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556955B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311582319.5
申请日:2023-11-24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 厦门市翔安职业技术学校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变异驱动遗传算法的不规则零件二维排布方法;首先,针对零件的形状,获取相应的零件形状图,对其进行二值化,调整尺寸;考虑到加工过程的材料损耗,对零件图像进行膨胀处理;利用编码记录零件位置和角度信息,并进行变异,对相邻零件位置关系进行优化;优化搜索包括三步:利用方差准则和包络面积准则,对两零件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初步搜索优化;在第一步优化基础上,将两零件视为整体,继续利用方差准则和包络面积准则进行第二次搜索优化;基于第二步结果,再次将多个零件视为整体,以相邻图案列的距离为准则进行最终搜索优化,确定零件排布所有位置关系;最后,将不同列的零件调整至水平进行排布,从而完成不规则零件二维高效排布。
-
公开(公告)号:CN117556955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582319.5
申请日:2023-11-24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 厦门市翔安职业技术学校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变异驱动遗传算法的不规则零件二维排布方法;首先,针对零件的形状,获取相应的零件形状图,对其进行二值化,调整尺寸;考虑到加工过程的材料损耗,对零件图像进行膨胀处理;利用编码记录零件位置和角度信息,并进行变异,对相邻零件位置关系进行优化;优化搜索包括三步:利用方差准则和包络面积准则,对两零件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初步搜索优化;在第一步优化基础上,将两零件视为整体,继续利用方差准则和包络面积准则进行第二次搜索优化;基于第二步结果,再次将多个零件视为整体,以相邻图案列的距离为准则进行最终搜索优化,确定零件排布所有位置关系;最后,将不同列的零件调整至水平进行排布,从而完成不规则零件二维高效排布。
-
公开(公告)号:CN11984701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919548.6
申请日:2024-12-24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G05B19/0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容错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故障特征模型,实现对系统潜在故障的早期识别,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控制参数,以适应系统变化和故障情况,确保系统性能的最优化。与传统的需要精确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相比,本发明所提的控制算法更为新颖且应用条件简单。该方法能够在各种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系统的最优性能,有效地提高了控制精度,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7218508B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311080811.2
申请日:2023-08-25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G06V10/82 , G01M13/028 , G06V10/80 , G06V10/52 , G06V10/44 , G06V10/42 , G06V10/764 , G06V10/26 , G06N3/0464 , G06N3/045 , G06N3/048 , G06N3/084
Abstract: 一种基于通道并行融合多注意力机制的滚珠丝杠故障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通过对滚珠丝杠加速度数据用格拉姆角场进行预处理转换为二维数据,建立滚珠丝杠数据集;步骤S2,将经过预处理后的滚珠丝杠数据集输入至图像分块模块,将输入图像分割为大小相同的小尺寸子图;步骤S3,然后建立基于通道并行融合多注意力机制的滚珠丝杠特征提取模块,分为四个阶段获得特征图;步骤S4,在经过4个阶段的计算后,在输出特征上使用全局平均池化层,最后使用SoftMax分类器实现滚珠丝杠故障分类,根据分类损失函数将梯度反向传播进行滚珠丝杠故障诊断模型参数的再次更新,训练测试完成后保存优化后的诊断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8603547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677691.2
申请日:2024-05-29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G01M1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变量调节倾覆力矩的转盘轴承性能实验台,该实验台由底板、动力总成、下转连接法兰筒、转盘轴承实验件、上转连接法兰筒、加载盖、加载摇臂、摇臂调节电缸组、支撑架调节电缸、砝码支撑架、砝码组成。可以完成各种规格转盘轴承的无载荷启动力矩监测、有载荷启动力矩监测、受载情况下齿根应力监测、振动状态监测及疲劳寿命实验。该实验台采用电动缸调节加载摇臂的倾斜角度,实现倾覆力矩力臂的调节,同时采用调整砝码数量实现倾覆力矩加载力的调节,即双变量调节倾覆力矩,另外采用电缸调节砝码平台的水平度,避免砝码倾覆,采用电缸调节驱动器的位置,实现对不同直径转盘轴承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8094182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162291.8
