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92235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767153.9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30/12 , G06F17/16 , G06N5/025 , G06F111/2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工水力模型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热工水力模型的拓扑结构图,其中,所述拓扑结构图为有向图;将所述拓扑结构图转换为无向图,对所述无向图中的节点进行遍历,得到至少一个独立连接图;针对每个独立连接图,基于所述拓扑结构图和所述独立连接图,构建与所述独立连接图对应的稀疏矩阵;计算所述稀疏矩阵,基于所述稀疏矩阵的计算结果,得到所述第一热工水力模型的状态变量信息。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对人工水力模型进行求解,有效提升了人工水力模型的处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203852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687456.X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17/11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工水力模型的流体方程求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包括:获取目标热工水力模型对应的配置参数,对各基本流体模型,基于预设控制体数量,创建基本流体拓扑图;基于各基本流体拓扑图和基本流体模型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模型结构拓扑图;对模型结构拓扑图中的每个连接边,基于连接边的上游节点和下游节点,确定是否生成补充接管节点,以基于补充接管节点得到目标模型结构拓扑图;基于目标模型结构拓扑图、各控制体模型参数以及接管模型参数,确定运算输入参数,以基于运算输入参数对目标热工水力模型进行流体方程求解,简化了模型流体方程求解过程,提高了热工水力模型的流体方程求解过程的计算效率以及普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510372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154393.2
申请日:2022-09-21
Applicant: 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17/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两流体六方程瞬态计算的稳态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检测时间点前,对局部收敛判断与TASS判断所需的数据进行计算与整理;根据系统焓变化对系统的时间局部收敛性进行收敛判断;在收敛判断完成后,开始对系统的历史状态进行TASS判断,以确保系统完全进入最终稳定状态。本发明通过混合相对收敛‑时均判断方法提高了在低能量、小步长工况下的可靠性,同时保持了原有的稳态检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203852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687456.X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8 , G06F17/11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工水力模型的流体方程求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包括:获取目标热工水力模型对应的配置参数,对各基本流体模型,基于预设控制体数量,创建基本流体拓扑图;基于各基本流体拓扑图和基本流体模型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模型结构拓扑图;对模型结构拓扑图中的每个连接边,基于连接边的上游节点和下游节点,确定是否生成补充接管节点,以基于补充接管节点得到目标模型结构拓扑图;基于目标模型结构拓扑图、各控制体模型参数以及接管模型参数,确定运算输入参数,以基于运算输入参数对目标热工水力模型进行流体方程求解,简化了模型流体方程求解过程,提高了热工水力模型的流体方程求解过程的计算效率以及普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968318A
公开(公告)日:2022-01-25
申请号:CN202111254726.4
申请日:2021-10-2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潜器入涵维修的轨道型牵引装置,其设置在维修涵洞内,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牵引轨道和驱动组件,牵引轨道设置在水面之下,所述牵引轨道包括洞外轨道和洞内轨道,驱动组件具有移动端和连接端,所述驱动组件的移动端与所述牵引轨道可移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的连接端支撑设置在所述深潜器的下侧面;本发明通过将牵引轨道分割为洞外轨道和洞内轨道,并设置可以在牵引轨道上移动的驱动组件,通过在维修涵洞洞外即对深潜器进行固定和定位,然后通过驱动组件将其移动至维修涵洞内,可以有效的解决维修涵洞过小而导致容易碰撞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859480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254071.0
申请日:2021-10-2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潜器入涵维修的滚轮型牵引装置,其设置在维修涵洞内,牵引装置包括底部支撑装置和侧边支撑装置,底部支撑装置竖直设置在维修涵洞内,底部支撑装置的下端与维修涵洞的下侧面垂直固定连接;侧边支撑装置水平设置在维修涵洞内,侧边支撑装置的第一端分别与维修涵洞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垂直固定连接;其中,深潜器进入维修涵洞时,深潜器的底面与底部支撑装置的上端接触,深潜器的侧面与侧边支撑装置的第二端接触,本发明通过在维修涵洞底部设置底部支撑装置,在维修涵洞的侧边设置侧边支撑装置,使得可以通过改变底部支撑装置和侧边支撑装置的结构实现对进入维修涵洞内的深潜器的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7382847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334002.X
申请日:2023-10-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李松 , 邱绍宇 , 赵海江 , 范凯 , 冀丽 , 杨来生 , 康继维 , 李鹏 , 黄振兴 , 李伟铭 , 张凯 , 李曼灵 , 张可为 , 李伟嘉 , 文彦 , 李婉琳 , 李勇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潜器入涵维修的牵引装置及维修涵洞,该牵引装置包括:第一牵引组件,设置于维修涵洞的轴线两侧,且可沿维修涵洞的轴线方向移动;牵引绳,用于连接第一牵引组件与深潜器的两端,并通过第一牵引组件来驱动深潜器在维修涵洞内移动;第二牵引组件,用于在第一牵引组件将深潜器牵引到位后,对深潜器的两侧提供牵引力,以防止深潜器晃动。通过第一牵引组件利用牵引绳对深潜器两端施力,可以拖动深潜器在维修涵洞内移动,从而使深潜器到达维修涵洞内的指定位置,同时借助第二牵引组件对深潜器的两侧提供牵引力,以防止深潜器晃动,使深潜器定位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5828478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444721.2
申请日:2022-11-18
Applicant: 成都工元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18 , G06F30/20 , G06F113/1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工水力模型拓扑结构生成方法、设备及介质,属于热工水力仿真软件领域,包括步骤:S1,识别模型连接器;S2,读取模型参数,读取并保存连接线上下游节点模型参数,所述连接线上下游节点模型包括管道和接管;S3,生成图数据结构,生成图数据结构顶点和边并对连接错误进行报错;S4,生成拓扑结构,遍历顶点对管道和接管进行编号,并连接上下游;S5,补充拓扑结构信息,将管道和接管初始参数给到拓扑结构中对应的节点。本发明不仅能够识别可视化管道建模连接关系快速自动的建立拓扑信息结构,而且方便程序维护和后续算法开发人员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968318B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111254726.4
申请日:2021-10-2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潜器入涵维修的轨道型牵引装置,其设置在维修涵洞内,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牵引轨道和驱动组件,牵引轨道设置在水面之下,所述牵引轨道包括洞外轨道和洞内轨道,驱动组件具有移动端和连接端,所述驱动组件的移动端与所述牵引轨道可移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的连接端支撑设置在所述深潜器的下侧面;本发明通过将牵引轨道分割为洞外轨道和洞内轨道,并设置可以在牵引轨道上移动的驱动组件,通过在维修涵洞洞外即对深潜器进行固定和定位,然后通过驱动组件将其移动至维修涵洞内,可以有效的解决维修涵洞过小而导致容易碰撞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382865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334003.4
申请日:2023-10-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核动力商船驱动装置的驱动轴结构,包括输入驱动单元、输出驱动单元和多个中间驱动单元,所述多个中间驱动单元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中的中间驱动单元沿第一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另一组中的中间驱动单元沿第二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且偏移设置,两组中的中间驱动单元错位分布且相邻的端部传动连接,所述输入驱动单元与一端的中间驱动单元传动连接,所述输出驱动单元与另一端的中间驱动单元传动连接。通过多个驱动单元组合,不仅可以实现长轴的驱动效果,同时由于采用了短轴形式,提高了各节驱动轴的固有频率,避免了产生颤振甚至共振的可能性,而且在驱动轴故障后维修方便且成本低。
-
-
-
-
-
-
-
-
-