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477485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280016429.9
申请日:2012-04-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291 , H01M8/0247 , H01M8/0258 , H01M8/0267 , H01M8/241 , H01M8/2457 , Y02E60/50
Abstract: 燃料电池(10)包括具有上游段和下游段的助燃气流道(30),上游段形成为凹槽流道(35b),下游段中设置有多孔气体扩散体(26)。燃料电池(10)包括具有上游段和下游段的燃气流道(40),上游段形成为凹槽流道(45b),下游段中设置有多孔气体扩散体(28)。冷却介质流道(50)在燃料电池(10)各电池单元(12)的第一隔片(22)和邻近该电池单元(12)的电池单元(12)的第二隔片(24)之间形成。冷却介质在冷却介质流道(50)中的流动方向与助燃气在助燃气流道(30)中的流动方向相同。冷却介质流道(50)的上游段与冷却介质流道(50)的下游段相比,更靠近膜电极组件(20)面向邻近冷却介质流道(50)的助燃气流道(30)的表面。
-
公开(公告)号:CN102598379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080015837.3
申请日:2010-01-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4 , H01M4/926 , H01M8/021 , H01M8/023 , H01M8/026 , H01M8/0267 , H01M8/04126 , H01M8/04156 , H01M2008/1095 , Y02E60/521
Abstract: 电极结构15容纳在框架13和14的连结部中。电极结构15的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气体扩散层19和第一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1。电极结构15的第二表面上形成有第二气体扩散层20和第二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隔板23与框架13的表面以及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1的表面连结。隔板24与框架14的表面以及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表面连结。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平板25与隔板24之间形成有水通路28。水通路28的深度设为小于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气体通路T2之深度的值。经由连通孔29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所生成的水从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气体通路T2引入水通路28。通过氧化气体所产生的压力使得水通路28中的生成水移动至水通路28的下游侧。这防止了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腐蚀,并且增进了阳极侧气体通路形成部件的耐用性。从而,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发电效率降低的燃料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6469816B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610623996.0
申请日:2016-08-02
IPC: H01M8/0202 , H01M8/0258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用气体流道形成板以及燃料电池组。气体流道形成板具备:多个突条,其相互平行延伸;多个气体流道,其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突条之间;以及多个水流道,其分别形成于多个突条的背面。各突条具有多个第1连通部和多个第2连通部。各第1连通部具有第1开口部,各第2连通部具有第2开口部。各突条的多个第2连通部构成各第2连通部的第2开口部的开口面积比各第1连通部的第1开口部的开口面积扩大的扩大区域,以便抑制利用基于这些多个第2连通部的毛细管作用而向所述突条的背面上的水流道中导入水。
-
公开(公告)号:CN106469816A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申请号:CN201610623996.0
申请日:2016-08-02
IPC: H01M8/0202 , H01M8/02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6 , H01M8/0206 , H01M8/021 , H01M8/0254 , H01M8/0256 , H01M8/0265 , H01M8/04156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2008/1095 , H01M8/0202 , H01M8/0258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用气体流道形成板以及燃料电池组。气体流道形成板具备:多个突条,其相互平行延伸;多个气体流道,其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突条之间;以及多个水流道,其分别形成于多个突条的背面。各突条具有多个第1连通部和多个第2连通部。各第1连通部具有第1开口部,各第2连通部具有第2开口部。各突条的多个第2连通部构成各第2连通部的第2开口部的开口面积比各第1连通部的第1开口部的开口面积扩大的扩大区域,以便抑制利用基于这些多个第2连通部的毛细管作用而向所述突条的背面上的水流道中导入水。
-
公开(公告)号:CN103503213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280019368.1
申请日:2012-04-18
IPC: H01M8/10 , H01M8/0232 , H01M8/0258 , H01M8/0254 , H01M8/0429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201 , B21D31/04 , H01M8/0232 , H01M8/0254 , H01M8/0258 , H01M8/04291 , H01M8/1007 , H01M8/241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 Y02P70/56 , Y10T29/18
Abstract: 形成燃料电池的一部分的电池的阴极侧气体流路由设置在气体入口侧的第一金属网(20)和设置在下游侧的第二金属网(22)形成。所述第一金属网(20)是这样的:在直线上设置网孔,并且在气体扩散层侧流动的气体与在隔板侧流动的气体分隔开。气体入口侧的气体流量减小,因此被带走的生成水的量减少。结果,抑制了在高温下气体入口侧变得干燥。
-
公开(公告)号:CN103503213A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280019368.1
