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822146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180016455.7
申请日:2011-04-05
Applicant: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Inventor: 萩谷弘寿
IPC: C07C323/58 , C07C319/20 , C07B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C319/20 , C07C323/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含硫氨基酸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氧和选自由周期表第8、9和10族的元素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过渡金属存在下氧化在2位具有含硫烃基的2-氨基乙醇化合物的步骤,所述含硫烃基具有1至24个碳原子。
-
公开(公告)号:CN102516140A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1110341440.X
申请日:2006-08-11
Applicant: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Inventor: 萩谷弘寿
IPC: C07C319/18 , C07C32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C319/18 , C07C323/12
Abstract: 一种用于制备4-(甲硫基)丁-1,2-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羧酸化合物和选自由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和叔胺化合物组成的组的至少一种含氮化合物存在下,使3-丁烯-1,2-二醇与甲硫醇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02365254A
公开(公告)日:2012-02-29
申请号:CN201080014239.4
申请日:2010-03-29
Applicant: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C29/149 , B01J31/2273 , B01J2231/643 , B01J2531/821 , C07F15/0053 , C07C31/12 , C07C31/125 , C07C31/08 , C07C3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醇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在钌络合物的存在下用氢还原羧酸酯化合物,所述钌络合物是通过使具有至少1个可以具有取代基的氨基的咪唑鎓盐(A)和钌化合物(B)在碱(C)的存在下反应而得到的。
-
公开(公告)号:CN101790494A
公开(公告)日:2010-07-28
申请号:CN200880104496.X
申请日:2008-08-27
Applicant: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Inventor: 萩谷弘寿
IPC: C01D3/02 , C07B39/00 , C07C17/20 , C07C22/08 , C07C51/58 , C07C63/72 , C07C67/14 , C07C69/82 , C07C201/12 , C07C205/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B39/00 , C01D3/02 , C07C17/208 , C07C51/00 , C07C51/58 , C07C51/60 , C07C67/14 , C07C201/12 , C07C63/30 , C07C69/76 , C07C205/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碱金属氟化物分散液,通过进行下述工序(A)、接着进行下述工序(B)至少1次、进而进行下述工序(C)而得到,实质上由碱金属氟化物和非质子性有机溶剂构成。工序(A):从含有选自甲醇、乙醇和异丙醇中的至少1种醇溶剂以及碱金属氟化物的碱金属氟化物分散液中,分离出液相,将分离得到的液相和在常压下沸点为85℃以上的非质子性有机溶剂混合,从而得到含有碱金属氟化物的混合物的工序;工序(B):由下述工序(b1)~工序(b3)组成的得到含有碱金属氟化物的混合物的工序;工序(b1):将在工序(A)或工序(b3)中得到的含有碱金属氟化物的混合物浓缩,而得到浓缩馏分和浓缩残分的工序;工序(b2):将在工序(A)中分离液相而得到的碱金属氟化物分散液的残分或在工序(b3)中分离液相而得到的混合物的残分、与在工序(b1)中得到的浓缩馏分混合,而得到含有碱金属氟化物的混合物的工序;工序(b3):从工序(b2)中得到的含有碱金属氟化物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液相,将分离得到的液相、与在工序(b1)中得到的浓缩残分混合,而得到含有碱金属氟化物的混合物的工序;工序(C):从工序(B)中得到的含有碱金属氟化物的混合物中除去醇溶剂,而得到实质上由碱金属氟化物和非质子性有机溶剂构成的碱金属氟化物分散液的工序。
-
公开(公告)号:CN100564336C
公开(公告)日:2009-12-02
申请号:CN200580030528.2
申请日:2005-09-09
Applicant: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Inventor: 萩谷弘寿
IPC: C07C29/10 , B01J38/00 , B01J29/035 , C07C33/035 , B01J29/9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3/30 , B01J23/28 , B01J29/0308 , B01J29/04 , B01J29/041 , B01J35/1061 , C07C29/106 , C07C33/035
Abstract: 一种用于生产通式(2)代表的不饱和邻二醇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含有选自长周期表中第5族元素和第6族元素的至少一种元素作为组成要素的硅酸盐存在的条件下,使通式(1)代表的不饱和环氧化合物和水反应。(1)(在通式(1)中,R1、R2、R3、R4、R5和R6可以是相互相同的或相互不同的并且分别代表氢原子;可以被卤素原子、具有1~6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具有2~7个碳原子的烷氧羰基、具有6~10个碳原子的芳基、或羧基取代的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可以被卤素原子、具有1~6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具有6~10个碳原子的芳基、或羧基取代的具有6~10个碳原子的芳基。)(2)(在通式(2)中,R1、R2、R3、R4、R5和R6与上述限定的相同。)
-
公开(公告)号:CN101370759A
公开(公告)日:2009-02-18
申请号:CN200780002797.7
申请日:2007-01-16
Applicant: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Inventor: 萩谷弘寿
IPC: C07C29/147 , C07B61/00 , C07C33/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C29/147 , C07C33/46
Abstract: 本发明为制备式(2)的卤素取代苯二甲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式(1)表示的卤素取代对苯二甲酸与硼氢化物在有机溶剂中反应,然后将获得的反应混合物与氯化氢在40至70℃接触:(图(2))其中X1、X2、X3和X4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条件是X1、X2、X3和X4不同时为氢原子,(图(1))其中X1、X2、X3和X4的定义如上。
-
-
公开(公告)号:CN101040051A
公开(公告)日:2007-09-19
申请号:CN200580034562.7
申请日:2005-10-13
Applicant: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IPC: C12P11/00 , C07C29/10 , C07C33/035 , C07C319/18 , C07C319/20 , C07C323/12 , C07C323/52 , C07D30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P11/00 , C07C29/106 , C07C319/18 , C07C319/20 , C07D303/04 , C07C323/12 , C07C323/52 , C07C33/03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产2-羟基-4-(甲硫基)丁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B)和(C)。步骤(A):通过1,2-环氧-3-丁烯与水反应得到3-丁烯-1,2-二醇的步骤;步骤(B):通过3-丁烯-1,2-二醇与甲硫醇反应得到4-(甲硫基)丁-1,2-二醇的步骤;步骤(C):通过氧化4-(甲硫基)丁-1,2-二醇得到2-羟基-4-(甲硫基)丁酸的步骤。
-
公开(公告)号:CN1953954A
公开(公告)日:2007-04-25
申请号:CN200480043060.6
申请日:2004-05-18
Applicant: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IPC: C07C51/285 , C07C55/14 , C07C51/31 , B01J23/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C51/313 , B01J23/30 , C07C51/487 , C07C5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己二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在pH为0~6范围,在钨催化剂存在下,使从用分子态氧对环己烷进行液相氧化的工序所排出的含有羟基己酸的废水与过氧化氢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874990A
公开(公告)日:2006-12-06
申请号:CN200480032201.4
申请日:2004-11-04
Applicant: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Inventor: 萩谷弘寿
IPC: C07C67/32 , C07C69/747 , B01J23/72 , B01J31/22 , B01J31/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31/1815 , B01J31/181 , B01J2531/16 , C07C67/32 , C07C69/74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式(2)表示的3,3-二甲基-2-(1-丙烯基)环丙烷甲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式(1)表示的3,3-二甲基-2-(2-羧基-1-丙烯基)环丙烷甲酸酯与铜化合物和含氮芳香族化合物接触。如式(1)(式中,R1表示可以取代的烷基、可以取代的芳基或可以取代的芳烷基。)如式(2)(式中,R1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