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740233B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710051212.6
申请日:2017-01-23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充电系统的双向拓扑结构,包括:变压器,具有原边以及与所述原边相对的副边;接线端,设置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用于与交流电网及家用负载电性连接;充电端,设置于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用于与车载电池对接;第一半桥变换模块,连接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与所述接线端之间,第二半桥变换模块,连接于所述变压器的副边与所述充电端之间控制模块,具有功率管控制单元,上述控制模块可通过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及第五功率管及第六功率管,调节对应位置的占空比,进而调高上述双向拓扑结构的充电效率同时,其结构较为简单,降低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6347153B
公开(公告)日:2018-09-21
申请号:CN201610802195.0
申请日:2016-09-05
IPC分类号: B60L11/1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桩的控制导引电路以及充电桩,外部控制器提供脉冲信号时,一方面将脉冲信号传输至第二控制开关,另一方面将脉冲信号反相获得反相脉冲信号传输至第一控制开关,通过上述相位相反的脉冲信号以及反相脉冲信号,分别驱动第二控制开关以及第一控制开关在不同时间导通,实现第二外部电源与第三外部电源的电压隔离输出以及脉冲信号转换为幅值分别为第二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和第三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的脉冲信号,也就是说通过设置一个反相器、第一控制开关、第二控制开关以及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既可实现上述两个外部电源电压输出的隔离又可实现脉冲信号的电压转换,电路器件少,电路简单,可减少故障点,提供控制导引电路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535650A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申请号:CN201710118567.2
申请日:2017-03-01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一致性判别方法和系统,该方法方法通过对锂离子电池组中的各锂离子电池进行放电容量测试、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试和直流放电内阻测试,分别得到各锂离子电池的实际放电容量组成的第一数组、各锂离子电池的时间常数组成的第二数组和各锂离子电池的直流放电内阻组成的第三数组;根据第一数组、第二数组和第三数组对锂离子电池组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到第一数组、第二数组和第三数组分别对应的各锂离子电池的差异值;根据差异值从锂离子电池组中确定非一致锂离子电池。如此,通过实际放电容量、时间常数和直流放电内阻三种数据来分析差异,综合多种因素考虑锂离子电池组中锂离子电池之间性能的一致性,判别准确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977447B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610578064.9
申请日:2016-07-21
IPC分类号: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137 , H01M4/1393 , H01M4/1395 , H01M4/1399 ,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83 , H01M4/60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负极片,包括:集流体、硅薄膜层、位于所述集流体与所述硅薄膜层之间的缓冲层、以及第二活性材料体;在所述硅薄膜层与所述缓冲层中形成有裂缝,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体覆于所述硅薄膜层上并填充所述缝隙;所述第二活性材料体中含有石墨以及聚酰亚胺。上述负极片,由于在集流体和硅薄膜层之间设置缓冲层,且第二活性材料通过裂缝渗透将集流体、缓冲层以及硅薄膜层形成一个紧密联接的整体,从而有效提高了硅薄膜层与集流体之间的附着力,避免硅薄膜层与集流体之间发生脱落的现象。另外,硅薄膜层位于缓冲层与第二活性材料体之间,有效抑制了硅的粉化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及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5932080B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610316392.1
申请日:2016-05-12
IPC分类号: H01L31/032 , H01L31/074 , H01L31/18
CPC分类号: Y02E10/50 , Y02P70/521
摘要: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其包括晶体硅片,依次位于晶体硅片的一侧上的第一选择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及第一电极,以及位于另一侧的第二电极;晶体硅片为N型,第一选择层为空穴选择性接触层,其功函数≥5.3eV;或,晶体硅片为P型,第一选择层为电子选择性接触层,其功函数≤3.9eV。上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由于采用第一选择层在晶体硅片近表面形成PN结,代替非晶硅‑晶体硅异质结结构,从而取消了非晶硅,因此也避免了非晶硅造成的缺陷。另外,满足第一选择层的材料众多,选择多。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池的制备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6450119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883655.7
