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门结构
    5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3235070U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022306818.X

    申请日:2020-10-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隧道洞门结构,属于隧道结构领域,目的是提高洞口端墙的抗震性能。包括洞口端墙,隧道衬砌位于洞口端墙背后,由洞口端墙的背面以及隧道衬砌的外周面包围形成填充区,在填充区内设置有填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根锚杆,所述锚杆外端与洞口端墙的钢筋笼绑扎在一起,内端沿隧道纵向倾斜向下锚固于填充结构内。本实用新型,通过锚杆将洞口端墙锚固于填充区的填充结构,使得填充区的填充结构与洞口端墙形成一体,共同承力,提高了洞口端墙的抗倾覆能力,保证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利于提高了洞口端墙的抗震性能。

    隧道钢架连接结构
    5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2583714U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21189399.X

    申请日:2020-06-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隧道钢架连接结构,属于隧道施工领域,目的是规避隧道洞内钢架安装时动火作业,以提高施工安全性。包括钢架和锁脚结构;锁紧结构包括连接块、锁脚导管和固定筋;连接块为环状,沿钢架径向,连接块固定连接于钢架外侧;沿钢架纵向,在钢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根锁脚导管,锁脚导管插接于隧道围岩内;固定筋呈U形,其插接筋插接于对应的锁脚导管内,并由其连接筋与连接块相对夹持钢架。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块与钢架等的焊接作业均可在隧道洞外进行,从而可有效避免在洞内施焊,严格控制了火源,消除了引发瓦斯爆炸的必备条件之一,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且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利于节约施工时间。

    连拱隧道中墙
    5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2428874U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21271283.0

    申请日:2020-07-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连拱隧道中墙,属于隧道工程领域,目的是增强中墙与隧洞初期支护连接的整体性。中墙的钢构架包括左洞钢拱架节段二、右洞钢拱架节段二和横向连接钢筋,横向连接钢筋一端与左洞钢拱架节段二相连接,另一端与右洞钢拱架节段二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由于构成中墙钢构架的左洞钢拱架节段二和左洞钢支架节段二同时作为左洞初期支护钢架的一部分,使得左洞初期支护钢架闭合成环;构成中墙钢构架的右洞钢拱架节段二和左洞钢支架节段二同时作为右洞初期支护钢架的一部分,使得右洞初期支护钢架闭合成环,保证了初期支护的整体性,提高了初期支护的可靠性,显著提高初期支护与中墙连接处的受力性能。(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隧道洞口结构
    5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391396U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21260085.2

    申请日:2024-06-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隧道洞口结构,属于隧道领域,目的是能利用太阳能,不会侵占隧道净空空间,对隧道影响小。包括洞门端墙和沿隧道纵向设置于洞门端墙背后的回填层;在回填层上铺设有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组件包括数块光伏板,光伏板覆盖回填层。通过在回填层上覆盖光伏板,光伏板持续暴露在太阳光下,能充分利用高原丰富的太阳能,进行光伏发电,可用于隧道洞口段和洞外建筑物照明用电。太阳能为清洁能源,从而实现了隧道的节能降耗,实现绿色智慧交通,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号召,凸显“绿色交通”的新理念。并且,光伏板安装于隧道外的回填层上,不占用隧道主洞空间,与传统隧道洞口相比,仅仅是增设一套洞外光伏发电结构其安装,不会对隧道造成影响。

    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
    5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716809U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223129937.8

    申请日:2022-11-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属于隧道领域,目的是提高交通通行能力以及救援效率。左洞和右洞之间间隔布置有N处交通转换带;各处所述交通转换带均包括与左洞、平行导洞及右洞连通的联络通道一和联络通道二;相邻两处交通转换带中,近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一、远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及两处交通转换带之间的左洞节段形成右线避让线路;近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远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一及两处交通转换带之间的右洞节段形成左线避让线路;平行导洞与远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形成左洞救援线路;平行导洞与近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形成右洞救援线路。交通同行能力不受影响,且救援车辆可以通过救援路线快速到达事故位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