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温系统的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9550878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995907.6

    申请日:2024-12-31

    Inventor: 金艳芳 王磊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调温系统的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调温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分别获取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管道各自当前的工作状态;基于所述目标部件各个区域之间当前的温差,以及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管道各自当前的工作状态,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管道各自期望的工作状态;控制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管道,分别处于各自期望的工作状态。本申请所述的控制方法,通过目标部件当前的温差,对第一换热管道以及第二换热管道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从而改善目标部件不同区域之间的热量分布,进而避免目标部件局部过冷或过热的情况发生,防止被调温的部件发生损坏。

    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9401020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983186.7

    申请日:2024-12-3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该系统包括:电池直冷回路、电池液冷回路和电池加热回路;在所述电池直冷回路中,所述冷媒流道与所述冷媒制冷系统连通;在所述电池液冷回路中,所述冷却液流道与电池液冷系统中的散热器连通;在所述电池加热回路中,所述冷却液流道与所述电池液冷系统中电机支路连通。本申请提供的热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双介质冷板对电池模块进行散热和加热。并且,可以在电机液冷系统的温度较低时,采用电池液冷回路替代电池直冷回路工作,实现节约能耗的效果。在电池模块处于低温环境时,采用电机的主动产热或废热对电池进行加热,省略了电加热膜结构,实现整车降本减重的效果。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6989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983428.2

    申请日:2024-12-3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应用于车辆热管理领域。该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均温回路和电池直冷回路;电池均温回路包括双介质冷板和电机液冷系统中的电机水泵;双介质冷板设置于车辆的电池模块处,包括冷媒流道和冷却液流道;冷却液流道和电机水泵连通形成回路;电池直冷回路包括冷媒流道和冷媒系统;冷媒流道与冷媒系统连通。本申请可以采用电池直冷回路和电池均温回路同时对电池模块进行热管理,在电池模块中的电芯之间的温差较大时,可以让电池均温回路工作,从而缩小电芯之间的温差,避免影响电池模块的性能和寿命。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4714846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110395692.4

    申请日:2021-04-13

    Inventor: 金艳芳 张拥乱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电池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其中,所述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制冷剂回路、空调制冷剂回路以及冷却液回路;电池制冷剂回路用于对电池进行制冷或加热;电池制冷剂回路与空调制冷剂回路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用于供电池制冷剂回路与空调制冷剂回路之间进行热交换;电池制冷剂回路与冷却液回路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用于供电池制冷剂回路与冷却液回路之间进行热交换。本发明通过独立的电池制冷剂回路,其温度及流量独立调节,可规避现有电池直冷系统的温度均匀性以及温度波动问题,且可与冷却液回路进行换热,利用废热对电池进行加热,有效降低低温车辆行驶能耗。

    管路插接结构及车辆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57619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1032315.4

    申请日:2024-07-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路插接结构及车辆,本发明的管路插接结构用于将管路连接在制件上,并包括设于管路端部的连接件,以及设于制件上的连接口处的基座。其中,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管路的端部,并与所述管路卡接在一起,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插接在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基座卡接在一起。本发明的管路插接结构,通过使得连接件的一端与管路插接,另一端与基座插接,能够在利用连接件实现管路与基座之间连接的基础上,缩短管路和基座之间的距离,如此能够有效缩小管路插接结构整体的高度,有助于节省空间,而利于其的布置。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4714846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110395692.4

    申请日:2021-04-13

    Inventor: 金艳芳 张拥乱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电池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其中,所述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制冷剂回路、空调制冷剂回路以及冷却液回路;电池制冷剂回路用于对电池进行制冷或加热;电池制冷剂回路与空调制冷剂回路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用于供电池制冷剂回路与空调制冷剂回路之间进行热交换;电池制冷剂回路与冷却液回路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用于供电池制冷剂回路与冷却液回路之间进行热交换。本发明通过独立的电池制冷剂回路,其温度及流量独立调节,可规避现有电池直冷系统的温度均匀性以及温度波动问题,且可与冷却液回路进行换热,利用废热对电池进行加热,有效降低低温车辆行驶能耗。

    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及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566732A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2110189465.6

    申请日:2021-02-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及方法,包括:第一膨胀阀、直冷板换热器、控制器、压缩机、设置在电池外部的电池直冷板;直冷板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回路和第二换热回路;第一换热回路的入口与压缩机的出口连接,第一换热回路的出口与第一膨胀阀的入口连接,第一膨胀阀的出口与电池直冷板的入口连接;第二换热回路的入口与电池直冷板的出口连接,第二换热回路的出口与压缩机的入口连接;控制器用于通过控制第一膨胀阀的开度调节直冷板换热器的换热量;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膨胀阀,在避免电池直冷板的出口温度过高的基础上,保证直冷板换热器出口的理想过热度,且使得电池直冷板出口处的制冷剂处于理想干度的两相状态区间。

    冷却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20963488U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322669577.9

    申请日:2023-09-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电池包及车辆,两块冷却端板,两块所述冷却端板相对设置,所述冷却端板内设有第一冷却腔,至少一块所述冷却端板内设有第一分隔件,所述第一分隔件沿所述冷却端板的高度方向将所述第一冷却腔分隔为多条第一流道;至少两块冷却侧板,所述冷却侧板位于两块所述冷却端板之间,且所述冷却侧板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冷却端板连接,所述冷却侧板内设有第二冷却腔;相邻两块所述冷却侧板和两块所述冷却端板围成一个供单块电芯插入的容纳腔。本实用新型增大了电芯与冷却介质接触的面积,并保证电芯与冷却介质接触的每个区域均能高效换热,从而进提高了针对电芯的冷却效率。

    一种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20856765U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22479493.9

    申请日:2023-09-12

    Inventor: 王磊 金艳芳 李岩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及车辆。电池包箱体包括箱体主体、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一加强件及紧固件;箱体主体具有容纳腔;第二支撑梁与第一支撑梁之间形成有夹角,第二支撑梁与第一支撑梁设置于容纳腔内与箱体主体连接;第一加强件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连接处设置有插接孔,第一通孔与插接孔贯通,且第一加强件贴于第二支撑梁的侧面;紧固件穿设于第一通孔及插接孔内,将第一加强件与第一支撑梁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加强件与紧固件的固定作用,加强了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及抗挤压能力,提升了电池包箱体的强度及抗碰撞能力。

    冷却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934203U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22667598.7

    申请日:2023-09-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电池包及车辆,其包括:冷却底板,冷却底板内设有第一冷却腔;至少两块冷却侧板,冷却侧板内设有第二冷却腔,冷却侧板和冷却底板连接,相邻两块冷却侧板和冷却底板之间围成一个供电芯嵌入的容纳腔;冷却盖板,冷却盖板内设有第三冷却腔,冷却盖板位于冷却侧板远离冷却底板的一侧,冷却盖板将容纳腔与冷却底板相对的开口封堵,冷却盖板内设有第一分隔件,第一分隔件将第三冷却腔分隔为多条冷却流道。本实用新型增大了电芯与冷却介质接触的面积,并保证电芯与冷却介质接触的每个区域均能高效换热,从而进提高了针对电芯的冷却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