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80196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207760.X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7/01 , G06F17/16 , G06F17/18 , G06N3/0464 , G06N3/0442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设备退化预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随机过程和深度学习交互的退化预测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构建基于多尺度残差模块、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和交叉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S2、构建漂移系数为正态分布的维纳退化模型,用于反映当前的退化状态;S3、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得到维纳退化模型中的漂移系数;S4、根据贝叶斯定理获得漂移系数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S5、维纳退化模型和神经网络的交互,利用神经网络输出的数据更新S4中的两个参数,再通过S3得到漂移系数;S6、设定失效阈值,利用神经网络获得剩余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0645310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910898290.9
申请日:2019-09-23
IPC: F16F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压电自供电的电磁负刚度隔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涉及振动抑制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圆筒、电磁负刚度组件、固定座、压电能量俘获组件、负载平台和电路系统,电磁负刚度组件的下端与底座连接,电磁负刚度组件的上端由固定座上表面伸出,压电能量俘获组件固定于电磁负刚度组件的上端,负载平台设置于压电能量俘获组件的上端;压电能量俘获组件与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电磁负刚度组件相连,充电电池用于向整流电路、DC-DC电压转换电路、储能电路和控制电路供电。该系统可有效地降低系统的固有频率,不仅对高频振动干扰具有好的隔振效果,还能够有效隔离地基与环境的低频振动,具有自采电、储电及供电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970686B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210489809.X
申请日:2022-05-06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G06F18/2415 , G06F17/18 , G06F17/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面向多异常模式的部分信息可观测设备故障检测方法,首先根据离线采集的多元退化数据,建立数据平稳部分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计算数据整体残差;其次基于残差数据建立能够反映设备多异常模式的隐马尔可夫退化模型,并采用期望最大化算法估计退化模型参数;然后利用贝叶斯定理构建设备处于每种异常模式下的贝叶斯后验概率,根据后验概率控制阈值对设备进行报警并进行全面故障检测;最后,以设备运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通过基于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算法对故障检测的控制阈值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控制阈值。本发明可以根据控制阈值筛查出设备的异常模式并进行报警以达到故障检测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0375029B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1910671407.X
申请日:2019-07-24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F16F9/53 , F16M11/04 , F16F15/04 , F16F15/023 , F16F15/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质心混合型减振平台,包括顶部平台、底部平台、减振单元和质心调节单元;减振单元设置有若干个,减振单元倾斜设置于顶部平台和底部平台之间,每个减振单元与顶部平台之间均设置有一个质心调节单元,且质心调节单元与减振单元同轴向设置;质心调节单元包括上螺杆、套筒和连接杆,套筒的内部轴向设置有通孔,通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一段螺纹段,上螺杆顶端与顶部平台连接,底端与通孔顶部的螺纹段螺纹连接,连接杆顶端与通孔底部的螺纹段螺纹连接,底端与减振单元连接;质心调节单元能够实现平台质心调节及位姿调整,使得刚度中心与减振体系(包括减振对象及刚性台座)的质心在同一垂直线上,能够大大增强了减振隔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0645310B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1910898290.9
申请日:2019-09-23
IPC: F16F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压电自供电的电磁负刚度隔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涉及振动抑制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圆筒、电磁负刚度组件、固定座、压电能量俘获组件、负载平台和电路系统,电磁负刚度组件的下端与底座连接,电磁负刚度组件的上端由固定座上表面伸出,压电能量俘获组件固定于电磁负刚度组件的上端,负载平台设置于压电能量俘获组件的上端;压电能量俘获组件与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电磁负刚度组件相连,充电电池用于向整流电路、DC‑DC电压转换电路、储能电路和控制电路供电。该系统可有效地降低系统的固有频率,不仅对高频振动干扰具有好的隔振效果,还能够有效隔离地基与环境的低频振动,具有自采电、储电及供电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578770A
公开(公告)日:2019-12-17