申请日:2016-10-10
IPC分类号: H01M2/20 , H01M2/10 , H01M10/613 , H01M10/653 , H01M10/04
CPC分类号: H01M2/20 , H01M2/1016 , H01M10/04 , H01M10/613 , H01M10/653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电池组,由若干呈圆柱状的单体电池平行排布而成;外壳,用于容置所述电池组;以及导热胶,填充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单体电池之间的空隙。本发明的电池模组,通过在外壳与单体电池之间填充导热胶,单体电池在工作时散发出的热量,通过导热胶快速地传递至外壳,最终通过外壳将热量排出,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电池模组内的温度,确保电池性能的发挥。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电池模组的制备方法以及包含上述电池模组的电池组件。
-
公开(公告)号:CN106450084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883761.5
申请日:2016-10-10
IPC分类号: H01M2/10 ,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53 , H01M10/6554
CPC分类号: H01M2/1077 ,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53 , H01M10/6554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由若干圆柱单体电池平行排布而成的电池组;分别固定所述电池组的两端的第一、第二固定架;分别将所述单体电池两端电极联接的第一、第二联接单元;以及位于两固定架之间的散热金属格;散热金属格上具有若干通孔,单体电池的中部嵌于通孔中。该电池模组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并且结合散热金属格将单体电池的热量快速传导出去,使单体电池降温。另外,由于金属的导热速度很快,散热金属格的温度各部分的温差较小,避免出现部分单体电池过热,电池组中的单体电池温度分布较为均一;从而使单体电池的一致性好。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池组件。
-
公开(公告)号:CN105932080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316392.1
申请日:2016-05-12
IPC分类号: H01L31/032 , H01L31/074 , H01L31/18
CPC分类号: Y02E10/50 , Y02P70/521 , H01L31/074 , H01L31/032 , H01L31/18
摘要: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其包括晶体硅片,依次位于晶体硅片的一侧上的第一选择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及第一电极,以及位于另一侧的第二电极;晶体硅片为N型,第一选择层为空穴选择性接触层,其功函数≥5.3eV;或,晶体硅片为P型,第一选择层为电子选择性接触层,其功函数≤3.9eV。上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由于采用第一选择层在晶体硅片近表面形成PN结,代替非晶硅‑晶体硅异质结结构,从而取消了非晶硅,因此也避免了非晶硅造成的缺陷。另外,满足第一选择层的材料众多,选择多。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池的制备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5810884A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610364328.0
申请日:2016-05-27
IPC分类号: H01M4/04
CPC分类号: H01M4/0435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极片的压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极片进行第一次冷压;将第一次冷压后的极片进行溶剂蒸汽浸润;将浸润后的极片干燥;将干燥后的极片进行第二次压制。上述极片的压制方法,由于在两次压制过程中间加入了溶剂蒸汽浸润以及干燥步骤,在溶剂蒸汽浸润步骤中,蒸汽进入极片内部,使极片上颗粒的方向重新调整,并有效释放极片的应力,从而有效降低极片反弹,从而减小对电芯整体性能的影响,提高电芯整体性能。本发明的极片的压制方法,简单易行,适于产业化大规模生产。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极片。
-
公开(公告)号:CN105810762A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610345717.9
申请日:2016-05-23
IPC分类号: H01L31/0236
CPC分类号: Y02E10/50 , H01L31/02363
摘要: 本发明涉及制绒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晶体硅片纳米绒面结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在晶体硅片的表面旋涂纳米银分散液将纳米银附于表面;然后蚀刻形成纳米绒面;再进行去金属银处理;最后进行绒面修饰。上述晶体硅片纳米绒面结构的制备方法,由于通过旋涂的方法将纳米银颗粒附在晶体硅片的表面,纳米银颗粒分布均匀,且纳米银颗粒的尺寸可控、不易团聚。在后续的刻蚀步骤中,在所有纳米银颗粒所在位置同时实现金属催化腐蚀,这样可以得到大小和深度都非常均匀的纳米绒面,从方法本质上确保了工艺的稳定性。另外,还便于与后续的扩散和钝化工艺匹配,进而可有效提高电池转化效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晶体硅片纳米绒面结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