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220424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192890.X
申请日:2023-03-02
Applicant: 国能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中南大学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IPC: E04G2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梁自修复结构,涉及钢筋混凝土二次修复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钢筋混凝土梁自修复结构,包括设置在用于形成钢筋混凝土梁的钢筋本体外围的第一管体,第一管体内部设置有第二管体,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置腔,第二管体内部具有与第一容置腔分隔开的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均填充有修复液,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能够先后破裂以顺次释放其内部的修复液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修复。能够实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自动二次修复,提高了混凝土梁的受拉面抗裂性的同时实现裂缝及时的二次自修复,为裂缝修复提供了双重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7104294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219297.6
申请日:2023-09-20
Applicant: 国能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中南大学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IPC: B61F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脱轨装置,设置在列车的底部,包括:第一翻转支架,第一翻转支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转动座和第一支杆;限位组件,其设置在第一支杆远离第一转动座的一端;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可带动第一支杆转动至第一工作位置;第一支杆在第一工作位置时,限位组件与轨道在轨道的宽度方向限位配合;以及,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与第一驱动件电连接,控制系统实时检测列车的行驶状态,并根据行驶状态向第一驱动件发出动作指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在列车底部不可折叠的防脱轨装置,本发明的防脱轨装置在非工作状态下,即不过多的占用竖向空间避免与铁路线上的异物撞击,也不与轨道相互接触,因此减少了其工作时长,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6770739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809668.X
申请日:2023-07-03
Applicant: 国能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中南大学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路桥梁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涉及桥梁结构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铁路桥梁加固结构用于铁路桥梁,铁路桥梁包括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支撑件,支撑件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并排布置的两个T梁以及设置于两个T梁之间的多个横隔板,多个横隔板在所述纵向方向上间隔布置,加固结构包括翼缘加固组件以及纤维空间桁架组件,翼缘加固组件设置于T梁上,翼缘组件位于两个T梁之间;纤维空间桁架组件设置于翼缘加固组件上,纤维空间桁架组件沿纵向方向延伸,且纤维空间桁架组件位于两个T梁之间。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加固方法存在新旧两种材料连接可靠性不足、提高的承载力有限、耐久性较差和施工困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082921B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0121475.X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铁无砟轨道的路基病害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检测车和设置在所检测车上的地震勘探仪与车载定位系统:检测车包括车本体和位于车本体一侧的震源组件、与震源组件同侧的第一接收传感器、不同侧的多个第二接收传感器;震源组件的接地耦合点位于轨道板外侧的底座板上,第一接收传感器、多个第二接收传感器均连接有对应的传感器脚轮,各传感器脚轮均在底座板表面运行;检测车根据车载定位系统确定的路线运行;地震勘探仪用于接收震源组件在预设震源点激发地震波时发出的同步信号,以及接收第一接收传感器、多个第二接收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并处理反馈。本发明旨在提升高铁无砟轨道的路基病害检测效率与检测精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570217B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1066062.2
申请日:2024-08-05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基于隧道衬砌展开图裂损空间分布特征识别方法及装置,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隧道衬砌裂损区段拟分析区域全景展开图,并结合裂损病害深度学习模型与传统图像处理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数据冗余,高效准确地实现多尺度识别裂缝,深度学习在大尺度上实现裂损病害定位与提取,传统图像处理在小尺度上实现裂损病害参数提取,然后构建千米级隧道裂缝空间分布及参数展示模型。本发明能直观获取在千米级层面上三维空间内隧道衬砌裂损病害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与相关定量参数,如裂缝长度、裂缝宽度、裂缝所处里程位置、裂缝所处横断面位置等,为后续裂损病害具体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881698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41025.8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G01D21/02 , G06T7/00 , G06V10/82 , G06N3/0442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铁隧道裂缝静动态长期响应监测方法,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包括:S1、获取隧道第一裂缝处的监测数据和图像数据,S2、将所述监测数据划分为静态响应数据、动态响应数据并根据时间顺序建立参数的数据集;S3、基于预先建立的数值模型,获取隧道的裂缝参数;S4、将所述裂缝参数输入预测模型获取预测后的隧道中其余裂缝的预测发展数据;S5、对所述预测发展数据进行展示。本发明解决了当前隧道裂缝监测技术普遍存在监测指标单一、监测周期短、耐久性差、自动化程度低、应用范围有限以及智能化程度不足等问题,节省了人力的监测过程,极大的提升了监测效率,能够显著提高隧道的安全性能和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623752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661922.0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G01B7/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三维网格式应变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该应变传感器包括基底层、表面封装层和被包裹于二者之间的石墨烯三维网格传感层,所述基底层与表面封装层通过网格传感层孔洞密封连接;所述石墨烯三维网格传感层由有机骨架及附着于其表面的石墨烯涂层组成。该传感器的制备过程为:将有机骨架裁剪和预张拉采用隔离纸分隔出传感区域,然后均匀喷涂石墨烯溶液并烘干固化,重复2~4次,得石墨烯三维网络传感层,再依次连接导线、封装和参数测定,即得。该传感器基于三维网格传感层优异的机敏特性和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当中传感器量程小,对开裂或离缝前后轨道交通结构应变和变形不足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985076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396882.1
申请日:2024-04-03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铁路监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服役性能评价方法及系统,包括:通过对空监测系统确定病患区间,通过对车监测系统确定轨道不良区间,根据病患区间和轨道不良区间划分风险路段和病患路段,再通过对轨监测系统获取风险路段和病患路段的轨道动态响应数据,通过对地监测系统获取风险路段和病患路段的路基静动态响应及物态数据,便可基于轨道动态响应数据和路基静动态响应及物态数据计算无砟轨道路基服役性能的评价指标系数,从而根据评价指标系数得到无砟轨道路基对应的服役性能评价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无砟轨道路基服役性能评价方法存在效率低下、准确性较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037844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10532.1
申请日:2024-02-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T7/73 , G06T7/00 , G06N3/0499 , G06N3/084 , G06N3/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螺栓松动角度检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基于螺栓表面纹理标记物对螺栓表面角度进行定义;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模型的网络架构以及获取训练样本,进而基于训练样本以及设定的总损失函数进行模型训练;在目标检测模型中引入角度监督损失函数;采集标记每个螺栓图像训练样本中每个螺栓对应的螺栓表面角度;待检测的螺栓图像输入目标检测模型中得到每个螺栓的螺栓表面角度预测值,并与之前时刻或初始值进行比较得到螺栓松动角度值。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引入深度学习以及增加角度信息输出,改进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螺栓松动角度检测模型,实现螺栓松动的自动化检测,提高检测效率以及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592382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072995.6
申请日:2024-01-18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30/13 , G06N3/0499 , G06N3/084 , G06N3/086 , G06N3/12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路车轨桥系统动态响应预测方法、系统及介质,通过将车速和轨道不平顺样本输入到车‑轨‑桥系统耦合随机分布物理模型,得到对应的桥梁动态响应以及车‑轨‑桥系统的有效载荷,并提取车‑轨‑桥系统的总体刚度矩阵,进而构建训练样本集;构建考虑有效载荷的适应度函数,然后基于训练样本集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参数并进行训练,得到桥梁动态响应预测模型,然后利用桥梁动态响应预测模型进行桥梁动态响应预测。通过将车轨桥系统中的有效荷载引入到遗传算法中的适应度函数,实现了神经网络模型与车轨桥物理模型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预测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