申请号:CN201910898079.7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F16F15/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同步开关阻尼技术的电磁-压电复合振动控制装置,涉及振动抑制技术领域,上刚性框架设置于下刚性框架的上部,上导向部件安装于上刚性框架中,下导向部件安装于下刚性部件中,导杆套设于上导向部件和下导向部件中,负载平台固定于导杆的上端,上滚轮机构和下滚轮机构均固定套设于导杆上且位于上导向部件和下导向部件之间,电磁机构固定套设于导杆外,弹性部件套设于下滚轮机构外,各压电悬臂梁的一端固定于上刚性框架和下刚性框架之间,各压电悬臂梁的另一端设置于上滚轮机构和下滚轮机构之间,压电悬臂梁和电磁机构分别与电路系统连接。该装置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无需外部提供电压源,具有自适应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34473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86869.1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A61B5/16 , A61B5/00 , A61B5/11 , G16H50/30 , G16H50/70 , G16H10/20 , G16H10/60 , G16H70/20 , G16H80/00 , G16H20/30 , G16H20/90 , G06V40/10 , G06V10/82 , G06N5/0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评估康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中医康复理论的卒中患者身心评估康复一体化系统,本发明包括设备安装与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特征集构建模块、评估模块、维护模块、数据储存管理与传输模块。本发明针对脑卒中患者全身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进行无接触式数据采集和自动化评定打分问答,方便在医院和社区环境下开展相关工作,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专家中医康复理论较大幅度地提升了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后期维护的便捷性。康复理疗师可以根据每个动作的得分与评定的总分,结合身心数据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功能评定,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公开(公告)号:CN110611454A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10898315.5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压电的自供电减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涉及振动抑制技术领域,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负载平台、能量收集机构、曲片弹簧、振动控制机构和基座,电路系统包括整流电路、DC-DC电压转换电路、储能电路、控制电路和充电电池,第一压电堆栈与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DC-DC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DC-DC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储能电路及充电电池的输入端相连,储能电路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压电堆栈相连,充电电池用于向整流电路、DC-DC电压转换电路、储能电路和控制电路供电,由此使得装置结构小巧,完全实现自供电,具有前置反馈特性及自适应阻尼特性,可以实现阻振及隔振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544976A
公开(公告)日:2019-12-06
申请号:CN201910898312.1
申请日:2019-09-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压电自供电组合梁减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涉及振动抑制技术领域,上导向部件安装于上刚性框架中,下导向部件安装于下刚性部件中,导杆套设于上导向部件和下导向部件中,负载平台固定于导杆的上端,上滚轮机构和下滚轮机构均固定套设于导杆上,上弹性部件套设于上滚轮机构外,下弹性部件套设于下滚轮机构外,各压电悬臂梁的一端固定于上刚性框架和下刚性框架之间,各压电悬臂梁的另一端设置于上滚轮机构和下滚轮机构之间,至少一个压电悬臂梁与电路系统的输入端连接,其他压电悬臂梁与电路系统的输出端连接。该装置结构小巧,完全实现自供电,使能量充分利用,克服了单根梁的结构缺陷,使得对压电悬臂梁的研究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129396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175132.8
申请日:2024-08-26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18/27 , G06F18/213 , G06F18/25 , G01M13/04 , G06N3/0464 , G06N3/096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面向跨工况下多阶段退化的滚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识别轴承退化阶段:S2、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其中步骤S1还包括S1.1、建立多元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和S1.2、残差控制图;步骤S2还包括S2.1、数据预处理、S2.2、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块设计,和S2.3、相关对齐‑模型迁移域自适应方法:本发明可以在线识别轴承的不同退化阶段,并实现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深度域自适应,良好的解决了滚动轴承因不同退化阶段的差异导致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精度下降和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退化数据分布差异较大导致模型泛化性能较差的问题,可以在跨工况条件下取得较高精度的多阶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结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