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平三极管模块和电子设备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55067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078000.9

    申请日:2023-08-2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电平三极管模块,其中:上桥臂电路和下桥臂电路分别设置在上桥臂覆铜陶瓷衬板和下桥臂覆铜陶瓷衬板上,上桥臂覆铜陶瓷衬板和下桥臂覆铜陶瓷衬板设置于覆铜基板上;上桥臂电路包括串联的三极管芯片组S1和S2,下桥臂电路包括串联的三极管芯片组S3和S4;三极管芯片组包括IGBT芯片和FRD芯片,三极管芯片组中的IGBT芯片的长边和宽边的布置方向相同,三极管芯片组中的FRD芯片的长边和宽边的布置方向相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覆铜基板,增加机械强度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释放热量、扩大模块可用于布置半导体器件的尺寸面积,结合三极管模块的结构布置优化,能够利用的半导体器件的数量增多,提升电流规格。

    一种半导体模块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951790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112529.2

    申请日:2021-01-27

    IPC分类号: H01L23/495 H01L23/4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模块,包括模块集电极、模块发射极、子模组、子单元、导电承压体和导电片;所述子单元包括芯片、集电极导体、发射极导体,将芯片通过焊接、烧结或者压接的方式设在集电极导体和发射极导体之间;所述子模组包括承压限位框,承压限位框的腔体中设有若干个所述子单元;所述模块集电极与子单元的集电极导体连接,连接处位于所述承压限位框的腔体中;所述子单元的发射极导体底部连接导电承压体,导电承压体底部连接导电片,导电片底部在承压时与模块发射极连接,在未承压时与模块发射极电分离。优点:通过将芯片子单元模组化的形式,能够降低热阻,提高模块的功率密度及电流等级,降低物料成本与减少加工工序。

    一种功率模块、功率器件及功率模块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90335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211618940.8

    申请日:2022-12-16

    IPC分类号: H01L23/48 H01L21/50 H01L21/6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率模块、功率器件及功率模块的制备方法,其中功率模块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盖板、侧框和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衬板,衬板正面的第一导电区的一侧电连接芯片的集电极;所述芯片的栅极通过键合线电连接衬板正面的第二导电区,第二导电区电连接信号端弹簧针,信号端弹簧针电连接外置接口;所述芯片的发射极电连接导电片,导电片电连接导电桥臂;所述导电桥臂输出端电连接外置接口;所述导电桥臂抵连盖板,盖板外周设有紧固件,紧固件贯穿侧框与基板螺纹连接。本发明能够提高功率模块的导电桥臂的通流能力。

    一种多芯片并联的半桥型IGBT模块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234054A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11169526.4

    申请日:2020-10-28

    IPC分类号: H01L25/18 H01L23/49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芯片并联的半桥型IGBT模块,旨在解决现有IGBT模块中芯片间的开通峰值电流差异较大的技术问题。其包括:金属基板和六个绝缘陶瓷衬板,在每个绝缘陶瓷衬板上排布有四个IGBT芯片和两个FRD芯片,所述IGBT芯片的栅极设置在IGBT芯片一侧的中间位置,并全部朝向IGBT模块的中央,IGBT芯片的栅极通过键合线连接绝缘陶瓷衬板上的栅极信号铜箔。本发明能够缩小了模块中IGBT芯片间的开通峰值电流差异,提高芯片开通一致性,避免某一芯片过早失效。

    一种半导体模块结构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140524A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110348467.5

    申请日:2021-03-31

    IPC分类号: H01L23/31 H01L25/07 H01L23/1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模块结构,包括:基板、半导体芯片、触点元件和顶板,所述半导体芯片设有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所述第一主电极耦接所述基板,所述第二主电极耦接所述触点元件,所述触点元件为螺纹结构,所述顶板与所述触点元件通过螺纹连接。通过采用触点元件的方式,单独旋转调节触点元件的高度来调整半导体芯片所承载的压力,实现单颗芯片压力可调,解耦芯片间的压力,实现芯片间应力均衡,一致性更高;通过采用螺纹结构的触点元件增大导电面积,降低热阻,提高通流能力,提高可靠性;针对超过阈值压力的部分通过承压体来承担,使得半导体芯片上的压力在规定的范围内,外部压力变化不会导致半导体芯片表面的压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