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593485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110419965.0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156 , H01M8/0271 , H01M2008/1095 , Y02E60/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且可靠地将易滞留在反应面内的重力方向下方的生成水从所述反应面排出的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8)和阴极侧隔板(30)及阳极侧隔板(32)。在阴极侧隔板(30)上设有使氧化剂气体沿着反应面的长度方向流通的氧化剂气体流路(34),并且在阳极侧隔板(32)上设有使燃料气体沿着所述反应面的长度方向流通的燃料气体流路(36)。在阴极侧隔板(30)上的反应面的重力方向下方,且在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8)与所述阴极侧隔板(30)之间设有用于将生成水从氧化剂气体流路(34)排出的阴极侧排水槽(46)。
-
公开(公告)号:CN102282708A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1080004409.0
申请日:2010-0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83 , H01M8/0206 , H01M8/0232 , H01M8/0234 , H01M8/0254 , H01M8/026 , H01M8/0263 , H01M8/0267 , H01M8/04029 , H01M8/1006 , H01M8/1007 , H01M8/1018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2008/1095 , H01M2300/008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堆(10),其将多个发电单元(12)沿水平方向层叠而构成。在第一金属隔板(14)的面(14b)上形成有作为第一燃料气体流路(36)的波状流路槽部(36a)的背面形状的波状流路槽部(44a)。在第三金属隔板(20)的面(20b)上形成有作为第二氧化剂气体流路(66)的波状流路槽部(66a)的背面形状的波状流路槽部(44b)。波状流路槽部(44a、44b)相互重合而形成冷却介质流路(44)。在发电单元(12)的上下两边设有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30a)及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32a)和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30b)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32b)。在发电单元(12)的左右两侧分别分开形成有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34a)及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34b)。
-
公开(公告)号:CN112615087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010937836.X
申请日:2020-09-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2/08 , H01M8/04298 , H01M8/04858 , H01M8/04701 , H01M8/04537 , H01M8/04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所述燃料电池系统具备:蓄电装置,其蓄积燃料电池的电力;电负载,其使用燃料电池的电力和蓄电装置的电力中的至少一方,来供给电力;以及电力控制部,其控制从燃料电池和蓄电装置向电负载的电力的供给,电力控制部在需要进行燃料电池的预热且燃料电池所要求的发电电力低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燃料电池的预热控制,在需要进行燃料电池的预热且燃料电池所要求的发电电力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在燃料电池中发出比燃料电池所要求的发电电力大的电力,将剩余的电力蓄积于蓄电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2582712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0950120.3
申请日:2020-09-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2/08 , H01M8/04298 , H01M8/0432 , H01M8/04537 , H01M8/047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保护蓄电池的同时向车辆外部的设备供电的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燃料电池系统具备燃料电池、用于积蓄燃料电池的电力的蓄电装置、以及进行燃料电池的发电控制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进行如下处理:取得蓄电装置的充电率;在蓄电装置的电力向外部的设备供给的情况下,执行通过燃料电池使蓄电装置的充电率上升的第一控制、以及与第一控制相比限制燃料电池的发电量而使蓄电装置的充电率下降的第二控制;以及在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小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与检测到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相比,减小第一控制中的每单位时间的发电量。
-
公开(公告)号:CN112216848A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2010661736.9
申请日:2020-07-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4089 , H01M8/0432 , H01M8/04746 , H01M8/049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控制装置和气体控制方法。气体控制部(运算装置(60))在罐温度比限制开始温度(T1)低的情况下,进行根据罐温度的下降而降低上限值的限制控制。限制控制包括第1控制和第2控制,其中,第1控制为,在罐温度比限制开始温度(T1)低且比限制切换温度(T2)高的情况下使流量上限值以第1比率变化来限制氢气的流量的控制;第2控制为,在罐温度为限制切换温度(T2)以下且为气体停止温度(T3)以上的情况下使上限值以第2比率变化来限制气体的流量的控制。第2比率大于第1比率。据此,能够保持高压气罐的密封性能,另外,用户能够在氢气的排出停止前感知氢气的排出停止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0165252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116567.8
申请日:2019-02-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4298 , H01M8/04858 , H01M8/04089 , B60L58/40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10)具备FC(12)、TRC(26)、氧化剂气体供给装置(20)、蓄电池(16)、以及能够实施利用氧化剂气体供给装置(20)使TRC(26)的再生时的电力消耗的电力消耗控制的ECU(24)。ECU(24)构成为针对蓄电池(16)的充电限制值(Clim)设定充电余量(72),而且设定为电力消耗控制开始后的充电余量(72)小于电力消耗控制实施前的充电余量(72)。
-
公开(公告)号:CN102593485B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110419965.0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156 , H01M8/0271 , H01M2008/1095 , Y02E60/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且可靠地将易滞留在反应面内的重力方向下方的生成水从所述反应面排出的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8)和阴极侧隔板(30)及阳极侧隔板(32)。在阴极侧隔板(30)上设有使氧化剂气体沿着反应面的长度方向流通的氧化剂气体流路(34),并且在阳极侧隔板(32)上设有使燃料气体沿着所述反应面的长度方向流通的燃料气体流路(36)。在阴极侧隔板(30)上的反应面的重力方向下方,且在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8)与所述阴极侧隔板(30)之间设有用于将生成水从氧化剂气体流路(34)排出的阴极侧排水槽(46)。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