申请日:2012-04-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201 , B21D31/04 , H01M8/0232 , H01M8/0254 , H01M8/0258 , H01M8/04291 , H01M8/1007 , H01M8/241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 Y02P70/56 , Y10T29/18
Abstract: 形成燃料电池的一部分的电池的阴极侧气体流路由设置在气体入口侧的第一金属网(20)和设置在下游侧的第二金属网(22)形成。所述第一金属网(20)是这样的:在直线上设置网孔,并且在气体扩散层侧流动的气体与在隔板侧流动的气体分隔开。气体入口侧的气体流量减小,因此被带走的生成水的量减少。结果,抑制了在高温下气体入口侧变得干燥。
-
公开(公告)号:CN101946349A
公开(公告)日:2011-01-12
申请号:CN200980105900.X
申请日:2009-06-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83 , H01M8/0206 , H01M8/0228 , H01M8/0232 , H01M8/0234 , H01M8/0245 , H01M8/0247 , H01M8/0273 , H01M8/242 , H01M2008/1095 , Y02E60/50 , Y02P70/56 , Y10T83/04 , Y10T83/0429 , Y10T83/6484 , Y10T83/8727
Abstract: MEA(15)布置在框架(13,14)之间。第一气体流路形成部件(21)布置在MEA(15)的阳极电极层(17)和固定在框架(13)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隔板(23)之间。第二气体流路形成部件(22)布置在MEA(15)的阴极电极层(18)和固定在框架(14)的下表面上的第二隔板(24)之间。气体流路形成部件(21,22)由金属板网(25)构成。该金属板网是通过在金属薄板中以网目状的方式形成通孔(26)、然后再使金属薄板成形为阶梯状而形成的。气体流路形成部件(21,22)具有形成通孔(26)的环形部(27)。环形部(27)具有设置在与碳纸(19,20)接触的第一接触部(28)中的平表面部(28a)。
-
公开(公告)号:CN103477485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280016429.9
申请日:2012-04-11
IPC: H01M8/0247 , H01M8/026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291 , H01M8/0247 , H01M8/0258 , H01M8/0267 , H01M8/241 , H01M8/2457 , Y02E60/50
Abstract: 燃料电池(10)包括具有上游段和下游段的助燃气流道(30),上游段形成为凹槽流道(35b),下游段中设置有多孔气体扩散体(26)。燃料电池(10)包括具有上游段和下游段的燃气流道(40),上游段形成为凹槽流道(45b),下游段中设置有多孔气体扩散体(28)。冷却介质流道(50)在燃料电池(10)各电池单元(12)的第一隔片(22)和邻近该电池单元(12)的电池单元(12)的第二隔片(24)之间形成。冷却介质在冷却介质流道(50)中的流动方向与助燃气在助燃气流道(30)中的流动方向相同。冷却介质流道(50)的上游段与冷却介质流道(50)的下游段相比,更靠近膜电极组件(20)面向邻近冷却介质流道(50)的助燃气流道(30)的表面。
-
公开(公告)号:CN102598379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080015837.3
申请日:2010-01-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4 , H01M4/926 , H01M8/021 , H01M8/023 , H01M8/026 , H01M8/0267 , H01M8/04126 , H01M8/04156 , H01M2008/1095 , Y02E60/521
Abstract: 电极结构15容纳在框架13和14的连结部中。电极结构15的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气体扩散层19和第一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1。电极结构15的第二表面上形成有第二气体扩散层20和第二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隔板23与框架13的表面以及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1的表面连结。隔板24与框架14的表面以及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表面连结。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平板25与隔板24之间形成有水通路28。水通路28的深度设为小于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气体通路T2之深度的值。经由连通孔29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所生成的水从气体通路形成部件22的气体通路T2引入水通路28。通过氧化气体所产生的压力使得水通路28中的生成水移动至水通路28的下游侧。这防止了阴极侧电极催化剂层的腐蚀,并且增进了阳极侧气体通路形成部件的耐用性。从而,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发电效率降低的燃料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1946349B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0980105900.X
申请日:2009-06-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83 , H01M8/0206 , H01M8/0228 , H01M8/0232 , H01M8/0234 , H01M8/0245 , H01M8/0247 , H01M8/0273 , H01M8/242 , H01M2008/1095 , Y02E60/50 , Y02P70/56 , Y10T83/04 , Y10T83/0429 , Y10T83/6484 , Y10T83/8727
Abstract: MEA(15)布置在框架(13,14)之间。第一气体流路形成部件(21)布置在MEA(15)的阳极电极层(17)和固定在框架(13)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隔板(23)之间。第二气体流路形成部件(22)布置在MEA(15)的阴极电极层(18)和固定在框架(14)的下表面上的第二隔板(24)之间。气体流路形成部件(21,22)由金属板网(25)构成。该金属板网是通过在金属薄板中以网目状的方式形成通孔(26)、然后再使金属薄板成形为阶梯状而形成的。气体流路形成部件(21,22)具有形成通孔(26)的环形部(27)。环形部(27)具有设置在与碳纸(19,20)接触的第一接触部(28)中的平表面部(28a)。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