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
    2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52249A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1080056166.5

    申请日:2010-1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21/04 F28D7/10 F28F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相比以往的热交换体、热交换器等,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热交换器(30)具有:第一流体流通部(5),该第一流体流通部(5)由蜂窝状结构体(1)形成,该蜂窝状结构体(1)具有由陶瓷的隔壁(4)区隔的、从一端面(2)到另一端面(2)轴向贯通的、流通作为第一流体的加热体的多个孔格(3);第二流体流通部(6),其由在内侧包含所述蜂窝状结构体(1)的壳体(21)形成、在所述壳体(21)形成有第二流体的入口和出口,通过使得所述第二流体在所述蜂窝状结构体的外周面流通,接受来自所述第一流体的热。

    热交换器
    23.
    发明公开
    热交换器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224918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311558920.0

    申请日:2023-11-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能够在热回收模式时抑制压力损失(流道阻力)的增大并提高热回收性能,在非热回收模式时提高隔热性能。热交换器(100)具备中空型的热回收构件(10)、第一外筒构件(20)、第一内筒构件(30)以及第二内筒构件(40)。第二内筒构件(40)的流出口(41b)的内径比第一内筒构件(30)的流入口(31a)的内径小。在以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向(D1)为基准的情况下,从第二内筒构件(40)的流出口(41b)到与空间区域(R1)的上游侧端部对应的位置为止的流动方向长度(L2)相对于形成在热回收构件(10)的流入端面(13a)的上游侧的第一外筒构件(20)与第二内筒构件(40)之间的空间区域(R1)的流动方向长度(L1)的比率L2/L1为0.05~0.95。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484550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0510481.6

    申请日:2020-06-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紧凑结构的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热交换器具备:柱状的蜂窝结构体,其具有外周壁以及区划形成多个构成从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的第一流体的流路的隔室的间隔壁;内筒部件,其与柱状的蜂窝结构体的外周壁嵌合;外筒部件,其以至少一部分构成第二流体的流路的方式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内筒部件的径向外侧;上游侧筒状部件,其具有筒部及凸缘部;以及下游侧筒状部件,其具有筒部及凸缘部。第二流体的流路的轴向两端部位于比柱状的蜂窝结构体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靠轴向外侧的位置,上游侧筒状部件及下游侧筒状部件的至少一方的凸缘部的立起位置位于比所述第二流体的流路的轴向两端部靠轴向内侧的位置。

    热回收装置及热回收系统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892224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880046510.9

    申请日:2018-07-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有效利用排热的能力优异的简单的热回收装置。一种热回收装置,其具备:一个或多个热电转换模块,该一个或多个热电转换模块对置配置于具有第一流体的流路的柱状蜂窝结构体的一个以上的平面状的外周侧面上;筒状部件,该筒状部件以包含该一个或多个热电转换模块的方式将该蜂窝结构体的外周侧面环绕被覆;以及壳体,该壳体将该筒状部件环绕被覆,此处,该壳体具有温度比第一流体的温度低的第二流体的流入口及流出口,在该壳体的内侧面与该筒状部件的外侧面之间按环绕该筒状部件的方式形成有第二流体的流路。

    热交换部件及热交换器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006274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811414346.0

    申请日:2018-11-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部件以及热交换器,其能够使热回收效率提高且抑制压力损失增大。热交换部件(1)具备:柱状蜂窝结构体(7)和将柱状蜂窝结构体(7)的外周壁(6)被覆的被覆部件(8),该柱状蜂窝结构体(7)具有将从第一端面(2)贯穿至第二端面(3)而形成第一流体的流路的隔室(4)区划成型的隔壁(5)以及外周壁(6)。该热交换部件(1)在与第一流体的流路方向垂直的柱状蜂窝结构体(7)的截面内,隔壁(5)具有从所述截面的中心部、沿放射方向延伸的第一隔壁(5a)和沿周向延伸的第二隔壁(5b),且中心部侧的第一隔壁(5a)的数量比外周壁(6)侧的第一隔壁(5a)的数量少。

    热交换部件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651106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510843792.3

    申请日:2015-11-26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控制热交换流体温度的热交换部件。本发明的解决方法在于,热交换部件30具备有:蜂窝结构体1,该构造体具有以陶瓷为主成分的隔壁,通过该隔壁,形成由第一端面2(2a)贯通至第二端面2(2b)的多个孔格,所述多个孔格成为第一流体流路;金属制的覆盖部件11,其嵌合在蜂窝结构体1的外周;管状流通部32,其与覆盖部件11的外周接触配置,形成第二流体的流路;外周流通部33,其配置在管状流通部的外周,将所述管状流通部包含的同时,成为使第三流体与所述管状流通部及所述覆盖部件相接触而进行流通的流路。

    热交换部件、其制造方法、以及热交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03582798B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280027515.X

    申请日:2012-06-08

    Abstract: 提供一种采用蜂窝结构体来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部件、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热交换部件的热交换器。热交换部件(10)串联配置有至少2个以上的蜂窝结构体(1),蜂窝结构体(1)具有:隔室结构部,该隔室结构部具有隔室,该隔室由包含SiC的隔壁区划形成,从一方的端面贯通至另一方的端面,作为第一流体所流通的流路;以及配设于隔室结构部的外周的外周壁。第一流体在蜂窝结构体(1)的各隔室内,不泄露、不混合至隔室外地流通。串联配置的蜂窝结构体(1)中的相邻的至少一组蜂窝结构体(1)的隔室结构部彼此隔有间隙(17)地配置,在各隔室内流通的第一流体在形成间隙(17)的端面之间相互混合。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