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力学响应的轨道列车运行间距实时自动获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43081B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708856.3

    申请日:2023-06-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动力学响应的轨道列车运行间距实时自动获取方法,获得前车和后车的的振动信号,利用计算机程序在前车和后车的振动信号上设置信号截取窗口,通过对前车和后车的信号截取窗口内的振动信号开展逐点搜索比对的方式,寻找前车与后车的信号截取窗口内的数据相似度达到最大的振动信号的时间节点,从而得知前车和后车通过同一地点的时间差,然后根据前车与后车的运行速度,计算出运行间距。其通过分析前车和后车的动力学响应的关联性确定列车通过同一路段,该关联性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降低随机因素的干扰,更加稳健准确地反映列车运行间距;当前时刻的测量结果仅与当前时刻的测量信息有关,不依赖历史测量结果,避免历史累计误差。

    一种基于黏着制动的群组列车安全追踪距离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11292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887055.9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黏着制动的群组列车安全追踪距离计算方法,主要方案为:分别建立群组列车动力学系统模型、群组运行控制传感器、轮轨黏着控制器、制动系统模型和群组列车黏着制动协同控制系统模型,并设置黏着判定、追踪判定和制动判定组成的三级判定规则,当列车开始制动时,实时输入制动转矩、距离差、通信延时、轮对蠕滑率和轮对角加速度,并通过三级判定规则计算群组列车安全制动距离,制动过程结束后输出制动工况下的群组列车安全追踪距离。本发明能够在复杂的工况条件以及不同车型的列车条件下,采用黏着判定、追踪判定和制动判定组成的三级判定规则,能够准确计算出列车制动时的群组列车安全追踪距离。

    一种考虑驱动系统的轮轨防滑防空转黏着控制仿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92301B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494570.4

    申请日:2024-04-2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考虑驱动系统的轮轨防滑防空转黏着控制仿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通过第一仿真平台建立考虑机车驱动系统的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其次,通过第二仿真平台建立轮轨防滑防空转黏着控制模型;然后,将第一仿真平台的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和第二仿真平台的轮轨防滑防空转黏着控制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在设定的时间节点进行数据交换,在进行数据交换时,完成黏着控制过程。本发明能够准确考虑驱动系统对轮轨黏着控制的影响,并通过动力学与黏着控制实时联合仿真来完成黏着控制过程。

    一种考虑驱动系统的轮轨防滑防空转黏着控制仿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92301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494570.4

    申请日:2024-04-2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考虑驱动系统的轮轨防滑防空转黏着控制仿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通过第一仿真平台建立考虑机车驱动系统的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其次,通过第二仿真平台建立轮轨防滑防空转黏着控制模型;然后,将第一仿真平台的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和第二仿真平台的轮轨防滑防空转黏着控制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在设定的时间节点进行数据交换,在进行数据交换时,完成黏着控制过程。本发明能够准确考虑驱动系统对轮轨黏着控制的影响,并通过动力学与黏着控制实时联合仿真来完成黏着控制过程。

    一种基于黏着制动的群组列车安全追踪距离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11292A8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411887055.9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黏着制动的群组列车安全追踪距离计算方法,主要方案为:分别建立群组列车动力学系统模型、群组运行控制传感器、轮轨黏着控制器、制动系统模型和群组列车黏着制动协同控制系统模型,并设置黏着判定、追踪判定和制动判定组成的三级判定规则,当列车开始制动时,实时输入制动转矩、距离差、通信延时、轮对蠕滑率和轮对角加速度,并通过三级判定规则计算群组列车安全制动距离,制动过程结束后输出制动工况下的群组列车安全追踪距离。本发明能够在复杂的工况条件以及不同车型的列车条件下,采用黏着判定、追踪判定和制动判定组成的三级判定规则,能够准确计算出列车制动时的群组列车安全追踪距离。

    基于动力学响应的轨道列车运行间距实时自动获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43081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708856.3

    申请日:2023-06-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动力学响应的轨道列车运行间距实时自动获取方法,获得前车和后车的的振动信号,利用计算机程序在前车和后车的振动信号上设置信号截取窗口,通过对前车和后车的信号截取窗口内的振动信号开展逐点搜索比对的方式,寻找前车与后车的信号截取窗口内的数据相似度达到最大的振动信号的时间节点,从而得知前车和后车通过同一地点的时间差,然后根据前车与后车的运行速度,计算出运行间距。其通过分析前车和后车的动力学响应的关联性确定列车通过同一路段,该关联性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降低随机因素的干扰,更加稳健准确地反映列车运行间距;当前时刻的测量结果仅与当前时刻的测量信息有关,不依赖历史测量结果,避免历史累计误差。

    一种用于标定齿轨啮合力的工装及其标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9528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674845.9

    申请日:2024-11-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齿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标定齿轨啮合力的工装及其标定方法。所述一种用于标定齿轨啮合力的工装,包括加载模块。加载模块设有齿槽,齿槽设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用于与轮齿的上齿面接触,第二支撑部用于与所述轮齿的侧齿面接触,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为长条形,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与齿槽的延伸方向平行。通过将加载模块安装到轮齿上,并与受拉部件和顶撑部件的配合,选取合适的矩心建立力矩平衡方程,只需测量少量的数据,便可计算得出轮齿的啮合力,利用轮齿的啮合力,可以配合其他测量方式,实现对轮齿的啮合力的标定,从而解决了当前市场上缺乏能够用于标定齿轨啮合力的工装的问题。

    基于粘滞阻尼系数计算模型的齿轮传动优化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395610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397354.8

    申请日:2024-04-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粘滞阻尼系数计算模型的齿轮传动优化方法及系统,涉及齿轮动力学领域,该方法包括:建立粘滞阻尼系数计算模型;基于粘滞阻尼系数计算模型,确定待优化的齿轮传动系统的粘滞阻尼系数;基于粘滞阻尼系数,建立待优化的齿轮传动系统对应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动力学模型和待优化的齿轮传动系统的齿轮参数,确定非线性动态响应;基于非线性动态响应,确定待优化的齿轮传动系统对应的优化运行参数,具有减少齿轮传动系统的脱啮合的优点。

    一种齿轨列车集电靴磨耗试验模拟试验装备

    公开(公告)号:CN118565867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609939.1

    申请日:2024-05-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集电靴检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齿轨列车集电靴磨耗试验模拟试验装备,包括模拟第三轨装置和集电靴激振装置,模拟第三轨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电机以及环形盘、若干支杆,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若干支杆与环形盘连接,环形盘的底端加工有环形槽,集电靴激振装置包括立板、摆杆、集电靴、拉簧,立板的底端固定设置,摆杆的一端与立板的正面可转动的连接,集电靴固定安装在摆杆的另一端,集电靴设置于环形槽内,拉簧用于提供拉力使集电靴向环形槽的槽底压紧,摆杆上安装有Z向激振器,立板的正面和侧面分别安装有X向激振器、Y向激振器;该模拟试验装备可研究集电靴在复杂振动激励下与第三轨之间相对运动关系以及磨耗性能影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