申请日:2024-02-05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G06F18/213 , G01M13/045 , G06F18/10 , G06F18/2135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的转盘轴承早期故障在线识别方法,涉及转盘轴承健康监测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获取其转盘轴承的在线振动信号监测数据;然后利用自适应完全鲁棒均值分解(CERLMDAN)将振动信号分解成多个产品函数(PF),并利用参数优化算法优化分解参数,采用核主元分析(KPCA)选择出故障PF进行重构,以达到滤波消噪的目的;接着,对振动信号进行数据缩减,并对缩减后的振动信号进行邻域相关图椭圆拟合,以椭圆倾角变化作为早期故障的判别指标,实现转盘轴承早期故障在线识别。该方法为大型低速旋转机械的早期故障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进而在机械设备识别领域进行广泛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74458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20139.9
申请日:2023-12-14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G06F30/398 , G06F30/23 , G06F17/12 , G06F17/16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分区段分析及非线性方程组求解的FPC接触变形数学建模方法,用于分析柔性电路板(FPC)在与其他零部件接触的情况下的变形;核心步骤包括:将FPC基于接触点划分为不同的区段;对不同FPC区段内,将FPC的曲率与沿着FPC表面路径的长度的关系进行线性化,同时得到一系列未知数,如线性关系中的斜率和截距;另外,对于接触点的具体坐标,以及每个FPC在不同区段内的长度,也作为需要求解的未知参数;已知的关系有不同区段两端的坐标差值,角度差值,以及不同区段首尾连接点处的曲率必须相等;同时运用雅可比矩阵迭代法和尺寸迭代法,对所有未知数进行求解,最终得到所需要求解的FPC与其他零部件不同接触条件下的变形曲线。
-
公开(公告)号:CN117576015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494974.5
申请日:2023-11-10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G06T7/00 , G06N3/0464 , G06T7/13 , G06T7/12 , G06V10/77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改进YOLOv5s网络的焊缝缺陷视觉识别方法,在主干网络Backbone加入注意力机制EMA,在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Neck加入AFPN搭建渐进结构和进行自适应空间融合,在预测层Head优化损失函数,降低了训练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实现了对焊缝缺陷的精确识别,提高了检测效率;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采集焊缝缺陷图像数据;构建样本数据集;获取预训练模型;检测模型改进;模型构建和缺陷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7556954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580032.9
申请日:2023-1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嵌套分割的类矩形零件二维高效排布方法,首先,针对零件的CAD模型,获取相应的零件形状图,对其进行二值化,黑色表示背景,白色表示目标物,并根据零件的实际尺寸进行调整图像的尺寸;对二值化后的图像进行检测,观察其是否有孔洞,如有,则对其进行填补,对填补孔洞后的零件图像进行判断,其是否为类矩形,如果被判断为是类矩形,则对基准图像进行嵌套分割,在不同的分割区间内,零件选择不同的旋转角度进行排列,根据零件图案的横向和纵向尺寸,选取整数'i'和'j'作为迭代值,对所有可能的区域划分情况以及所排布的图案的数目进行汇总排序,最终选择能容纳最多零件数目的方案作为优化后的排列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4472588B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210061694.4
申请日:2022-01-19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弯管加工过程碰撞干涉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简化数控弯管机床结构,确定机床与弯管可能发生干涉的部件;获得弯管的工艺参数;建立同维度坐标系,确立弯管与干涉部件表面的数学模型;确定弯管数学模型取值范围,进行二者数学模型的最小距离求解运算;将最小距离与弯管外半径比较,若最小距离大于弯管外半径,可确定弯管此时无碰撞干涉:若最小距离小于弯管外半径,则发生干涉。本发明将弯管检测干涉的问题转换为弯管与机床表面之间数学方程的求解距离最小值问题,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简化了计算量;利用起弯点加工前后的位置坐标来控制弯管干涉检测状态,实现了在弯管成形过程对其进行实时连续的检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