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284468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176333.5
申请日:2023-09-13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B64C1/38
Abstract: 一种减小局部传热恶化效应的发汗冷却平板,包括多孔层、工质层、实体层、工质入口结构;由空气流场往内依次为多孔层、工质层、实体层和工质入口结构,其中多孔层为多孔结构,冷却工质在驱动压力的作用下由工质层向多孔层流动,并进一步注入到空气流场中;工质层为空腔结构,用于临时存储冷却工质,工质层中的冷却工质从工质入口结构中注入;实体层为实体结构,主要起承力作用及防止冷却工质进入飞行器舱内;所述工质入口结构位于平板的中间部位或空气流动方向靠前部位。本发明能够大幅降低平板、舱段蒙皮等的局部传热恶化效应,大幅提升发汗冷却平板、蒙皮工作的可靠性,从而实现高效的冷却。
-
公开(公告)号:CN111832159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010581783.2
申请日:2020-06-23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基于飞行试验数据的边界层转捩阵面动态演化过程确定方法,(1)将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测点上安装的传感器输出的原始测量结果,转化为飞行器表面测点位置处的热流或温度信息,过滤掉异常的测点信息,得到可用的飞行器表面测点处的热流或温度信息;(2)根据可用的飞行器表面测点处的热流或温度信息,得到各个测点发生转捩的时刻;(3)对任意一时刻,根据得到的各个测点发生转捩的时刻,判断该时刻各个测点是否发生转捩;(4)在转捩测量时间窗口内,选取多个时刻点,对每个时刻点,获得该时刻的转捩阵面图像。(5)将步骤(3)获得的各个时刻的转捩阵面图像,按飞行时序装订为动画,获得转捩阵面动态演化过程,从而得到各时刻飞行器表面的转捩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11924089B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010600411.X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防热、承力功能分离的舵轴防热结构,包括:刷式热密封圈和防热环;防热环固定安装在舱体表面,防热环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台,防热环中心开有通孔;舵轴穿过防热环中心的通孔分别连接舱体和舵;舵轴与防热环中心通孔不接触;防热环与舵轴之间的间隙采用刷式热密封圈进行热密封。舵朝向舱体表面一侧设置有与防热环的凸台结构的形状配合的凹槽结构;防热环的总高度大于舱体和舵之间的缝隙;舵与防热环之间不接触。本发明实现舵轴部位承力、防热功能分离,解决了舵轴部位承受严酷气动加热导致舵轴刚强度可靠性不确定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924089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600411.X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防热、承力功能分离的舵轴防热结构,包括:刷式热密封圈和防热环;防热环固定安装在舱体表面,防热环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台,防热环中心开有通孔;舵轴穿过防热环中心的通孔分别连接舱体和舵;舵轴与防热环中心通孔不接触;防热环与舵轴之间的间隙采用刷式热密封圈进行热密封。舵朝向舱体表面一侧设置有与防热环的凸台结构的形状配合的凹槽结构;防热环的总高度大于舱体和舵之间的缝隙;舵与防热环之间不接触。本发明实现舵轴部位承力、防热功能分离,解决了舵轴部位承受严酷气动加热导致舵轴刚强度可靠性不确定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626519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791669.X
申请日:2019-08-26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对流动转捩影响的飞行器表面缺陷尺度控制方法,首先利用理论分析手段或地面试验手段对飞行器开展流动转捩研究,得出满足边界层转捩不受影响的表面缺陷尺度的约束范围;然后针对产生缺陷的部段开展气动加热、结构温度场和变形场联合仿真分析,从结构变形计算结果中提取得到飞行过程中产生缺陷的各部段热变形量数据;最后利用初始缺陷尺度抵消热变形量的策略,根据约束范围和热变形量数据设计初始应加工的缺陷尺度,确保飞行过程中实际缺陷尺度满足约束范围。本发明可以合理且有效的控制飞行器表面缺陷尺度,降低其诱发表面提前转捩的可能,确保飞行器热防护系统可靠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9084421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146862.5
申请日:2024-08-21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刘国仟 , 孙格靓 , 徐春铃 , 王永海 , 白金泽 , 张敬义 , 姚睿 , 刘晓明 , 李彬 , 周禹 , 檀妹静 , 刘全军 , 王欢欢 , 王璐瑶 , 田川 , 曹占伟 , 刘宇飞 , 付斌 , 董耀军 , 杨鑫鑫
