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冷凝器热量干燥空气的水蒸发制冷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04695A

    公开(公告)日:2018-06-26

    申请号:CN201611271246.8

    申请日:2016-12-19

    申请人: 张阳

    发明人: 张阳

    IPC分类号: F25B39/04 F28C3/08

    摘要: 一种由水蒸发制冷方法,其特点在于温度和干燥度越高的空气,对水蒸发制冷的效果就越好,而潮湿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较大,热交换效率不高,使得水蒸发制冷方式效果不佳。利用冷凝器的热量对空气进行加温和干燥,是一种好的解决方案。高温干燥的空气与水相遇,产生蒸发,同时吸收周边介质的热量,介质降温而达到制冷的作用。本发明所带来的效益是:据此方案,使得水蒸发制冷的能耗低、效率高、环保、热交换彻底、投资成本低等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不受地域和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制冷的效率,同时解决了冷凝器降温的能耗和减去了投资降温设备的成本。

    一种真空净油机的冷水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457045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10536913.5

    申请日:2014-10-11

    发明人: 张晓进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真空净油机的冷水循环系统,其包括制冷机组,冷水箱,冷凝管,水箱,以及真空泵,制冷机组包括蒸发器、控制器、压缩机、过滤器、及制冷冷凝器,制冷冷凝器设置于冷水箱内部中心位置,冷水箱外部设有保温层,一侧设有水位计,一侧底部设有排污阀,顶部一端设有注水口,另一端设有感温器,冷水箱一侧设有进水口与出水口,出水口上设有过滤器;出水口与冷凝管连接,所述冷凝管位于真空净油机的油水分离冷凝器内部,冷凝管末端连接储水箱,储水箱与真空泵连接,储水箱出水端连接有气泵,气泵出水端通过水管与冷水箱进水端相连。实现冷水循环制冷,节约能源;有效改善真空净油机的冷凝效果,提高使用效果。

    热交换器的连接结构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16759C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200610005481.0

    申请日:2006-01-12

    IPC分类号: F28F9/00 F28F9/26 F28D1/00

    摘要: 一种热交换器的连接结构,其储存罐(140)形成为筒状,并且配设在集管箱(120)的空气流动的上游侧前方的附近,连接在集水管(120)和储存罐(140)之间的去管(210)和回管(220)形成为:使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方向与芯部110、130的流动方向大致相同以及制冷剂沿着该大致相同的方向调头。由此,减轻应力的集中,同时谋求气液分离特性的提高。因此,这种热交换器的连接结构,通过以对连接部不施加应力的方式配设连接部件,减轻连接部中的应力集中,并且,提高气液分离特性。

    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和制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0476320C

    公开(公告)日:2009-04-08

    申请号:CN02805867.4

    申请日:2002-03-01

    IPC分类号: F25B39/04

    摘要: 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具有一个多流型热交换本体(10)、一贮液箱(3)、一个块凸缘(4),该块凸缘(4)具有一个与热交换器本体(10)的冷凝部分出口的周边连接的侧面和一个其上连接贮液箱(3)下端的上端,及一个用于将贮液箱(3)的上部支承到热交换器本体(10)上的支架(6)。在贮液箱(3)的箱主体(31)的上部周边上形成一个凸缘状挤压台阶部分(31a)。支架(6)具有一个待固定到其中一个集管(11)的周边表面上的接合部分(61b),以及环绕箱主体(31)的周边并与挤压台阶部分(31a)的上侧配合而向下压贮液箱(3)的围绕部分(61a)和(62a)。通过这种热交换器,可获得稳定的制冷性能,并可容易地执行装配操作。

    冷却模块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82975A

    公开(公告)日:2008-05-21

    申请号:CN200710188705.0

    申请日:2007-11-15

    IPC分类号: F28D7/10 F01P3/18

    摘要: 一种冷却模块包含热源组件100和包括冷凝器组件200和冷油器组件300的集成换热器1,所述冷凝器组件用于通过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换热而冷却在制冷循环中循环流通的制冷剂,所述另外的换热组件用于通过在另一种流体和空气之间换热而冷却温度高于制冷剂的另一种流体。冷凝器组件200和冷油器组件300彼此平行地垂直布置,集成换热器1布置在气流中的中间冷却器100的下游。集成换热器1的垂直长度大于中间冷却器100的垂直长度。从气流的方向看冷油器组件300与至少一部分中间冷却器100重叠地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