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476088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290969.6
申请日:2023-06-12
申请人: 广西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超前地质预报全自动无人化智能机器人及检测方法,涉及隧道地质雷达探测设备,包括小车、伸缩臂控制器、高强度伸缩夹臂、雷达天线夹持装置、移动装置、动力驱动装置、弹簧压紧测试装置、遥控器以及数据传输天线,雷达天线夹持装置通过弹簧压紧装置与高强度伸缩夹臂连接,高强度伸缩夹臂通过伸缩臂控制器安装在小车前端,移动装置安装在小车底端,动力驱动装置与伸缩臂控制器和移动装置电连接,弹簧压紧测试装置与弹簧压紧装置连接,遥控器与伸缩臂控制器、弹簧压紧测试装置与动力驱动装置电连接,数据传输天线用以传输数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抬举雷达天线进行测试,劳动强度大,安全性不足,效率低下,准确性不高等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573398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235922.1
申请日:2022-10-10
申请人: 广西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大型桥梁沉井施工技术领域,一种大型沉井基础悬挂式原位试验反力系统及施工方法,该系统包括沉井基础及预埋在沉井基础底节段的若干根预埋管,所述预埋管内设有钢棒;所述钢棒可延伸出沉井基础底节段的井壁或隔梁外部的一端并套设钢梁;所述钢梁下方设有刚性承载板;所述刚性承载板与钢梁底部之间设有千斤顶;所述刚性承载板上布置若干个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与静载荷测试仪连接,用于将原位试验测试压力和下沉量的数据实时记录。本发明能够提高大型沉井基础井舱内试验检测作业人员的操作空间,可在井舱内任意点位置进行试验,甚至可以贴近井壁处进行试验,既能满足随机选取测试点的原则,也能满足在最不利位置进行试验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7888954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311670392.8
申请日:2023-12-07
申请人: 广西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内需保护原地下水系通道的结构及施工方法,涉及隧道内需要保护原地下水系通道结构施工技术领域。本发明结构包括溶洞卡口支撑结构、混凝土回填层、导水孔、大块石回填层和废旧逃生舱;采用工字钢在溶洞轮廓线处施作卡口,工字钢两端支撑锚固在完整基岩上,每榀工字钢按照一定的间距排列,将工字钢与钢板焊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溶洞卡口支撑结构,在溶洞卡口支撑结构上浇筑混凝土回填层并预留一定数量的导水孔,接着在混凝土回填层上回填大块石,在回填大块石的过程中提前预埋废旧逃生舱,从而形成一种可以保护溶洞或溶腔中地下水系畅通的结构。本发明结构简单、受力明确,设计巧妙,能够极大程度保护原有地下水生态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6520831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402392.3
申请日:2023-04-14
申请人: 广西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校正地质雷达行走轨迹与雷达图像同步的装置及方法,方法包括:通过GPS和惯导系统,记录地质雷达在隧道二衬行走的空间坐标,然后红外激光测量仪对隧道侧壁及隧底进行测距,再结合隧道段落施工缝处的雷达图像间隔对地质雷达在隧道空间位置的行走轨迹后的雷达图像进行空间坐标、测距和图像间隔三重校正,从而达到地质雷达行走轨迹与雷达数据图像时刻保持同步的目的。本发明可精准找到隧道混凝土衬砌缺陷病害的位置而不需往返重复探测定位缺陷,实测雷达图像数据长度与隧道实际长度相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保障隧道工程结构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219726250U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20588871.4
申请日:2023-03-23
申请人: 广西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超前地质预报全自动无人化智能机器人,涉及隧道地质雷达探测设备,包括小车、伸缩臂控制器、高强度伸缩夹臂、雷达天线夹持装置、移动装置、动力驱动装置、弹簧压紧测试装置、遥控器以及数据传输天线,雷达天线夹持装置通过弹簧压紧装置与高强度伸缩夹臂连接,高强度伸缩夹臂通过伸缩臂控制器安装在小车前端,移动装置安装在小车底端,动力驱动装置与伸缩臂控制器和移动装置电连接,弹簧压紧测试装置与弹簧压紧装置连接,遥控器与伸缩臂控制器、弹簧压紧测试装置与动力驱动装置电连接,数据传输天线用以传输数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抬举雷达天线进行测试,劳动强度大,安全性不足,效率低下,准确性不高等技术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