IPC: F16B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头与石英透波罩一体化成型耐高温可靠性连接结构,属于高温可靠连接技术领域;包括球头、端头柄和石英透波罩;其中,球头为轴向水平放置锥体结构,且球头的头端为球体结构;端头柄同轴对接在球头的尾端处;球头和端头柄为一体化结构;石英透波罩为轴向水平放置的锥柱体结构;石英透波罩的轴向尾端设置有锥柱形内腔;石英透波罩的轴向头端设置有与端头柄形状对应的通孔;端头柄沿轴向伸入石英透波罩的通孔中,实现球头与石英透波罩的对接;本发明解决了胶粘接方案在高温下端头和石英透波罩之间由于高温热匹配会发生松动的难题,解决了石英透波罩由于材料本征脆性无法加工可靠连接螺纹孔的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780948B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010525480.9
申请日:2020-06-10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1M9/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超声速飞行试验中飞行器边界层转捩过程特性的测量方法,步骤如下:1)对飞行器周围流场进行仿真计算,获取飞行器表面流动特性;2)确定飞行器表面适合进行边界层转捩过程测量的区域;3)对飞行器的表面热流和结构热响应进行仿真计算,获取沿整个飞行剖面的飞行器表面热流和结构温度计算结果,对热流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进行选型;4)评估转捩测量区域内传感器安装的可行性;5)根据飞行器表面流动和转捩特性的分析结果,确定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测点个数和传感器测点间距;6)对步骤1)‑5)确定的转捩过程测量方案获取的飞行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画出表面热流或温度沿流向变化的曲线;7)对热流或温度沿流向变化曲线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确定边界层转捩过程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287611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026832.2
申请日:2020-09-25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6F30/28 , G06F30/15 , G06F111/1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凸起物气动热干扰的局部外形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得凸起物及附近舱体处的空间流场分布及表面热流分布;针对舱体凸起物处的流动结构开展分析,获得分离涡的大小并提取分离涡的尺寸特征;针对分离涡的尺寸特征在凸起物前方与舱体连接处进行外形优化;对优化后的流场结果和表面热流分布进行分析;若二维简化外形优化结果满足要求,使用真实三维外形验证结果也满足要求,则优化结束;若二维简化外形的优化不满足要求,则重新开始优化。本发明采用局部外形优化的方法对舱体局部高热流区域的热流量进行优化,可以大幅优化局部气动热环境,在根本上解决局部气动加热严酷的问题,减轻材料/结构的防隔热压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780948A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2010525480.9
申请日:2020-06-10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IPC: G01M9/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超声速飞行试验中飞行器边界层转捩过程特性的测量方法,步骤如下:1)对飞行器周围流场进行仿真计算,获取飞行器表面流动特性;2)确定飞行器表面适合进行边界层转捩过程测量的区域;3)对飞行器的表面热流和结构热响应进行仿真计算,获取沿整个飞行剖面的飞行器表面热流和结构温度计算结果,对热流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进行选型;4)评估转捩测量区域内传感器安装的可行性;5)根据飞行器表面流动和转捩特性的分析结果,确定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测点个数和传感器测点间距;6)对步骤1)-5)确定的转捩过程测量方案获取的飞行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画出表面热流或温度沿流向变化的曲线;7)对热流或温度沿流向变化曲线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确定边界层转捩过程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806300A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910969230.1
申请日:2019-10-12
Applicant: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1M9/06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高超声速飞行试验转捩研究的测点布置方法,通过下述方式实现:S1、根据测量需求,确定是测量自然转捩还是强制转捩,若为测量自然转捩,则转S2;若为强制转捩,则转S3;S2、根据测量需求测量主流转捩情况和或横流效应的转捩情况,其中测量主流转捩情况时,测点布置高超声速飞行器主流方向的流线上;测量横流效应的转捩情况时,将测点布置于侧向具有横流速度的位置上;所述的主流方向为飞行器中心流线方向及与其夹角不超过3°的流线方向;S3、在所述飞行器上预先确定的位置设置粗糙元,并将测点布置在粗糙元所在流线的下游;上述测点位置通过安装传感器实现飞行试验过程中飞行器表面物理量的测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