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电极体和电池壳体,所述电极体是将各片状的正极和负极隔着隔板层叠而成的,所述电池壳体收纳电极体和电解液。电极体具有包含最外层的规定数目的外侧层和配置在比外侧层靠内侧的内侧层,所述最外层由配置在电极体的最外侧的隔板和负极构成,外侧层包含负极合剂层作为抑制发热构件,所述负极合剂层被构成为抑制起因于电极体的短路的电极体的发热。内侧层不包含抑制发热构件。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948829A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10777361.7

    申请日:2021-07-09

    Abstract: 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池(5),其具备片状的多个正极(1)和片状的多个负极(2)隔着隔板(3)交替地层叠而成地电极体(6)、和收纳电极体(6)地电池外壳(8)。电极体(6)包含外侧层和内侧层,所述外侧层具有配置于多个正极(1)中的电极体(6)最外侧的正极、和与该正极邻接的隔板,所述内侧层比外侧层配置于更内侧。外侧层含有熔断构件,所述熔断构件以通过因电极体(6)的短路所致的电极体(6)的发热而熔断的方式构成。内侧层不含有熔断构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